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关于《史记》语言艺术方面的文章已有不少。本文拟从一个个单字运用包含无限深意的角度,看司马迁驾驭语言的功力,力求对《史记》的语言艺术作更为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一字千金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015-02

鲁迅先生曾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评价司马迁《史记》。“史家之绝唱”是从史学角度的评价,本文不作讨论;“无韵之《离骚》”则是从文学角度所作出的评价,对此,笔者感触良多。

既然鲁迅先生把《史记》视为“无韵之《离骚》”,那么,也就是认为《史记》语言如同诗歌一样精炼简省,甚至于一字之中包含了无限的深义,令人玩味不尽,有“含不尽之义,见于言外”①之妙。

的确如此。《史记》的语言极其精炼,特别是在生动准确地展示人物性格方面。如《酷吏列传》,为了刻划出杀人魔鬼张汤凶残毒辣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馀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儿时的张汤即如此心狠手辣,成年后,当了法官,随着不断地审讯、处决犯人,他的这种恶魔一样的性格便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最终成长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这之中就包含了一个人物性格成长、发展的历史,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而司马迁的这段文字,我们看到,单字成句的、二字句、三字句频频出现。事情如此之小,顶多算是人生长河里泛起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或者就是长篇小说里一个细小情节;却又用如此简练之语言,不仅把酷吏张汤儿时近乎儿戏一样的一件事交待得清清楚楚,而且入木三分地揭示出张汤凶狠歹毒的性格特征。

再如《刺客列传》: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L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契约以报太子也。”於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这是一件“卒起不意”的突发事件,司马迁不仅精彩地描绘出事件发生时秦王的惊慌失措、狼狈不堪,而且传神地描摹出秦庭的一片混乱,“群臣皆愕,……尽失其度。”为了救秦王之命,群臣甚至于“以手共搏”荆轲。这虽是在片刻之间发生的,却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不仅如此,文字之中同样让我们把握住了几个人物的性格。当“卒惶急”,连秦王也“不知所为”的时候,“侍医夏无且以其药囊提荆轲”,夏无且在那电光火石的生死冲突中率先想到了救秦王生命的办法,显然,在当时秦庭之上,包括秦王在内,夏无且是最镇静、最清醒的一个。而“左右乃曰:‘王负剑’!”这种对于秦王的提醒,乃是在对秦王“拔剑,剑长,操其室”,“剑坚,故不可立拔”,有了一定的观察之后的表现。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之后,又“复击轲,轲被八创”。这是秦王凶残本性地暴露呢,还是惊定之后快意恩仇的报复呢?抑还是怕荆轲出其不意,再次危及自身安全的恐惧心理的促使呢?耐人寻味。再看故事的主人公――荆轲。“轲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契约以报太子也’。”断了左腿,又“被八创”,尚“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这是怎样一种视死如归的伟丈夫气概!这不正是对古人舍生取义,重然诺、轻死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最好诠释吗?

韩兆琦先生曾说:“《史记》的故事情节多是矛盾尖锐、冲突强烈、剑拔弩张、惊心动魄。”的确如此。《史记》中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情节比比皆是,如《渑池之会》、《鸿门宴》等,莫不如此。

《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渑池之会”: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蔺相如本是一个大智大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者,司马迁用这段生动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再现出他的这种性格特征。当蔺相如意识到秦王要赵王鼓瑟,是为了侮辱赵王,藐视赵国时,本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文人,蔺相如挺身而出,他要维护赵王的尊严,也就是要维护赵国的尊严。他针锋相对地提出“请奉盆秦王,以相娱乐”的要求。显然,蔺相如这是要以其人之道,还施其人之身。秦王焉得不知?又怎会轻易答应!矛盾激化了,事关国家尊严,个人生死算得了什么!“於是相如前进,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面对恃强凌弱的秦王及秦之群臣,为了赵国尊严,蔺相如将生死置之度外,他要与秦王拼命了!这是何等的正气凌然!所谓勇者无畏,相如当之矣。难怪《世说新语・品藻》评:“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凛凛然恒有生气。”②与相如相较,秦王就不免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了。当相如表示要与之以死相拼,秦王生命受到威胁之时,秦王乖乖就范了:“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

但这还只是相如性格的一个方面,也就是勇。他的大智慧又表现在哪里呢?

