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本文将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60-02

核心价值观是特定时代里,在国家、社会及个人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达成共识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核心价值观是否植根于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特性;二是核心价值观是否顺应世界潮流、反映本民族的前进方向。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本文将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力量

(一)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要放置于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框架中进行考虑。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自觉、自信,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武器。

(二)实现民族振兴的需要。文化维系着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纽带。抛弃传统文化意味着扔掉民族基因、国家美德,也将扼杀民族的发展。国家崛起不能失去民族的灵魂,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则是民族的灵魂。必须建立起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才能指导实践,坚持中国特色。

(三)融合普世价值的需要。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普世价值成为当今时代的世界性话语。普世价值追求民主、自由、法治、公正,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是全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的目标。融合普世价值,必须坚持“西体中用”,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源头,使核心价值观建设植根于我国的文化土壤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一)尚和合、求大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尚和合、求大同”体现追求国富民强、人民民主、兼容并蓄、和谐共赢的国家价值观。“和合”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彰显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理念。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的就是“和合”――一种和谐共赢的国家发展观。这要求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时要以“协和万邦”为指导,在化解冲突时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原则,在推进交流时以“和而不同”为原则,坚持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共处、包容发展,在文明、文化的多样性中求取共同之处,实现世界协调发展。“大同”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大同”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中,但用于代表某种社会理想则见于《礼记・礼运》,描述一个“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与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现代价值实现融合与接洽,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提供精神源泉。

(二)崇正义、重民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同志提倡“崇正义、重民本”,从中国传统文化找源泉,可以看到“义”是五千年来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尧舜时代便有“义”之讨论。《墨子・天志下》说:“义者,正也。”儒家追求“天下为公”,并有“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唯公然后可正天下”之论调。实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必须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则必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认为法律要保持稳定性、要刑无等级、要公布于众,把法律凌驾于社会之上。这和今天强调的法治思想有之处。实现自由、平等,则必须重民本,就是要以民为本。《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国君只有爱民、利民、取信于民,统治的根基才能牢固。同时,民本思想自由、平等,突出民本思想中的民主性因素,如《尚书・周书・泰誓》中提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明统治者高度重视民意,把民意作为政权稳固的基础。这和强调民意的当代民主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坚持社会公正、以民为本、民主法治,才能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

(三)讲仁爱、守诚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讲仁爱、守诚信”更多的是从个人道德上提出的约束条件,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密切相关。“讲仁爱”,就是说要有爱人之心。“仁者,爱人”是儒家的根本思想内核,也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言:“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因此,无论是墨家还是儒家,都强调仁爱精神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如此才能培育仁爱和善的价值体系。“守诚信”,强调做人应该守住诚信的底线。“信”指不食其言,“诚”则指“诚其意”、“毋自欺”。诚信乃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所谓“民无信不立”正是其意。《论语》中,孔子38次提到“信”字;《韩非子》一书中,“信”字则出现149次;“信”字在《左传》中则出现216次。其次,道家、墨家、杂家亦对诚信有高度论述。强调“守诚信”,就是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力量之源,为诚信社会、的建立提供传统文化支撑,以人人诚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天然联系内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途径。2014年2月17日,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必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文化蕴含着人类道德的基因,优秀文化是人类美德的高度凝练和沉淀。孔子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孟子的仁政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人文精神。这和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通之处。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侵袭人心,社会信仰缺失,需要大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来消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二)重视家风教化,让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入寻常百姓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好坏直接决定着社会群体的道德水平。家风教育,融入《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传统经典书目的优秀内容,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转化创新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以新的家风家规来影响并塑造青少年的品行。

(三)创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形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是利用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空间,设立传统文化展览,择取《论语》、《孟子》等经典中的优秀内容进行展览,使人民可以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二是组织学校师生诵读传统经典名句名篇,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国学经典欣赏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三是利用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资源,向游客免费讲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使爱国敬业、崇德向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四是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节日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