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大学精神迷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主要包括求真、自由、批判和创新精神等。而当前大学精神衰微、甚至迷失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者,就大学精神迷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影响应该予以深入思考。
关键词:大学精神;迷失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231-02
提到大学精神,人们往往会想起巴黎大学的顽强斗争精神,波隆那大学对理想主义的孜孜以求,以及牛津、剑桥不为世风所撼的博大、古典、孤傲和恬静,还有我国“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开始了有关大学文化的研究。与此同时,作为大学文化内核的大学精神的概念被学者提出,并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对大学精神的思考和研究不断向纵深方向拓展,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大学精神让大学在世界变迁中固守自身的追求,一面传承人类文明的遗产,一面又不懈地开拓知识和思想的疆域。一所大学若缺乏崇高的精神追求,空有所谓的大楼和大师,是无法真正引领社会进步,支撑起人类文明天空的。而当前大学精神衰微、甚至迷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精神内涵厘析
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是当前高教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对大学精神的界定也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神”在英语中是“spirit”,它来自拉丁语“spiritus”,源自“spirare”一词,其意是指呼吸,因为呼吸是生命的表现,所以“spirit”就是“生命的气息”。这个词的本意是对人而言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即只要是具有活力的生命体都应该具有精神,包括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所组成的大学。大学精神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既抽象又具体,之所以抽象,是因为它隐含于大学人所具有的理念、理想和价值追求之中;之所以具体,是因为它是大学人在办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定的活力和心理状态。我们可以给大学精神作以下界定,即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支柱和高度凝练,是经过“大学人”长期努力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它存在于大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之中,是大学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因,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从大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内外大学表现出与自身环境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精神追求,使大学精神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但大学也会基于一些共同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引导下形成一些共同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使大学精神具有世界性、共同性。因此,深处大学校园中的理论工作者更应从个别到一般、个性到共性来寻求大学精神的本质表征:
第一,求真精神。大学的求真精神主要表现在大学“唯真理至上”,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和信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大学只有通过对真理的执著追求,通过对真理价值的把握,才能实现大学传承文化和知识创新的目标。反之,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和信仰,大学必然走向深渊,迷失自我。大学因求真而生,因求真而兴,也将因求真而不断升华。
第二,自由精神。大学的自由精神主要表现在大学的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没有学术自由,便没有学术的发展,研究的深入,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思想自由则是大学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历史上成功的大学无一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唯有如此,大学才能不断启迪人的智慧,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创造出新文化,产生新思想并以此来引导社会而不是追逐社会。
第三,创新精神。大学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大学在选择、批判和创新文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指向社会未来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常为新、常为上的精神”。它是大学人在对自身和社会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过程中渗透和显现出来的,是一所大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核心的一个气质。
以上所说的大学精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具体到每一所大学,由于特定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学校目标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又会有着其独特的大学精神,每一所大学也会根据自向的实际而对自己的大学精神做出别具特色的界说和解释。
二、大学精神迷失现状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在大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A・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那样,“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在把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目标的今天,守望大学精神、发扬大学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在新形势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法治观念等逐步深入人心的同时,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滋长,信仰危机、价值危机以及某些领域违背社会公德和违法乱纪行为也在蔓延,在这众多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曾被誉为“世外桃源”、“象牙塔”、“净土”的大学校园也不再。在如此种种形势下,大学精神在上述的表征所凸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中面临困境,并深处于困惑和迷惘的十字路口,已渐呈现出功利化、行政化和市场化的现象。
(一)功利化。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追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功利。在整个社会风潮的鼓吹和熏染之下,大学活动的功利性也是日益强化,大学工具价值的强调忽视了大学的本体价值,求真、自由、批判、创新精神等塑造大学精神的重要方面,往往被当作点缀。在众多利益驱使下,大学像是职业培训中心,只要有钱,什么班都能办,什么课都能开,其办学行为几乎完全功利化。不但如此,有些大学及大学教师唯上、唯权、唯官,而固守精英理想、视学术为生命的学者却成了不通时务的“异类”。在经费、名气等的驱使下,大学在科学研究上的自由探索与创新性发展的活力受到阻滞。长此以往,大学和大学人逐渐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大学精神的追求和信仰。
(二)行政化。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家雅思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在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里,弥漫着自由、科学、民主之风,崇拜的是知识和学术,而不是财富与权力。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的体制是行政体系在大学里的延伸。大学隶属于政府,大学的建立、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后勤服务等,都遵循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办事,形成了单一的按行政机构规则行事的运行机制。比较而言,大学更像地方政府,拥有太多的机构、太多的官员、太多的会议和太多的文件,其管理运行机制几乎完全行政化。大学这种行政化的趋向,助长了大学成员的官本位思想,衍生了行政人员的官僚作风,压制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制约了大学本体功能的发挥。
(三)市场化。大学引进市场的经验和理念对大学的发展和大学精神的塑造是有裨益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所发生的变化并不令人满意,大学传统精神和自身人文底蕴的迷失却是成为普遍现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大学只是盲目跟着市场走,将改革的注意力过于集中于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上,一些大学把自身简单的定位于“消费者(用人单位,家庭,学生)服务的机构”。社会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政府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市场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大学不知不觉地社会化了,政治化了,市场化了……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的工厂,大学与社会间的一个保持清静思维的距离也消失了。大学的这种“市场化”倾向,直接导致大学迎合世俗,漠视自身精神气质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应有的批判、求真和创新精神。
三、大学精神迷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大学以求真创新、自由探索、独立批判的精神发挥着育人功能。一方面,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被大学人内化,成为大学人的良心和气质,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精神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可以辐射到校园中去,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为大学的发展构建适宜的环境。因而大学精神的迷失,会反过来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与成效的提升。
(一)制约着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问题和思想动态进行深入而准确的分析与把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在普遍提高自强意识、创新意识的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功利化、行政和市场化的趋势中,也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突出问题。高校就应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认真研究本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特点、优势、劣势,做到“心中有数”。
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就不能以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透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把握问题,难以洞察某些思想倾向的萌生与发展,就会心中无数、不明就里,工作就会无的放矢。而弄虚作假之风的大量存在无疑会抑制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与科学判断。
(二)抑制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资源的吸取与运用
大学精神主要体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两者分属不同的认识形式、活动方式和文化领域,但在人的发展视域上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融合性。在现代社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在“全人”教育的视域之中,求实创新、自由探索和独立批判等精神的高扬,必将极大地促进大学人文精神的建设,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完善人格品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渗透作用。
而当前大学存在的弄虚作假、急功近利、顺从迎合等现象,正侵蚀着大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引发校园风气的恶化,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内容与精神资源的吸取与运用。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强有力的事实支撑而降低认同感和信服力,影响着精神榜样与精神力量的引导与激励,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
(三)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品质。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史就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史。一旦失去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就无法在形势复杂的环境中确保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这种创新品质的源泉是什么?就是科学精神,因为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与灵魂。当大学习惯于弄虚作假、习惯于“喂养式”的教学模式、习惯于实用功利,直接削弱的就是创新精神。在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校园里,在一个缺乏创新思维的环境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更多的是一种渲染与鼓动,即使有创新的活动形式也会因缺乏创新的实质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