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材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该框题的课标内容目标,结构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与本框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重点和难点、呈现方式和活动栏目的评析、教材的不足与处理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加深教师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49-05
一、本框题的内容标准分析
本框题是高中《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二框,课程标准关于本框题的规定如下图:
仔细研读第二框的内容标准可分析出,该框题对教材编者提出了三个要求,即内容要求、目标要求和教学方法要求。
1.教学内容:根据内容目标中的“整体”、“部分”、“系统优化”等关键名词,确定以下教学内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方法论、系统的含义与基本特征、系统优化的三个方面、综合的思维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内容目标中“解析”、“安排”这两个不同程度的动词,可确定该框题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教学方法:根据“提示与建议”中的“策划一个项目”这一词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可确定教材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和讨论法。
二、本框的内容结构及地位分析
(一1本框的宏观结构及地位分析
1.从单元的角度分析
《生活与哲学》的核心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书共设有四个单元,四个单元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第一单元侧重于探讨何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及重要意义;第二单元侧重于探讨世界的本质,从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的角度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本单元(第三单元)是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世界是怎样的,从动态的方法论的角度看待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实质与核心,树立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为第四单元“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2.从课的角度分析
本单元主要有四课,分别为: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实质与核心以及创新意识与进步。本课位居四课之首,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本课知识点的学习为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矛盾分析法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3.从框的角度分析
第七课主要有两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本框题的“联系观”是世界观之一,同时又是第一框的方法论,是第一框的延续和补充。
(二)本框的微观结构及地位分析
此框设有两目,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其教材呈现的知识点的逻辑结构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区别――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第二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其教材呈现的知识点的逻辑结构为:系统的定义――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优化的方法论――综合的思维方法。本框题的学习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观点的学习打好基础,其地位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本框题在教材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下启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使学生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事物是在发展的。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性的思维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为学生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三、与本框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
联系的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我们了解世界的联系图景,不仅是要认识世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随着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活动范围和活动深度的迅速扩展,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防止重大疾病与灾害问题等,都是前人未曾料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是“一盘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共同进步。时展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运用联系的、全面的、综合的辩证思维去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同时,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学会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性思维,对于高中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近期的时政热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笔者选取了两个热点:
热点一:国家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形成平衡的发展结构,实现社会内部各个要素在发展过程中的齐头并进,避免出现相互制约的短板情况,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发展的成果人人共享的愿望。”
热点分析:
协调发展是国家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分析,学生可明确要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达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水平,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热点二:中高考优势、弱势学科之间的处理方法
2015年10月26日,新闻上出现了《100名学霸总结的高考复习经验》。在各种经验的总结中,学霸们都谈到了这样一条中高考都是“团体赛”,要的是全局的胜利而不能顾此失彼。复习的策略就是:着眼于整体,将各科综合加以考虑。扬强扶弱,差的学科要拼命补上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好的要突出,使之成为真正的优势,从而达到强科更强,弱科不弱。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热点分析:
中考是每个学生亲身经历过的,高考也是学生终将面对的人生关键转折点。从学霸们总结的经验中,学生可以分析出用综合的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即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从而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准确认识。
四、本框题的重点与难点
基于上述课标和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本课的重难点、依据和具体分析如下。
(一)重点及依据
重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确定依据:1.课标: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的依据,基于课标“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确定其为此框题的重点。2.该知识点在学科中的价值: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首先就要正确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是该框题知识点的理论基础,“系统和要素”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探讨,而系统优化、综合的思维方法更是根据前两者知识点提出的方法论。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突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一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才能够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马克思主义抽象方法论的学习。3.该知识点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掌握好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整体出发,在联系中把握整体、统筹考虑,最终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完整和准确的认识,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二)难点及依据
难点: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区别、综合的思维方法
确定依据:1.课标:基于课标明确提出的“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将“系统优化的方法”确定为该框题的难点。2.该知识点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价值: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但是学生尚未涉足社会,实践经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欠缺,尚未形成整体意识、全局观和综合的思维,因而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重难点的具体分析
