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深化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工作之设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化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工作之设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博物馆办馆的指导思想。一切为社会服务、为观众服务是博物馆的根本任务。本文就甘肃省博物馆社会免费开放之后,如何深化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工作,谈了几点认识和想法。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工作

[中图分类号]G2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86-03

坚持“以人为本”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博物馆办馆的指导思想。一切为社会服务、为观众服务是博物馆的根本任务。博物馆的实物给人们提供了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物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又以其独特的语言让人们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所以说,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课堂”和“终身教育的学校”。同时,博物馆的服务面向整个社会公众,它包括前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也包括博物馆需要争取的观众,博物馆观众是有不同的需要和爱好的。博物馆要吸引公众,赢得公众的喜爱、得到公众的支持,就必须从陈列展览到服务工作都要注意研究公众的需求与变化,根据公众的需求变化调整工作,改进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发挥博物馆应有的社会功能。本文就甘肃省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之后,如何深化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服务工作,谈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继续解放思想,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实际的需要,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创新的前提条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人为本”就成为博物馆办馆的指导思想。今天,“以人为本”、“人与物的结合”、“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已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没有人的需要与利用,博物馆的实物就无法发挥作用;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没有人的参与,教育功能就无法实现。因此,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发挥,是以人和物的结合作为基础的。

时代在不断发展,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也要提倡创新。只有不断地图新求变,不断地突破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不辱使命。创新是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为此,作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者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在实际工作中有所作为,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岗位要求。没有教育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博物馆。

博物馆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讲,博物馆的工作都可以称作教育,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狭义讲,是为学校教育服务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是博物馆各项工作中最贴近公众、最直接服务于公众的部分,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它的重要职责就是“宣传展示,服务社会”。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是广泛性的,通过人们的参观、学习和思考,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延伸到社会生活实践和文化形态的不同领域,从而构成了人们教育实践的必要环节和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博物馆在营造人文环境、提高民众素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最大特点也是其最大优势就是它的物。博物馆的物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件都有着不平常的经历,它告诉人们的知识是真实的、客观的。它突破了教科书的抽象性与主观性,而以直观、生动、科学的方法解读、传达社会历史信息,并印证这些信息。这些社会历史信息,尤其是一些史前社会信息,如果没有通过考古发掘、采集,没有博物馆的科学陈列展示,人们几乎没有办法去了解和认识它。例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彩陶时代、青铜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四坝文化等文化类型都有哪些特色,当我们将“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等展览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一系列的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陶制的罐、豆、鬲、甑等生活用器,璧、琮、璜、环等礼器配之以图片和文字来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他们会兴致勃勃地欣赏、想象,自己勾勒出一幅那个时代生动的生产生活图景。在一个通史陈列中,从猿人复原雕塑或化石到古人、新人,从旧石器时代粗糙的砍砸器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精细的石器、骨器;从夏商周精美的青铜器到秦汉的铁器;从隋唐到宋元明清,越来越精美的瓷器,越来越华丽的丝织品……观众漫步于其中,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目睹”了我们人类自身的成长过程,了解了我们的祖先不同时代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与规律,了解了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的社会历史知识应该是难以忘怀的。一个民族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民族在人类历史中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从中汲取精华,继承与传承其中优秀文化,不断创新,才能成为一个前进的民族,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

二、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是甘肃省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创新的途径和落脚点

时代的发展带动了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多,新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知识的传播已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博物馆的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会成员。面对具有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的陈列展品,人们在欣赏、享受它的同时,也获得知识和启迪。观众在博物馆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博物馆也就真正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场所。

在设施建设上,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展出环境,功能齐全、实用舒适的展厅,使参观者有良好的视觉感受,这是博物馆坚持“以人为本”宗旨的真实体现。新落成的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大楼,是一个“工”字形现代建筑群。整个建筑本着庄重、典雅、美观、人性化的原则设计和建设,所有展厅都配置了先进的火灾监控报警灭火系统、安全防盗监控报警系统,新建成的展览大楼同时也是一座现代化智能建筑。院内还有文物库房、文物保护实验室等设施。为了使外部环境与博物馆的功能、风格相协调,对新展览大楼周边基础设施、环境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整治,让其更为幽雅、舒适,给观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

