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很中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知从何时开始,许多人(无论中外)喜欢让一些名词越界,做一些形容词或动词的活儿。虽说不合汉语规范,但别具意味,譬如“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大词”。笔者在国外举办个展期间,时有各色人等,在不同场合,用各样的语态,以此相同一词表达出不同的意味。细想来,其中体现出不少东西方文化及绘画美学的深意。
一般来说,“中国”形容的当然是绘画题材、风格中的东方文化因素,是对展品个人风格及文化背景的认定。而“很中国”,自然就是更具褒义的肯定了。我觉得,值得解读的不是这些,而是在特定语境中所指的另类别意。
曾经有德国朋友和我谈及绘画风格和绘画美学、形式处理问题,认真地建议中国的艺术家不要“太中国”。以他当时的语境、表情、手势,我很明白这里的“太中国”所指――意味着在题材上的地方局限性和表面的猎奇感,如同“东方式的微笑”般太委婉的表现风格形式。
文化都是有个性的,个性体现才能造成特色印象,它会被人认知也会被人误会,而且,对于其中“度”的把握,还是个与时间和环境相关联的变量。中国人讲含蓄,往往被误为虚伪;中国人讲和谐,往往被误为模糊;中国人讲中庸,往往被误为无立场;中国人喜欢柔和,往往被误为软弱;中国人喜欢精巧,往往被误为做作;中国人喜欢暗喻,往往被误为曲折……
虽说具体所谈是艺术形式处理,但这里实际有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也折射出了现在中国在部分人心中的文化形象特点。
我以为,在表现形式上,只有不“太中国”,才能使“中国”有更好的体现,才能“很中国”,更“中国”。具体讲,绘画题材就应该摆脱地方性的限制,不要投合别人的猎奇心理。形式表现应像生命过程的体现,不应全是甜美柔和,而是应该有雄健的生命力乃至痛苦的强度。我们的艺术应该开阔,有趋向,有对比。开阔,是中国应有的气度,是生命的舒展和张扬,是“大风起兮云飞扬”般的意境;有趋向,才能以明确的意向展现生命的自信与健朗,才能做到“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有对比,才有生命的节奏和强度。“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我们完全可以展现中华文化原本强健的性格。中国艺术家在国际上打“中国牌”没什么可指责的,只是不能小气萎缩,要打得健朗、磊落而自信,这才是真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