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宋艺术市场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两宋时期中国艺术市场发展成熟,书法市场十分活跃;绘画的鼎盛时期绘画市场也逐渐形成规模,达到空前繁荣;随着市场繁荣产生的鉴赏家、收藏家、仿画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状况。
关键词:两宋;书法市场;绘画市场;鉴赏;收藏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58-01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为了避免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宦官的情况,北宋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治方针,使得一时间儒学复兴,士大夫文人也深切感受到用武之地,故而整个社会呈现一种安定祥和的状态,曾有学者说北宋是老百姓生活最幸福的时代。这一时期生产力较之五代十国更为发达,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最主要要素劳动力增多,农民不用交过多的税,手工业者更自由,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使得经济在封建社会的牢笼里得到了长足的繁荣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宋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全面发展的阶段,绘画门类已经趋于成熟,山水花鸟名家辈出,文人画开始出现,出现了大量的精品,公私收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以上因素都使宋代的艺术市场趋于商业化。
北宋的书法市场是十分活跃的,被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当时的作品就备受推崇,而且已经出现有人大量收购他们的作品,并且价格不菲,以文人士大夫自诩的他们对金钱并不做太多的要求,但是对于润笔也不避讳,所以一时间书法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中流通的情况在人们眼中已经习以为常,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政治体制也是分不开的,政治界尚文,官宦之间都重视修养,所以民间的商人也争相模仿,于是这些文人士大夫的书法作品就成为一种稀有物品,价值也随之抬高。但是也许是因为中国历来对商人地位的贬低,备受推崇的文人士大夫们耻于言利,所以艺术市场的活跃存在一定的桎梏,书法作品的买卖都是有人上门求画,文人士大夫只是以画自娱,绝不主动推销。当时苏轼的书法作品“东坡翰墨,在崇宁大观,则时禁太严,尽行焚毁。至宣和间,上自内府搜访,一纸直(值)至万钱。”其中他有一位朋友经常从所谓的中介手中买来苏轼的字收藏,其中有一次他与苏轼在信中写到想从苏轼这里直接拿到作品,省去中间环节可以省下不少钱财。可见当时在艺术品的买卖双方之间已经存在着中间人,所谓“鬻书者”,同于唐代的“鬻画人”即书法市场中的商人,这类在收购和经营书法作品的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介人也极大的推动了这一时期艺术市场的发展。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顶峰,这一时期的绘画市场也逐渐形成规模,艺术市场空前活跃。商人可以临街设店,北宋汴梁市集、南宋临安勾栏瓦子,都有卖字画、年画的摊子。北宋汴京相国寺“后廊皆睹货术传神之类”,可见有画人像的画摊,这种画摊类似为人算命的卦摊,地位并不高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物。北宋京城汴京著名的大相国寺和殿后资圣门前都开辟了书画市场,当时有名的收藏家如米芾等人,就常来这里转悠,竟还曾用七百金买到了唐朝王维的《江山雪霁图》、八百金买到徐熙的《桃两枝》。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东角楼街巷有潘楼酒店,“其下每日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而南宋临安城内店铺林立,也有“陈家画团扇铺”这样的绘画工艺品店铺。沿着汴河两岸多有画肆,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初见端倪。书画作为正式商品被推上了市场,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开始陆续出现。像北宋初年的燕文贵曾于汴京天门道上设摊出售自己的画作,而北宋末年的画工杨威的作品则由画贩收购转卖。这一类的市场形式虽然大众,但毕竟不是书画市场的主流。当时被追捧的一方面是古画,一方面是文人和职业画家的作品,这类作品在市场上的竞价都比较高。宋人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有一段关于赵明成的轶事颇有意味:“予以建中辛巳归赵氏,时丞相作吏部侍郎,家素贫俭,德甫在太学,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后两年,从宦,宦便有穷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传写未见书,买名人书画、古奇器。有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留信宿,计无所得,卷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有人将徐熙的《牡丹图》卖给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索价二十万,赵明诚夫妇是当时有名的大收藏家,家中藏有很多的金石书画和珍玩,他们虽对《牡丹图》喜爱甚佳,但实在出不了如此高的天价,只好原物归还。这一类传世名画在宋代被辗转交易的情况还有很多,如《志雅堂杂钞》
