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兰州刻葫芦的发展及艺术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兰州刻葫芦的发展及艺术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栽培葫芦历史悠久,葫芦通常被当作吉祥物,并创造出极具观赏价值的葫芦工艺品。金城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本地特有的刻葫芦民间工艺,选材和制作工艺极具特色,在百余年的发展中逐渐壮大。高文化素质民间艺人和艺术家的涉入使兰州刻葫芦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几次大的飞跃。

[关键词]工艺美术;民间艺术;兰州刻葫芦

[中图分类号]J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77-02

葫芦又称蒲芦,谐音“福禄”,草本植物。其茎枝称为蔓带,谐音“万代”,故蒲芦蔓带谐音为“福禄万代”,是吉祥的象征,葫芦里有很多“子”,葫芦与它的茎枝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寓意子孙万代、多子多福。

我国栽培葫芦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发现葫芦,可知种植葫芦已有7000余年历史。葫芦制器,肇自远古。甲骨文之“壶” 字像葫芦之形,是用葫芦作水浆容器之证,古人“匏”、“瓠”、“壶” 三字均指葫芦,皆可通用。至明代,随着对葫芦认识的深化,不再满足利用其自然形态制成简单的器皿以为日用,而是以其特殊之体质与色泽,创造出极具观赏价值的工艺品,使葫芦登上艺术的殿堂。当时葫芦器,又称“瓠器”或“蒲器”。

金城兰州位于黄河之畔,地处甘肃省中部,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连接东西交通的咽喉重地,享有“丝路明珠”之美誉,悠久的历史和特定的环境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和刻葫芦的民间艺术。在兰州,人们通常把葫芦当作吉祥物,叫作“吉祥葫芦”。 刻葫芦又叫“雕葫芦”, 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雕刻葫芦皆是经过民间艺人在普通的葫芦上刻上山水风景、诗词书法等,然后涂上松墨而成的精美的传统工艺品。兰州本地流行的是细微的针刻葫芦,故名“微雕”,雕工以小见长,在方寸之间展现乾坤万物,其独特之处在于针法细腻、线条流畅、人物传神。它集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以中国传统线描为基础,糅和多种绘画手法进行创作。其表现内容多取材于古典文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山水花草虫鸟、名胜古迹以及民族风情。表现形式上采用四圈、扇面、镂空、彩染等,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它以其不可复制、纯手工雕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称誉。

兰州刻葫芦的起源说法不一。魏晋时,东西商业往来不断,位于丝路咽喉重地的兰州和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之一。5~6世纪时,南北朝分立,北魏建国后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金城兰州更成为各国贡使、商人荟萃之地,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补给地。当时胡商从和田带过来的巨型葫芦(盛水用的),经兰州工匠刻上图案画面和文字出售。

有史可考的兰州刻葫芦记载出现在清末光绪年间,据兰州《皋兰县志》记载:清光绪十八年(1892)有位王裁缝(佚名)首先在葫芦上镌刻花草等;另有戏曲艺人王鸿武、来银娃等刻绘戏剧脸谱、刀马人物与风景名胜。当时只在其表皮绘画,不作刮、磨加工,也不填色,比较简单,均以儿童流行于市。清末秀才李文斋(别号子元、兰州人),因生活无着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始以刻葫芦谋生。李文斋能书善画,会诗,艺术造诣颇深,对刻葫芦工艺做了改进:一是将葫芦的原生表皮刮去,磨光;二是用镪水混合颜料,染红、黄二色,使雕刻的景物不易脱落。李刻葫芦以细针,着意创新,图文并举,其先以刻古人和小说插图为主,后来题材多取于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由于工艺和内容的更新,兰州刻葫芦的声誉日渐远扬。刻葫芦起初在庙会集市摆摊出售,张广建督甘时期(1914~1920),首倡以各种工艺品作为官厅馈送礼品,刻葫芦遂流行于甘肃官府和商号之间。1922年前后,由兰州古董商贾携往北京,引起京商注意,誉为“绝技”妙品,来兰州向李定货,刻葫芦遂驰名京津,行销海外。

葫芦制作工艺有两种:一是在葫芦成长过程中,进行人为干预,待到葫芦成熟后,葫芦出现别致造型或立体图案,勒扎葫芦和范制葫芦就属于这种类型;二是葫芦成熟后,经过去皮处理,把葫芦表面当作艺术表现的载体,进行特殊工艺加工制作,使之表面出现各种图案,火画葫芦、立体押花葫芦、针刻葫芦、刀刻葫芦属于此类型。兰州刻葫芦属于后者。

