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路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路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在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就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高质量就业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也关系到民生的改善和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并不是很理想,呈现出就业率低、就业层面比较局限的现状。针对大学生毕业,社会关注度较高,但是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为此,需要各方面积极进行转变,才能保证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更好地落实高等教育的目标,解决社会大局稳定问题,有助于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从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义、就业现状、就业困难的因素等角度出发,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了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途径以促进高质量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改善经济发展水平、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途径,高校毕业生是未来参与社会建设的中坚人才,他们的就业与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息息相关,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能维持社会安定和谐,促进社会稳步向前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条件和经济能力都显著提升,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质量就业顺应了新的社会形势的发展要求,是相关就业政策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延续和完善,顺应人民生存发展的需求,并且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是改善个人生活水平、发挥自身价值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是体现高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几位,高职院校也在不停地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评判分析一所院校是否具备培养人才的能力的标准,往往离不开升学率和就业质量两个维度,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保证就业质量,是高水平院校应该具备的办学水平。

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1999年受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扩招政策的影响,招生规模明显扩大,招生总人数达到了150多万人,同比增幅高达42.9%。目前,扩招政策施行至今并成功地将我国拖入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快车道。经统计,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高达680万,而五年后,这一数字又增加了115万人,2020年和2021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874万和909万,2022年高校毕业生突破千万,代表着就业形势的一再严峻。虽然总的就业人数在逐年增高,但是毕业生基数屡创新高,这给就业形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就业岗位方面,其供需情况并不乐观,经数据统计,在2020年和2021年,我国所能提供的政策性岗位以及市场性岗位分别为740万和770万,与2020年和2021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相比,存在着超过100万的岗位缺口,这意味着很多毕业生一毕业便会处于“失业”的尴尬境地,“毕业即失业”,就业市场相比于每年顺利毕业的人数来看,情况并不客观,岗位数量少于毕业人口数量,存在严重的岗位供应失衡现象。但是,从近年来各行各业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不是唯一的社会难题,受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多个行业都呈现出发展疲态,因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其他行业的就业问题共同变成了学术和社会热点话题,广受关注。为了尽快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和企业招人难的双重问题,减轻社会负担,国家从中央到地方,陆续推出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如今,许多行业都陷入了就业低迷的处境,主要体现在:餐饮服务业、旅游业等在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下长时间停工,且复工困难;许多相关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投入更多资金来运作,最终不得不通过大面积裁员、取消招聘计划、降低工资或减少员工福利等方式来缓解资金危机,以求自保。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的存在也间接影响了毕业生家长和毕业生的择业标准,毕业生为找到更加安稳的“铁饭碗”职位,在择业的时候非常慎重,甚至为了拥有更优秀的履历而暂时放弃就业,去备考公务员或者研究生,这便助推了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情况的加剧,毕业生普遍出现了躲避就业的情况。

三、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1.高等教育有效供给。随着扩招形势的逐渐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几乎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可能接受到高等教育。这种机会的公平性,虽然为国家的教育普及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呈现出一定的不精准性。市场需求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人才不足,而高等教育又持续输出理论型毕业人才,这就造成了高等教育和市场需求的失衡。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人才输出呈现出结构化的失衡,学术型人才激增,而技能型人才短缺,这引起了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失衡。智力因素和劳动力的不匹配,导致了高等教育有效供给呈现出一定的失效状态。

2.经济环境的平衡影响学生就业。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造成毕业生择业时人才流动的不平衡。以往,强调对高校应用型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后,被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迅速挖走,但随着企业转型和生产力的提升,很多企业更青睐熟练工和高技术工人,对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者需求减少,且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冲击应用型大学学生就业。招工单位注重211、985院校走出来的综合素质较强的毕业生,从而使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就业压力倍增。