强化专业知识,提高讲解水平,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创新的基本保障。讲解工作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博物馆辅助观众参观的重要手段。讲解员作为连接展览与观众的桥梁,通过讲解使观众不仅了解展览的基本内容,获得知识,而且还得到精神上美的享受。对于不同观众对讲解的不同需求,讲解员应该最大程度地给予满足。“因人施讲”是衡量讲解员讲解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博物馆工作对每一个讲解员的基本要求,也是讲解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真实体现。同时,还要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讲解工具,如语音导览机、扩音团队讲解器、无线团队讲解系统、同声传译系统等,全方位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借助科技手段,打造精品陈列,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创新的展示平台。陈列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式。是否具有观赏性,使观众赏心悦目非常重要。因此,展览的设计者必须把握住观众真正的关注点,了解观众的想法及他们的问题。以甘肃省博物馆的“甘肃彩陶展”为例,它凝聚着众多考古、历史学家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汇集了甘肃省历年来考古发掘的文物精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内容设计以黄河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为主线,通过实物展品、辅助展品和文字说明来贯穿并印证这一历史进程。为使形式更加别具一格、突出地域特色,使观众在参观时减少审美疲劳,设计人员调动各种手段努力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借助现代化高科技声、光、电等诸多手段,以新引人,以奇制胜。另外,以模拟考古发掘现场,使观众身临其境,反响非常好。所以,贴近民众、贴近生活的陈列设计,更能打动民众的心灵、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加强对外协作,扩大社会影响,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创新的宣传窗口。改变原来闭门办馆、独家经营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实行开门办馆,加强与各方面的协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扩大影响,实现双赢或多赢。具体措施是:(一)加强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的协作。通过联合办展、联合宣传、人员交流等形式,提高馆藏文物的利用效率,赢得更多的观众。(二)借助新闻媒体开展宣传。积极与各大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开辟专题节目或专栏、制作专题片等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知名度,有效激活博物馆资源。(三)采取发送宣传资料、上门联系、电话联系、网上联系等方法,加强与学校、企事业、党政机关团体、部队、社区的合作,使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四)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大、中、小学校提供特色服务,并与所在地区大、中、小学建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定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课外辅导员,使博物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五)与旅游部门合作,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六)做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充分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提供方便的服务设施。如停车场、音乐茶室、咖啡厅、专供观众乘坐的电梯、能使用多种语言同声传译的学术报告厅、文物鉴赏室、公众阅览室、志愿者服务室、博物馆之友活动室等硬件设施,更进一步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凸显“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三、对深化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工作的几点设想

免费开放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与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摸索了一些经验,也学到了一些好的做法。今后,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再做努力:

加紧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尽快解决各学科科研人员短缺的严峻局面。一方面,从专业院校吸纳真正需要的学子,来加强科研力量;另一方面,从在职职工中培养人才,舍得为他们花代价,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足够认识。实际上,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并不显见。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其丰富、广博而具体的内容,其具体体现在我们平时所从事的历史知识、革命传统、自然科技等知识的教育和传播。因此,一定要使爱国主义教育及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避免形式化。

强化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利用博物馆藏品实施教学,教育效果会更显著。博物馆是大众的终身教育课堂,经常走进博物馆,可学习历史知识,感受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当前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发挥不够,博物馆没有与学校教育结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他们中没有人在博物馆上过有关课程,也没有人到博物馆当过志愿者,对博物馆的了解非常有限。在发达国家,平均每人每年走进博物馆2~3次,而在我国,平均每8人一年走进博物馆1次。相比之下,我国博物馆功能发挥很不够,博物馆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突出。文物部门、教育部门及学校、博物馆应该共同探讨,认真研究,切实采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使学校能够更多地与博物馆相结合,博物馆也要在走进学校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

切实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育活动。从时间上来说,免费开放以后,甘肃省博物馆除了白天正常开放接待参观者以外,其余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活动和安排。而国外的博物馆则会在晚间举办各种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包括讨论会,放录像、电影,举办讲座等。从活动范围看,国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也不只局限于展厅,一般在展厅之外都设有为未成年人独立开展教育活动的专门区域。另外,还会有很多经常性的延伸到博物馆之外很远地方、很大范围的教育活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员也不仅限于博物馆教育部门的人员,从志愿者到专门的研究人员、从一般职员到馆长,都可能具体负责某项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

在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中,应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适当增加博物馆休闲娱乐功能的宣传。比如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博物馆。在当今信息社会,对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充分利用,并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还要敢于创新,引进适当的、见效快的方式进行博物馆宣传,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的目的。

如何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感受博物馆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博物馆本来就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课堂,所以,应设置儿童展厅、美育课堂、互动天地、科普乐园、数码时空、素描画廊、临摹园地等一系列以参与式、感受式为主旨的,适合不同年龄青少年需求的服务设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来感受博物馆给他们带来的诸多乐趣,并从中感悟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尤其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从儿童时期抓起,博物馆还应设置书法习作、礼仪讲座、诗歌朗诵、心灵讲堂等课程。

坚持“以人为本”不光是指观众,同时也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博物馆是属于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同时也是属于大众的、生活的、现实的,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人类的、社会的、教育的。因此,博物馆要根据自身的环境和特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自己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方向,努力改善管理,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传播功能,提升社会影响力,吸引公众关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了解和认识博物馆。

总之,今后博物馆要在学术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学识水平、专业能力,还要有相当的胆魄,要有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这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突破创新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