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建设出现新的契机,进入了城市、城镇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城市化等的概念入手,阐述现有城市化指标的问题,并构建恰当的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正确评价中国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过去30年间,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但它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的。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都迅速增长,很多地方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城镇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到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使得中国城市化布局极不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使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1989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反过来,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对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控制能力增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使劳动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同样能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城市化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过度城市化或者城市化不足都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计算,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选择单项指标城镇人口比例来度量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用人均GDP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来看,自199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都保持着提高的态势。城市化水平从1999年的35%增长到2008年的46%,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根据诺瑟姆S型曲线所阐述的世界城市化一般规律,中国城市化已进入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而人均GDP从1999年的7159元增长到2008年的22698元超过3000美元,年均增速超过8%,根据国际惯例,中国已经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从全球范围来看,2005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城市化率为60%,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而且考虑到中国的统计口径是城镇人口而不是城市人口,中国的实际城市化率可能更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落后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化滞后,使得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加剧了人均占有耕地资源过少的矛盾,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已经成为阻碍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因素。

2、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利用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它,人类就难以进行繁衍和发展。所谓自然资源,《辞海》对它的定义是,“天然存在的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比如土地、矿藏、海洋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则将它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总量丰富,国土面积、矿产资源位列全球第三,水资源和森林蓄积量位居全球第六。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巨大,资源分布不均等原因,中国也是一个资源小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土地面积甚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等。自然资源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短板,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对中国的资源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截止2008年底,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6295平方公里,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远高于城市化增长速度,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我国的国土面积虽然大,但是土地条件并不好,生态脆弱的山地、高原和丘陵占据了整个国土面积的2/3,而适宜居住的平原和盆地不到整个土地面积的1/3。在城市向外扩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新增的城市建设用地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占用的农业用地,这导致中国的耕地保有量逐年下降,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恰当的土地开发利用容易引起土地浪费、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等问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出席在上海召开的“2012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时指出,要高度警惕城市发展中土地城镇化过快的现象,将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比值控制在一个公道的约在1:1.12之间的预值范围内。

同样,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1999年的13.4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超过9%,能源消费增速也远高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能源依赖性强,经济增长模式较为粗放,在城市化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能源浪费严重。另外,在1999―2008年十年间,中国用水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变化幅度不大,维持在比较平稳的状态。但是,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非常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因而,即使用水总量增加幅度不大,但在总量基础上也对中国的水资源产生了不能低估的压力,使中国的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

3、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城市化过程中必定要开采资源进行生产,通常,在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和最后报废的各个环节中都会产生废弃物。当废弃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持续一定的时间,并且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时就成为污染物。污染物按照其影响的环境要素的不同可以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等,并且每类污染物下面的子污染物也有很多种。为了便于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我们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进行探讨。最终选定用废水排放总量来衡量中国水体的污染程度,用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来衡量土壤污染程度,用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来衡量大气污染程度。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废水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都保持着持续上升的态势。废水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415.2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617.3亿吨,增长了48.7%,增长幅度非常大。对照美国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的污水处理发展仅处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都处在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中国每年能够处理的污水量远远低于实际排放的污水总量。中国水体污染程度比较严重,水污染防治形势相当严峻。2010年中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达到24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200%,考虑到位列入统计的城乡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中国的土壤污染形势也非常严峻。自2006年中国开始统计氮氧化物排放数据以来,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2010年达到1852.4万吨。十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大幅增加,虽然随着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措施的实施,二氧化硫排放量开始逐步下降,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仍然高于2000年的水平,中国大气环境质量在整体上仍在继续恶化,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三、总结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的脚步开始逐渐加快,中国开始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上面的分析表明,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的消费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中国依靠大量资源投入来换取城市发展,城市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发展成本极高。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衡及人口数量巨大等原因,中国城市资源普遍稀缺,这就导致城市化对中国的资源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资源约束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无法避免的挑战。在无法完全实现清洁生产时,资源投入必定会带来污染物的排放,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高投入同时也带来了高污染,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上升,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中国的环境质量虽然局部有改善,但整体仍在继续恶化。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来的。而且,当前中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化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污染物的排放也难以控制,中国面临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挑战。为了缓解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城市发展的持续性,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城市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