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洞天清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洞天清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南宋赵希鹄所著《洞天清录》是“余故荟萃古琴砚古钟鼎而次,凡十门,辨订是否,以贻清修好古尘外之客。”其中对文房清玩的辨订是否,集中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是一部记录古代文房清玩的杰出之作。古雅是书中所体现的最明显的美学特征,而另一美学特征就是自然和谐。

[关键词]洞天清录;文房清玩;艺术审美

南宋赵希鹄所著《洞天清录》是一部记录我国古代文房清玩的杰出之作。该书列古琴辨三十二条、古砚辨十二条、古钟鼎彝器辨二十条、怪石辨十一条、砚屏辨五条、笔格辨三条、水滴辨两条、古翰墨真迹辨四条、古今石刻辨五条、古今纸花印色辨十五条,古画辨二十九条,所列均为文房清玩之物。关于作此书的目的,赵希鹄在《洞天清录・原序》中说:“余故茎萃古琴砚古钟鼎而次,凡十门,辨订是否,以贻清修好古尘外之客。”

《洞天清录》历来被视为文房清玩的考辨、品评、鉴赏经典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洞悉源流,辨析精审”,“其援引考证,类皆确凿,固鉴赏家之指南也”。作者以“洞天”一一道教神仙所居洞府作为书名,可见赵希鹄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想开辟一方与尘世了无关联的“仙界”,与“清修好古尘外之客”在莳花、弈棋、抚琴、作画、斗茶、论文之余,鉴赏、品评那些“清玩”之物。

作者赵希鹄是南宋人,是宋宗室子弟,祖籍袁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宜春,目前学术界对他的研究还很少,对他的著作和生平资料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尤其是对他的另一部著作《调燮类编》是存在广泛争议的。《调燮类编》是一部重要科技典籍,共四卷。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的丛书集成说《调燮类编》为宋・赵希鹄撰,可是清代学者俞樾在其《春在堂随笔》申明确说《调燮类编》为国朝无名氏所作。而且就文中所写内容和所引文献看也非宋时人所作。

从《洞天清录》可以看到这样的叙述:“子官长沙”,“子逆潇湘、历衡潭永全道五郡”,再联系其出身可以推知作者是一位仕途中人,曾游历过许多地方,与那些达官显贵交往,想必曾披阅千图,玩赏百物。要不也不会对那些文房清玩了然于胸,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了。作者所生活的宋代,“皇帝与土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在政治、文化上处于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这样评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先生也精辟地指出:“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事实的确如此,宋代无论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些都为士大夫们享受高雅、精致的生活创造了条件。大量古代物品如书、画、瓷、扇、印章、铜器、玉器、漆器等,都成为士大夫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清玩”之物,纳入广藏遍搜之列。与此同时,收藏品鉴古玩的著作也层出不穷,如欧阳修《集古录》、陈思《宝刻丛遍》、周密《云烟过眼录》等,赵希鹄的《洞天清录》是其中最早对我国古代文房清玩进行总结的杰出之作,从作者对这些器物的把玩中可以看出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赵希鹄在《洞天清录・原序》中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辄居三分之二,其间得闲者,才三之一分耳。况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于百一之中,又多以声色为受用。殊不知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畜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由此可见作者的艺术追求,作者所追求的不是市井凡夫俗子们的声色犬马,而是文人所特有的清淡闲雅。作者所欣赏的艺术氛围是“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崖泉,焦桐鸣玉佩。”作者追求的是内心宁静、清净恬淡、超尘脱俗的生活,这种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使得其审美情趣趋向于清、幽、寒、静,古雅清逸、自然和谐、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乃是其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这些都通过作者对所列清玩的造型、纹饰、色彩、材质及其与周围器物的搭配的描绘体现出来。