兰州刻葫芦所用材质主要有亚腰葫芦和兰州特有的鸡蛋葫芦。亚腰葫芦就是我们最常见的那种中间有细腰的葫芦,它的形体中等偏大,小型的较少,给人朴拙、悠闲之感。而鸡蛋葫芦则是兰州的特有品种,这种葫芦一般形体较小,堪称中国葫芦的一朵奇葩。其质地坚硬,皮质细腻而光滑,略呈浅黄色,大者如鸡蛋,小者如算盘珠。因其形似鸡蛋,故称鸡蛋葫芦,一般以圆形居多,椭圆形较少,非常精致,适于微雕。鸡蛋葫芦以兰州青白石乡白道沟徐家坪生产的最为有名,近年来引种成功的观赏南瓜为兰州刻葫芦的选材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兰州雕刻葫芦工艺程序复杂,制作流程繁琐,一般要经选胚、绘制、着色三道工序。艺人首先要进行构思,然后精心挑选葫芦,不同的葫芦品种、形状、大小对雕刻都非常关键。选好胚子后,用不开刃的刀刮压,一刀一刀挨紧,不留间隙。刮一遍擦磨一遍,再接着刮,这样刮磨交替,直到葫芦表面生出晶莹的亮光,用手触摸感觉绵软无比为好。葫芦磨成后,根据构思先找好位置开口子、留堂子,还要注意怎样遮掩葫芦上的瑕疵。口开好后,根据自己的构思或临摹对象,用铅笔先勾画在葫芦上,再进行刻制。刻葫芦的“刀法”轻于金石,重于微雕;技法能上、能下,大致与笔雕相同。点、挑、划、拉、刺、勾……轻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气刻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雕刻技法分为两种:一是用大、中、小三种特制的钢针,在葫芦表皮上,以纤细的线条印刻出所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后涂上松墨,使线条变得很明显。这种技法称为“描写”。二是用刻刀将葫芦的壳镂空,以粗犷的空隙线条勾勒出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这种技法称为“雕刻”,这种方法在兰州并不常见。作品刻好后擦上墨,再仔细查看有无遗漏或不足之处,进行修改补救,检查完毕后再细心刻上图章,然后用手擦磨到不见浮墨,光滑晶莹,再配以相应的底座或吊座,至此作品方告完成。好的雕刻师也要根据葫芦的具体形状依据自己的艺术修养重新设计画面,而不是照搬传统或抄袭他人。由于具备了深厚的设计和雕刻功底,创作时便能自由挥洒,线条流畅、分明,“近深远浅”,近处的事物清晰而色浓,远处的事物模糊而色淡,作品各个不同,神形兼备。

兰州刻葫芦在百余年的发展中不断壮大。它由最简单的民间自娱自乐自玩耍的小玩意,由起初的几个爱好者,发展到一个特种工艺品种,发展到有许多人参加的一个特艺行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成长、丰富、壮大。特别是高文化素质民间艺人和艺术家的涉入,使兰州刻葫芦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几次飞跃。20世纪30年代,文化人李文斋的出现,使兰州刻葫芦出现了图文并茂的局面,改变了过去只有图画没有文字的状态;30年代后期40年代初,书画家阮光宇的涉入,使兰州刻葫芦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又有了一个更大的飞跃。“四圈子”、“扇面子”增加了表现形式,传统山水画第一次出现在刻葫芦中,“红楼”、“西厢”、“聊斋”以及文化故事、民间传说也都成了刻葫芦的内容。更可贵的是他把“即兴书画”也带入刻葫芦,大大满足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高层次需求。50年代,陈唯一先生把西画的素描引进了刻葫芦,阮文辉先生更是把他诗、书、画、印、雕、刻、烙、塑等全部修养引入刻葫芦,创造了一代辉煌,他的六件作品被国务院珍品评审委员会评为国家级珍品,他也获得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们把兰州刻葫芦特种工艺,推上了时代高峰。

刻葫芦传承了一代代民间艺人对艺术特有的表达方式,显示着他们质朴的情感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民间艺人的自我爱好,被人们发现并喜爱,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提出需求,它就进入了社会,步入了市场,成为社会的一种需要,改变了它那最初的自生自灭的形态,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和得到广泛的流传,并不断地在流传过程中发展和提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谱写出自己的华彩乐章。这种文化渗透在生活中,它将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懈地坚持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有美感。

[参考文献]

[1]冯守国.葫芦器[J].上海工艺美术,2000,(1).

[2]延风.刻葫芦创造的辉煌[N].兰州日报,2008-07-30(R11).

[3]田辉成.兰州刻葫芦:传世绝学之惑[N].兰州晨报,2008-01-24(A06).

[4]张婧霞.浅析兰州刻葫芦艺术[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