书画交易的频繁使得对中介人的要求随之提高。中介人除了具备一定的经营手段,也要有识货验货的眼光。经营艺术品的人被称作“常卖”。一种接近经纪人身份的“牙侩”,实际上是绘画买卖中兼有鉴定、估价、促成生意数任的特殊中介人。这类中介人就是当时的书画鉴定家。“毕良史,字少董,蔡州人。略知书传,善字学,精得晋人笔法。少游京师,以买卖古器书画之属,出入贵人之门。当时谓之“毕偿卖”。……兵火赴行在,遂以古器书画之说动诸内侍,内侍皆喜之。上方搜访古器书画之属,恨未有辨真伪者,得良史大悦。月给俸五十千,仍令内侍延为门客。又得束修百余斤,良史月得几二、百千,而食客满门,随有辄尽。当时号为“穷孟尝”。……会金人盟,良史无所用心,乃教学,解《春秋》。及复得还,遂尽载所有骨董而到行在,上大喜。于是以解《春秋》改京秩,自此人号毕骨董”。楚昭辅、王溥和苏易简家属都是北宋初年较为著名的书画收藏家。楚昭辅的书画收藏主要得于南唐李煜内府的藏品。由于楚昭辅队南唐用兵建立了功勋,当宋太宗欲对其加以嘉赏时,他得知李煜内府书画收藏十分丰富,故表示愿得其中部分藏品作为赐赏,后得李煜内府名迹名画达百卷之多。王溥家藏书画原本十分丰富,到他的儿子王贻正时,更是以高价搜访名迹,并往来于开封和洛阳两地遍寻历访,致使家藏书画更加丰富。苏易简和苏耆、苏舜元、苏沁一家四代,皆十分喜爱收藏书画名迹。其家藏书画名迹,经米芾过目,以为“四代好事有精鉴,亦张彦远之比。”北宋最大的私人收藏家当推米芾。他善书画,精鉴赏。他的收藏除了购买之外,还通过交换获得佳作,有时甚至不择手段。可见米芾的市场意识之强,另一方面也可窥察出宋代书画市场的形态。
宋代书画鉴藏较前代兴盛,这一方面使书画鉴定专家应运而起。另一方面也滋生了书画作伪造假之风的形成。早期的书画鉴定家本身大多是画家或收藏家,家藏颇丰,看过不少的真迹练就了一双慧眼,如北宋的郭若虚。这类人熟知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工具材料、了解画家的生平、风格演变、技法特点等,而且通晓各种伪作的方法,,因此在书画市场的交易中扮演着辨别真假、鉴赏水平高低的重要角色。宋代当代画家的作品虽然是主流,但是毕竟供不应求,于是作假的现象开始在书画交易中蔓延。宋代的书画造假的手段非常高明,令人真假难辨。南宋邓椿的《画继》中记载了北宋政和年间,某宗室与画商勾结造假的事例:“凡有奇迹,必用诡计钩致其家,即时临摹,易其真者,其主莫能辨也。”此人是一个以伪换真的高手,本身绘画水平超高,又精于鉴赏,深谙画中奥秘,对书画的真假伪劣有一套完善的评判标准和极强的分辨能力,遇见难得的精品会想尽办法借到并仿制一幅,然后藏匿真迹把假画归还,故而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不少名家名作,又或者画假画卖给画商,由于仿作足以以假乱真,所以很少被识破。
以上各种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造假者的蓬勃出现都说明宋代的艺术市场是非常繁荣且异彩纷呈的。上至皇家画苑,下至平民百姓,对绘画的浓厚的兴趣是艺术市场繁荣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唐以前的城中,“坊”和“市”是明确区分的。“坊”是居民区,“市”是买卖所在地,店铺集中在市区,交易有一定的局限,宋代的城市突破了市与坊的界限,商业不断渗入居民区并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地区贸易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政府给予国内商品流通极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北宋时期商品市场流通与运输条件的改善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是这里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百姓生活水平发达,从而使得宋代的艺术市场在整个中国古代的艺术市场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陆树声.长水日抄(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丁传靖(清).《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六《三朝北盟会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3]马宗霍(清).书林纪事》卷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4]邹|(清).《三借庐笔谈》卷八《书画格》[M].北京:国粹图书社,1913.
[5]邓椿.画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6]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