1.重点的分析: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到:“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哲学上所说的整体是相对于部分而言的,主要是指若干个对象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的有机的统一整体,部分则是指相对于整体来说的个别对象。这说明整体与部分确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至于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一般这样理解:整体和部分是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基本理论,而系统与要素是现代科学的产物。我们一般所说的整体和部分间的关系主要是指事物相对静止条件下的关系,而系统和要素则是事物动态过程中的关系,因构成系统的要素各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更加强调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缺一不可。比如高铁系统,缺少任何一个相关铁路系统,高铁的系统将处于崩溃状态。并且目前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处理好城乡区域发展问题,实现全国地区的协调统一发展,更好地阐明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2.难点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将“综合”解释为“综合是同分析相对应的方法。“综合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再组合成整体的思维活动,但综合绝对不是把各部分、各组成要素机械地拼凑或装配在一起,而是在思维中把各个对象的本质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统一的整体。”早在2008年同志就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内容别强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且按照五个统筹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且就今日的社会建设来看,效果很好,足见综合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由于缺少生活经验、综合的思维方法,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成了困扰他们的难题。而整体意识和全局观的树立,有利于学生形成某一事物完整的和准确的认识,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具有合作精神,更好地融入集体。
五、本框的呈现方式和活动栏目的评析
在本框的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探究一:故事导入,问题探究――黄筌改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
作为本框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向我们呈现了黄筌改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的故事,将抽象的知识点与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合起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且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使其在问题探究的驱动下,初步领会整体与部分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但此部分的材料有不足之处,即材料与正文的匹配度不高,在材料的适切性方面有所欠缺。此故事的导入与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而此材料下面的知识点是“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因此,只能作为导入,对于具体知识点的讲解,需要教师另外取材。
探究二:材料呈现,问题探究――亚里士多德和恩格斯的话
作为第一目的第二个知识点: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此探究活动呈现了亚里士多德和恩格斯的两句话,重点探讨的是部分离开整体是无意义的。设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名人的话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不足之处在于作为本框题的重点之一,仅由两句名人的话语作为突破口,材料过于单薄,抽象度较高,违背了教材的编写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遵从“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无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知识观点的学习与内化。
在本框的第二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中,共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具体分析如下。
探究一:经典插画呈现,问题探究――木桶和短板的对话。
教材选取了一幅经典的“木桶与短板的争论”图画,这幅插图生动形象地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引发学生的兴趣,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复习上一目所学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作铺垫。第二个问题设置得较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列举身边的事例说明事物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困惑。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三贴近”原则,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探究二:图文结合,问题探究――韩愈和坡的读书法
此部分图文并茂,问题的设计层层推进知识点的理解。一方面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了韩愈的“提要钩玄”读书法和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具有较好的典型性。两个问题的设计合情合理,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从中分析两位名家的读书法中所包含的系统优化的方法。第二个问题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一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较好地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实化为学生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决学习、生活中诸如如何处理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等类似的困扰。另一方面,配以一幅“中国女排”的图片,意在引导学生明确要想达到系统优化最佳的效果,还必须掌握系统优化的三个方面,从而为学生安排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法。
探究三:故事结尾,问题探究――冯湛制造多桨船
教材的编写,做到了首尾呼应。通过冯湛造多桨船的故事,意在使学生在明确系统优化方法的三个方面后,进一步掌握系统论的方法论要求,即用综合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本探究活动共设有两问,第一个问题主要是承接了本目的前两个探究活动,意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而第二问一连串环环相扣的三个小问题,在于引导学生明确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即我们需要着眼于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安排,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六、教材的不足与处理建议
本框教材的编写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呈现方式上:本框题的呈现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故事和名人事迹为主,对于高中生来讲,故事的呈现方式无法较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在增加教材趣味性的同时,无法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学生的三维目标无法全面地达成。建议:使用多种呈现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运用。除了故事外,还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相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体验达到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2.内容的选择上:内容的选择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内容杂而乱,教材中有五个探究活动,可进行精简和整合。例如,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个知识点可以只选择一个既包含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包含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区别的案例。其次,内容的选择仅限于古代故事的呈现,缺少充满现代气息的科学性、社会性的素材,没能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眼界、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最后,生活情景的创设还不够,没能着眼于学生的真正发展需求,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建议:教材可以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的建设发展、科技技术的发展来精选案例。例如,社会建设方面可选择“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协调发展”的相关内容,科学技术方面可精选“中国高铁业的发展离不开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协调与配合”的相关内容,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可以选择“学校运动会上全班同学排兵布阵报选体育项目”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