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管窥我国三代美声歌唱家的艺术特征与教学风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管窥我国三代美声歌唱家的艺术特征与教学风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美声唱法进入我国仅百年时间,而真正系统地影响到中国声乐表演与教育的历史更为短暂,并形成了三代担当着承前启后特殊作用的歌唱家和教育家。由于生活与学习经历和历史原因的影响,其中第二代歌唱家的影响最久。本文就三代歌唱家典型的时代特征与教学风格进行粗略归纳,以期为声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声唱法 歌唱家 时代 特征

一、歌唱家的时代性

时代造就人物,声乐行业亦如此。我国美声唱法歌唱家,在经历了解放,和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三个典型歌唱家群体。这既反映在声乐表演特征与教学方法方面,也反映出艺术家艺术追求与价值观念的时代特征。关于美声唱法在中国存在,传播和发展研究的文论可谓汗牛充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针对我国历代著名的歌唱家的歌唱与声乐教育活动开展了广泛评述,其中也不乏将这些音乐家按照群体来划分的研究方法。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对于第一,第二代歌唱家的文献资料往往还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尤其是针对期间和改革开放前后产生过重要作用的很多歌唱家群体的研究资料还出现过不少人为的,片面的评价,甚至缺乏对这一代歌唱家和教育家集体的特殊作用的深入和全面的分析。本文无意对近现代和当代音乐史学家对于这一主题的评论开展深入阐述,只是试图从宏观上对近百年来我国三代美声歌唱家及声乐教育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在时代特征上做一个十分粗浅的探索。

二、三代歌唱家的典型时代特征与教学风格

由于时代的不同,如果把中国美声唱法的歌唱家分成建国前,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共三代或许比较合适。自从苏联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教授把美声唱法带入中国后,第一代美声歌唱家便诞生了。如:郎毓秀,应尚能,黄友葵,赵梅伯、周淑安等,他们开启了中国美声唱法的先河。先人虽去,但是作为开山鼻祖,这一时段的演唱虽然重在声音概念的引进,学术交流的平台基础也十分贫乏。但是第一代歌唱家和教育家还是十分注重美声唱法为民族审美服务的问题,其历史地位是既定的。

影响中国美声唱法时间最长的当属第二代歌唱家。他们是以沈湘,张权,俞宜萱,周小燕,蒋英,郭淑珍,林峻卿,楼乾贵,尚家骧,魏启贤等为代表。这一代歌唱家通过到意大利德国法国,奥地利,美国,前苏联等更广范围的专业学习把美声唱法的共识与差异性以及大量曲目带回国内。其中大部分歌唱家的外语能力很强,基本都能胜任建国初期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需要,他们直接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第三代美声歌唱家。由于期间大学停止招生等原因,第三代歌唱家实际上是一个年龄层悬殊比较大的群体,他们由年长派与年少派共同组成。其中年长派主要以黎信昌,石惟正,田玉斌,马秋华,王秉锐,吴其辉等为代表。在那个年代里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一方面以学生的面孔出现在第二代歌唱家的课堂上,另一方面由于自身专业能力强以及教学需要也承担了一定的专业教学任务,年少派主要以迪里拜尔,梁宁、黄英张立萍张建一,袁晨野,魏松,戴玉强,幺红,廖昌永,刘唯唯,王海民、孔德成等为代表。他们“贪婪地”吸取美声唱法的养分,既享受着第二代歌唱家的直接引导,也拥有年长派长期而直接的专业教育资源,同时还能经常得到国外歌唱大师的指点。目前,作为当代中国美声唱法舞台代表人物的第三代歌唱家群体,特别是其中的年少派歌唱家们,除了本身大量的舞台表演工作外,还都承担着相关的教学任务。整个第三代歌唱家群体,正在逐步取代老一辈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他们已经担负起培养我国美声唱法专业人才的重任,历史赋予他们塑造出新一代歌唱家的重任。

正如外国歌唱家学习中国的京剧一样,难以掌握的是歌唱中的特殊韵味。我国老一辈歌唱家在出国求学时,同样也面临着异域文化特殊性的困境。然而,他们坚持不懈,用整整一代人的耳朵和现身说法的演唱改变了另一代人的歌唱观念,奠定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声唱法基础。即使是在特殊历史时期那种严酷的人文环境下,也没能抹煞掉他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许多歌唱家在沉寂了多年后,还能清晰地利用美好的歌唱与默默检验后的歌唱方法迅速走上工作岗位。这对改革开放后我国整个声乐教育事业能很快步入正轨并能得到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笔者以为:是对艺术的坚持支撑着他们对我国声乐事业发展的信念。而这种求真,求精的高规格的歌唱理念,正是第二代歌唱家最宝贵的财富。

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几何时,演唱欧美歌曲就是犯罪。能唱的歌曲不允许唱的环境,其本质就是政治对艺术审美与人性追求的人为压制。在那种特殊年代里能保持这种高规格的艺术追求,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歌唱家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追求所显示出的坚持,这种坚持经过时间的积累就开始出现影响力。他们把美声唱法相关的规格,语言,文化,历史等直接导入专业教学中,直到现在,这一代还健在的歌唱家依然活跃在声乐教学舞台上。他们从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追求与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而且开始把精力由初期系统知识的宏观介绍转向专业表演,力求细致到一个音,一个小节,一个语感的微观要求上。通过这些具体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他们直接塑造了我国具有较高规格专业基础的第三代歌唱家;

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歌唱家,当他们首次听到楼乾贵,沈湘等现场演唱《偷洒一滴泪》,《为一块牛排出卖巴黎》、《村庄,我的小村庄》等曲目时,感到特别新鲜。可见当时中国美声唱法基础是何等贫瘠!改革开放后的短短30年间,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影响与此前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在把这种进步首先归功于国家政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第二代歌唱家集体的无私奉献更是功不可没的!正是由于他们怀着对艺术的责任感和坚韧力,才使得第三代歌唱家能够很顺利地进入美声唱法的学习阶段,并且很快取得成效。我们在针对老辈歌唱家进行研究的同时,经常能深深体悟到那一代人不懈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他们是中国美声唱法的脊梁。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所容易忽视的。

三、结语

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探讨它在中国的时代特征与发展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对它产生影响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国外著名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陆续在我国开办大师班与音乐会,如著名的“三大男高音”,吉诺,贝基,贝尔岗奇斯图特,杰西,诺曼等。他们通过自己精湛的演绎与生动的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美声唱法的内涵,也为中国声乐走向世界构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大量优秀音像制品也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大众化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需要引起学界尤其是第三代歌唱家群体重视的是:就美声唱法学术交流而言,我们既要虚心学习国外代表性的演唱与教学理念,又必须保持必要的民族自信心。尤其是在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专业音乐学院,在对外交流的曲目选择上,也应该让学生演唱中国作品,让欧美歌唱家和教育家亲身感受美声唱法在世界化进程中的民族性与区域性问题。只有在文化态度平等的基础上,才能使中国的美声唱法得到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