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80后”小说创作转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80后”小说创作转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80后”小说创作至今已经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10年中,小说创作出现了一次大的转型,本文主要对这次转型作以探讨。

[关键词]“80后”;青春小说;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0-0078-02

通常意义上的“80后”作家作品主要是指写作主体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其文学作品以当代青少年青春期的生活、内心情感等方面为表现内容。他们的作品被称为“青春文学”,内容以校园生活和都市生活为主,人物形象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作品涉及学校生活,校园爱情、友情以及家庭亲情,描写了青春少年的苦闷与叛逆。作品以展现自我解放的青春冲动、追求至真至纯的美好理想、抒写青春生活的失意与痛苦、沉湎个人的身世情怀为主要内涵。不管是小说、散文,或是诗歌及其他体材,都流露着这一代人特有的孤独、迷茫、忧伤、颓废的情感基调。

对于“80后”作家的文学创作,主流文学评论界一开始并未注意,直到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渗透到文坛的各个角落时才惊醒了部分评论家,但是一开始批评声就远远高于赞扬声。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来源于生活,体现和透露着时代气息。由于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和自身人生经验的不足,“80后”作家们的作品内容普遍缺少深度,多是皮毛的、肤浅的创作;再加上题材上的选择过于狭窄,显得重复、陈旧。虽然他们的语言有一些独特性,但往往缺乏提炼,经不起推敲,难以组合成整体,有一种硬生生的拼凑感。这样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品缺乏现实性、真实性,文学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因而得不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只能受到同龄人的欢迎。但是,毕竟“80后”还是文学的一棵幼苗,直到今日也不过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这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只能算是很短暂的一瞬间。然而“80后”作家对文学的追求、向往,给文学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80后”小说创作转型

从2006年开始,一个共同的特征显现在“80后”作家身上,即他们纷纷推出转型之作,推出试图蜕变的作品。“80后”代表作家纷纷在各种场合表示,自己已经成熟,已超出传统意义的“80后”群体,而且也推出了代表作品。2007年夏天,韩寒的新作《光荣日》在出版厂商和媒体的大肆宣传下上市,并称之为韩寒的转型之作,声称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悲伤逆流成河》是一向高产的郭敬明三年来的惟一作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这本书不同于以往的作品,内容不再是校园故事,而是年轻人的“社会事”,他自称为长大之后的作品。这部作品也不再走唯美路线,而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郭敬明说,这是他的转型之作,在写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社会责任。白烨对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评论为:一是没有想到他那种清新引人的文字,不仅没有丝毫的减退成色,而且含带了不少散文的韵致和诗的气度,使得作品的文学品味更为浓郁;二是没有想到作品里的故事是如此的沉重,人物是如此的无告,在直面学生生态现状的淋漓叙事中,一种叫作责任感的东西扑面而来。张悦然的《逝鸟》巧妙地利用现实与历史的结合,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尽管可能比较抽象和超远,但是毕竟进行历史宏大题材的创作,这不能不说是“80后”作家的突破与创新。

“80后”发表的这些转型之作确实与之前的作品有很大不同。首先,这几部代表性的转型之作突破了传统校园和都市生活的空中楼阁,内容更加多元化,而且思想性大大提高,与现实紧密联系。白烨也认为,“80后”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已由校园生活转向关注社会,他们已经慢慢走出了青春、校园和都市的樊篱,开始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关注变化的社会,题材变得广阔,内容富有深度,主题意味更加强烈。其次,忧郁的风格有所转变,“秋意”渐淡。以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为例,尽管沿袭了一贯的悲伤情绪,但是在小说中这种悲伤已经变得不再是个人的“小资”情调,而是大众人群的普通情绪。而孙睿的《我是你儿子》,较之前面的《草样年华》变化更加明显,语言风格大大改变,个人的颓废情绪也消失殆尽。这些都说明“80后”作家的成长与成熟,他们的创作无论是在题材的开拓、思想的主体性,还是多元的创作理念和风格都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二、“80后”小说创作转型的原因