秦王为侮辱赵王,进而侮辱赵国,要赵王鼓瑟之后,秦御史记载的是:“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一个“令”字,鲜明地勾勒出秦王恃强凌弱,藐视赵国的神态,传达的是一种强盗的语气。试想,秦、赵二国本是地位相当的诸侯国,秦王哪来的“令”赵王之权?可秦御史偏要记载“令赵王鼓瑟。”赵王、赵国尊严受到侮辱,事关大是大非,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捍卫了赵国尊严,迫使秦王“为一击”之后,相如让赵御史记下的却是“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把秦人盛气凌人之“令”字改为语气和缓的“为”字。殊不知,这一字之改动,正可以让我们看到司马迁驾驭语言的惊人功力。因为,这一字之中正体现出蔺相如超乎常人的才智,即所谓大智。当相如逼秦王击之时,事关赵国尊严,得罪秦王那是无奈,哪怕拼却一死,也只能那么做了;赵国尊严既已得到维护,在口舌之间何必非要象秦人那样盛气凌人呢!毕竟秦强而赵弱啊!在话头上给对方留一点余地,留一点面子,既满足了秦人的自尊心,又防止了秦王因难堪而可能对赵王带来的不利,何乐而不为呢?须知,相如让赵御史记下“秦王为赵王击”时,正当感情激愤、怒发冲冠之时。我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情绪是很容易失控而丧失理智的。但相如竟能在那样的情况下控制住自己,冷静选择了于赵国有利的“为赵王击”记载下来,这是怎样一种沉着冷静、机智而富谋略啊!所以,这一字之改动,包含了蔺相如多少良苦用心,展示出司马迁多少多么惊人的语言功力!一“令”字与一“为”字相较,其所含之深义,是否如诗之语言,含蓄无尽呢?一字千金之誉,当之矣。

类似于上述“为”字,一字之中含蓄刻画出人物性格、人情世态的例子《外戚世家》亦有之。

如《外戚世家》叙述窦皇后和她的弟弟久别重逢,窦皇后感触伤怀,“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聊聊数语,却具千百言不能表达之意味。特别是“助皇后悲哀”所用那一“助”字,更值得细细咀嚼。他深刻地刻画出窦皇后炙手可热的权势和奴才们的竭力巴结,新颖而准确,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界,说明奴才们“悲哀”是假,讨好窦皇后才是真。林纾《春觉斋论文・应知八则・风趣》中评论说:“悲哀宁能助耶?然舍却‘助’字,又似无字可以替换”,得文心焉。

《史记》更多的时候运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叙述事件,但也有不一定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而一字之用,含义深刻,耐人玩味的。如《项羽本纪》,项羽战败,逃至乌江,陷入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英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对“马童面之”的“面”的解释,虽有多种多样,但还是以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解释最精彩:“面,通‘痢,作‘背’解。面之,背对着他。”为什么说朱东润先生的解释最精彩呢?我想,有两个原因:其一,吕马童本是项羽的老部下,或者以项羽的话说,他是项羽的老朋友,后来他背叛项羽投靠了刘邦,现在奉命追杀项羽来了。在古人的观念里,当吕马童面对项羽之时,他这个背主求荣或者卖友求荣的人是否良心上受到谴责?所以他只能背对项羽而无颜面对。其二,项羽在慷慨赴死之前,“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虽然项羽自己也“身被十余创”,但项羽是不是仍然象一头受伤的猛虎呢?作为背主求荣或卖友求荣的吕马童,当然非常担心项羽因对他的憎恨而突然向他杀来。真要那样,吕马童小命难保了,所以,他背对项羽,一旦项羽向他冲来,他好快马加鞭,逃之夭夭。这就不难看到,一个“面”字,多么耐人寻味!它不仅揭示出吕马童看到故主或者老友时的羞愧,还表现出吕马童内心的恐惧,甚至多少还包含有司马迁对吕马童的不齿!一字之用出神入化。

《史记》中的文章,动情处让读者叹息,壮烈处令读者扼腕。在生动曲折,委婉入情地叙述故事的同时,还刻划出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回眸历史事件如临其境,审视历史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甚至连一字之用,也令读者味之不尽。司马迁不愧是我国古代语言艺术的巨匠。

注释:

①梅尧臣语.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②徐振.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