古雅是书中所体现的最明显的美学特征。对材质、色泽讲究古旧,《古琴辨・择琴底》:“法当取五七百年旧梓木,锯开,以指甲掐之,坚不可入者,方是”;《古琴辨・断纹》:“又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头,此为极古,非千余载不能有也”;《古琴辨・古琴色》:“古琴漆色,历年既久,漆光退尽,惟黯黯如海舶所货乌木,此最奇古”。对造型讲究雅致,笔格要“奇雅可爱”,怪石“有岩岫耸秀嵌之状”为妙。砚匣“盖必令高过寸许方雅观”。这种对优雅精致的追求既体现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也体现在对环境、器物的讲究,体现在行为和趣味上。古雅代表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宋代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位至参知政事的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其所谓“六一”就是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綦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一人)老于其间。显然,这个号中所显示的是一种有学养支撑的优雅的人生。中国古代私人收集、研究、欣赏文物古玩正是从宋朝开始成风气的。

《洞天清录》所体现的另一美学特征就是自然和谐。《古琴辨・熏爆琴材》:“古人以桐梓久浸水中,又取以悬灶上,或吹曝以风日,百种用意,终不如自然者。”作者认为选择琴之良村,“百种用意,终不如自然者”,材质要“自牡而衰,衰而老”,“然后还本还元”,这才称得上最上品。《古琴辨・伪断纹》:“伪作者,用信州薄连纸,光漆一层,于上加灰纸,断则有纹。或于冬日以猛火烘琴,极热,用雪掩激烈之,或用小刀刻画于上。虽可炫俗眼,然决无剑锋,亦易辨。”《古琴辨・古琴色》:“而或者以其无光,磨而再漆之,不惟顿失古意,且滞琴之声,此大戎也。”对琴材质的纹理、色泽都讲究真实、自然,反对伪饰。在对器物的装饰艺术氛围的营造上,宋代的士大夫们追求的是和谐相宜。《古琴辨・琴足》:“岳轸、焦尾亦宜用此三等木,切不可以金玉犀象为饰,多诲盗,并为琴害矣!”;《古琴辨・琴案》:“试以案较琴声,便可见琴案上切不可置香炉杂物于前。”;《古琴辨-对花弹琴》: “弹琴对花惟岩桂、江梅、茉莉、荼蘼等香清而不色艳者,方妙。若妖红艳紫,非所宜也。”《古画辨・挂画》:“室中切不可焚沉香、降真脑子。有油多烟之香,止宜蓬莱笺耳。一画前,必设一小案以护之,案上勿设障面之物,止宜香炉、琴砚。”宋代的士大夫对这种自然和谐氛围的欣赏实际上是其对身心自由的追求向往和人生理想的写照。

宋代的审美文化主要体现于宋人的文化享乐之中,甚至有人说宋代是“因艺术而亡国”的。宋代的审美文化在许多方面正是因为宋人的享乐或者说是“玩”才发展起来,才凸显出自己的风格特色的。由国运与文化气势所决定,唐人的性格闳放、开朗、豪爽、壮阔,唐文化极其宽容、充满自信、开拓进取、一往无前,体现出博大的盛唐气象;宋人的性格沉稳、谨慎、内敛、封闭,宋文化十分温文尔雅、精致细密、纤弱敏感、妩媚婉转,体现出柔美的缠婉宋风。在这种时代趋势支配下,宋代艺术失去了唐代那种激扬亢奋的强烈情感冲击力量,它不像唐代艺术那样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生活、去歌唱和赞美时代,而是在一种自然和社会的压挤状态下,向狭小锁闭的个人天地中寻求躲避、遮掩,求得心灵的慰藉。然而,相对于唐代艺术的粗放、单纯、质朴来讲,宋代艺术则推进到一种精巧、自然、闲适的境地,显示出审美心理的进化与成熟,这些都从《洞天清录》中对各色清玩的辨审中体现出来。

另一方面,由于宋代的“右文政策”的推行,创造出了“郁郁乎文哉”的宋文化盛象。这样的时代文化氛围,自然培育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与前代文人相比,文人意识更为自觉,而他们的文化创造活动也因此渗透着更为强烈的文人气质。这种强烈的文人气质渗透到艺术审美中,表现为含蓄内敛,崇尚古雅清逸、自然和谐、追求清新儒雅的文人风度。

宋代是文人士大夫全面而真正形成的时代,文人文化已经发展成熟,文人的审美取向成为整个时代审美思潮的主流。融合了儒释道的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情趣集中体现在这一部《洞天清录》当中,使其不愧为一部记录古代文房清玩的杰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