(一)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央视的“80后”节目中,“80后”作家李傻傻语出惊人,认为这些“80后”写作者要想真正地创作而不只是期待市场的宠幸,就必须抛弃所谓“80后”的概念甚至主张废掉“80后”概念。在上海作协召开的“80年代后青年文学创作研讨会”上,“80后”代表作家蒋峰、小饭、陶磊及众多“80后”写作者群体首次集体向评论界和文坛表示和韩寒、郭敬明等先期走红的“80后”划清界限,并表达自己对“80后”这个概念的反对。孙睿曾说:“‘80后’概念已经被提滥了,没有必要反复被人提了。它已经无孔不入,跟街头上小广告差不多了。”张悦然发行长篇《逝鸟》发行时曾说:“希望媒体不要再把我归类到‘80后’,我的文学已经不再局限于青春文学的樊篱,更不是流行一季的时令水果,这部作品正是我向青春告别的成年礼。”

我们这里不探讨关于80后作家“偶像派”与“实力派”的划分,仅从他们这些人的宣言中就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他们也开始自觉追求文学创作的成长与成熟。他们忌讳别人说他们完全市场化,渴望进入主流领域,与传统文坛接轨。这些作家在努力改变主流文学界对“80后”文学创作的固有偏见,证明自己创作的多元化和日益成熟,以及自己的独特性创作本质。

(二)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任何作家都不可能一直在同一题材和领域内创作,如果有,那他的写作之路必定不会太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人都逐渐远离校园和青春,他们之前的创作源泉消失,“80后”小说的那些标志性的特色和固定模式也必然消失。因此,“80后”小说创作的转型是必然的,随着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阅历的增加,他们会对社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张颐武曾说过:“如果若干年后,‘80后’作家仍牵绊于青春的危机或者成长的困扰,那将会是个很大的问题。今天的他们必须面对如何由青春文学向转轨这一重大课题。”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轻人早已经开始尝试着实践这一转变。从这些标榜转型的作品来看,青年才俊们的创作思维和空间豁然开朗,慢慢和校园、青春脱离,开始走向社会,用更成熟的目光观察社会和思考社会问题。究其本质来看,这才是转型的最根本所在。

三、对于转型的反面思考

尽管说这些年轻的作家声称要告别“80后”,但仔细来看,其实这些带有很强的被动性。对于这次转型,媒体进行了大张旗鼓地宣传,而且还是明星作者占据主导地位,明星作家仍然是商家赚钱的大招牌。这次转型真正转了多少,还需要从分析文本的角度客观评说。他们的最新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日益成长的足迹,也应当看到这次转型的作品尽管在题材的开阔、主题的挖掘、叙事结构的完善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但这次转型的作品中大部分主要的内容还是围绕着校园和青春这两块金字招牌,作品中还是充满了非情绪化的带有阴晦调的色彩。

《光荣日》继承了韩寒作品一贯的叛逆、幽默、机智、轻灵的风格。整个故事充满了强烈的嘲讽意味。专家认为,书中的故事看似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其荒诞、夸张又远远超脱和游离于现实。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中仍然是以青春为主的校园故事以及悲伤情事。悲伤中还是《幻城》语调的回音、笔调的影子,那些华丽的辞藻、半忧半伤的调子,并没有突出作者的成长。从魔幻到现实题材的转换,郭敬明所谓的成长,只是形式上的跳跃而已。总体来看,这些作品较之以前的作品还是无法摆脱被当前的社会现实和自身经历制约所形成的缺陷,还是没有深厚的社会内容做基础,仍然暴露出他们“外强中干”的写作状态。

四、结语

对于“80后”小说创作的这次转型,我们应该冷静、中肯地去评价。既要肯定优点,也要找到不足,但绝对不能忽视。因为他们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文坛的发展,主流评论界应该对他们做出正确的指导。正如媒体所说,对“80后”小说创作,批评界“缺乏对文本严肃的解析,以及严肃的文学批评”。虽说,这个时代提倡文化与学术的自由,但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80后”这些正在成长的作家,评论界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规矩”,指导他们正确、长远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烨,张萍.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答问[J].南方文坛,2004,(6).

[2]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蒋丽娟.在爱与痛的夹缝中穿行――简析郭敬明的成长叙事 [J].当代文坛,2005,(5).

[4]江冰.在历史与幻境之间――评张悦然的长篇小说《誓鸟》[J].小说评论,2007,(4).

[5]马相武.被主流冷落的“80后写作”[J].艺术评论,2005,(12).

[6]沈晴.“80后”文学创作思想内涵透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