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在专业化进程中,却出现了学科缺失、培训功利,以及辅导员职能冲突、流动频繁等矛盾。除了加强岗位制度、人员选拔和培训等常规层面的建设,我们更应从辅导员的专业化内涵角度予以反思,从学科设置、职业价值观、管理体制等深度层面进行探讨,寻求其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建设 反思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其有利于稳定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及工作实效性,同时有利于提升辅导员行业的社会地位。然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岗位制度建设、人员选拔和培训等常规的表面的层面,更应从辅导员的专业化内涵进行剖析、反思,从其专业学科的设置、职业价值观、管观理体制等深度层面入手探讨,以寻求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探索

所谓专业是指具备高度的专门知识、特殊技能和责任感而异于其它职业而言的,是承担着关键性社会职能的行业。专业化是指“一种职业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成功满足某一专业性职业标准的过程。它涉及两个一般是同时进行并可独立变化的过程,就是作为地位改善的专业化和作为职业发展、专业知识提高以及专业实践中技术改进的专业化”。[1]专业化的标准包括六个方面:专门知识;有较长时期的专业训练;专门的职业道德;有自,能根据自己专业进行判断和决策;有组织,如行会组织、学会组织等,有行业自身实行监督控制的约束;要终身学习。[2]

按照这种标准,辅导员的专业化实质上是依托专门的机构和终身专业培训的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管理和培养,使其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而要达到这个标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机构设置的独立化、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人员的专业化和队伍建设的规范化。

二、辅导员专业化的素质要求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因此,作为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合一的性质。从这种意义上讲,一个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应该以教师专业化标准为基础,并具备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即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拥有丰富的伦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写作、谈话、计算机、网络等工具性知识,具备良好的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学科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进行班级管理、党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实践性知识。此外,辅导员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的困境

2006年9月1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许多高校根据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实施了辅导员的工作规范,辅导员的工作正向自觉性、科学型、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然而,在此专业化建设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实践、完善。

(一)双重管理,职能冲突。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不是按职能划分,而是按对象划分的,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学校学生工作部是学校管理辅导员的职能部门,而院(系)直接领导和管理辅导员。一方面,辅导员在学校学生工作部的管理之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履行学生管理和服务职责,以及做好班级的党团建设。另一方面,辅导员又直接接受院系的领导,上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并协助院系相关部门做好教学方面的服务性工作,以及承担院(系)其他事务。在双重领导的运行机制下,辅导员成了学校各职能部门与学生的“纽带”和“结点”,成为各部门权力的共同执行者,其工作呈现职能多元性和责任多重性。[3]也因此他们常常迷失自己的责权,忙于繁杂的学生管理性事务,反而无暇顾及许多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本应属于辅导员最重要职责的工作做得还没有完全到位,学习辅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这些非常专业化的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辅导员工作出现了错位、缺位、越位并存的奇怪现象,辅导员也因而缺乏职业归属感。

(二)学科缺失,培训功利。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必须实行工作的职业化,在人员的选拔、聘用、培训和晋升等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和程序,要有相应的专业和学历为支撑。目前我国高校没有设置学生事务方面的专业,学校缺乏科班的专职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行专兼结合,主要由本科和研究生担任,其专业来源呈现多样性,而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的比例却非常小。另一方面,学校缺乏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往往在上岗之前对辅导员进行短时培训,内容主要限于学校概况介绍与学生常规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培训,忽视其理论和技巧深层次的研讨、交流,辅导员对学生学习辅导、心理咨询、就业创业指导等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忽视帮助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对工作理念的引导,同时缺乏对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训;职后又因繁杂工作而将其继续教育束之高阁,多数辅导员花费了太多时间在实践中摸索,凭借经验工作。

(三)认同度低,流动频繁。

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弥散性,其范围广、责任重,是千头万绪,“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而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却具有无形性,其评价和晋升背离其应有的特性,从而降低了他们对辅导员职业的幸福指数,降低了对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度。多数辅导员将其看做是阶段性岗位,而不是终其一生的事业,以转岗为奋斗的目的,以稳定为宗旨。兼职辅导员一般两年之后自然不再兼职,一部分专职辅导员也经过几年“锻炼”,走上了行政岗位,一部分也通过学历提升的方式转入教师队伍和科研行列。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愿意加入辅导员队伍,这样形成了不良流动。

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学科建设,注重专业培训。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必须以学科背景为基础,如果没有相对独立、完善的专业学科支撑,辅导员的选拔聘任、培训进修、职务职称等问题就很难纳入规范程序,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就很难实现。因此,在学科建设层面上,应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成为一门专业,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从而培养出专职的高校辅导员。另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本身也是提升辅导员社会地位和声誉的有效途径。

辅导员专业化又是一个终身学习、自觉追求、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个体角度讲,辅导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学会学习,不断反思,自主发展。在组织方面,首先应建立起覆盖全国、地区、学校等多层次的辅导员培训机构,形成一体化的培训机制,根据不同类型院校的特点和辅导员学历及专业的差异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包括职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职业化培训等。其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还必须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支持他们攻读相关学位,并根据辅导员实效性特点建立起独特的晋升机制,让他们感受到与专职教师一样的发展机遇和荣耀。此外,可以成立一个类似美国辅导员协会(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的权威性、专业性的行会组织,发挥组织自身的管理、培训和监督作用。

(二)规范管理机制,增强专业化意识。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应改变所有学生事务都集中于班级,由一个辅导员完全负责的现状,可以建立学校直属领导的辅导员管理体制,即建立由主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领导下的学生工作部具体管理的各级责任制,形成功能高等分化的管理机构。一方面,根据学生工作的特点和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设立相应科室,包括学生党支部和团委、专业辅导、生活服务、经济资助等方面。学生党支部和团委负责学生党员的发展和组织建设,团组织建设及运行管理,其他社团组建和管理,活动的组织管理等;专业辅导包括思想政治辅导,学习辅导,心理咨询,实习、就业、创业辅导等;生活服务涵盖宿舍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等;经济资助包括助学贷款的办理,补助金、奖学金、助学金的管理与发放等。另一方面,在学生工作部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职责,按职业化的标准,制订相应规章,明确各自责任、义务和权利,并按岗位选聘辅导员,直接受部门管理,对其负责。因此辅导员工作应从一定的标准化模式有序运行,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三)明确角色定位,培养职业价值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将辅导员的根本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辅导员的角色内涵更为丰富,辅导员也正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发展,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引路人、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涵盖与学生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班级党团建设、学生的学习辅导、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所以,辅导员工作既有岗位,又有专业,还是一种独立的职业,也应成为终其一生而奋斗的事业。因此,辅导员应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寓教育于引导之中;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寓指导于辅导之中;以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辅导员也应定期开展学生相关工作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充分地发展,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邓金主编.教育与科普研究所编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542.

[2]钟启泉译.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442.

[3]冯刚等著.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