(二)个人因素

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普遍存在着求职意愿不明确、对自身认知不够充分等问题。一方面,大学阶段的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仍然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面对来自不同领域的五花八门的岗位,许多学生却存在着自身定位不清晰的情况,从而导致择业困难或岗位选择不合适。当大学生对自身性格、能力以及特长出现认知不明确的情况时,往往会影响其自身的求职判断,很多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薪资待遇高、城市环境好、交通便利的岗位,但是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良好的岗位往往争取不到,仍被“毕业即失业”的局面困扰并愈发焦虑。另一方面,求职是一项重要的事情,在求职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完善个人履历、准备笔试和面试的内容,有些岗位还会要求政审。在准备阶段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比如,如何制作一份能够突出个人能力的有效简历,如何掌握笔试答题技巧和面试技巧,如何在面试交谈时展示良好的礼仪都是需要我们在求职前掌握的要点。只有做好充足准备才能顺利上岸,但是,许多心态浮躁的大学生却抱着试水的态度敷衍了事,从而导致大部分人在简历筛选环节被淘汰。

(三)高校因素

学校是为国育人的摇篮,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但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人才需求上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在授课方面,往往存在着重视理论指导而不重视社会实践的情况。如今,市场更加青睐实践型、潜力型的人才,侧重考量求职者的综合能力,而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往往花费最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只会在期末安排短期的实习实训和实践教学,脱离书本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犹如走流程,导致大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了解不够深入甚至提不起兴趣,也无法发掘自身的优势,因而即便今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也会因动手实践的能力太弱而无法胜任,无法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互结合,最终培养出的是一批重理论而动手能力不佳的“保守型”人才。

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

从毕业到入职是身份的转变,看待事物、处理事情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对于即将变成上班族的人来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十分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稳步推进,关系到我国的前途走向,也关系到毕业生能否充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高校的办学目的是为祖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因而从大一新生开始,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已经开始进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培养出一批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有志青年,进而在四年的思想教育之后,使毕业生懂得从自我实际出发,分析就业形势,了解个人需求,发掘自身特长和优势,对职业进行一番全面理性的分析之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并带着坚定的决心投入岗位工作中,努力发光发热。

(二)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践

许多高校属于综合性院校,培养着各种学术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极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作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因此,在授课的基础上,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应重视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把非常抽象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而学生本人也应在实践过程中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多多参与课外实习、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多上手操作,而不是把学习和练习停留在口头上和笔记本上,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此外,大学也为有创业目标的学生提供了课程教学资源,大学的课程中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书中对就业创业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讲解,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部分院校设有育人组织机构,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做出正确的指引并指导学生的就业计划,进而强化学生对岗位的认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进而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此外,就业反馈机制的畅通关系到就业体系的高质量落实。就业体系不仅仅包括就业率的提高、就业目标的实现,还应该包括就业后的结果反应。高校还要对重点企业的就业率进行调研,要对升学考研、基层就业、特殊就业、应征入伍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反馈,对于社会应急性就业人才的统计也要提上日程。落实就业评价体系能够反映就业的真实质量,从而帮助学校更好地改进教学质量,建立人才市场目标导向。

(三)挖掘社会资源

除了毕业生自身的能力建设之外,高校也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求职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以缓解就业压力。

1.发挥新媒体优势,助推高质量就业。新媒体势头强劲,是当下人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主流的信息平台,利用好新媒体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方便寻找合适的岗位,为毕业生提供电商平台,能大大拓宽就业创业的渠道。许多高校有自己的视频号,用来汇集就业信息并传递给学生,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也是新媒体的其他表现形式,方便学生检索就业信息。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利用好一切实践平台。

2.重视校友力量。为挖掘社会资源,学校往往会遣派联络员与招聘单位交流,获取更多优势的岗位资源。同时,不同的专业都设有本专业的校友群,已经就业的学长学姐会通过群聊的形式分享就业信息,为即将就业的毕业生献计献策。此外,校友往往会成为毕业生的学业导师或职位引荐人,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因此,校友的力量不可忽视,应重视一切信息渠道。

3.用好国家政策。为消除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一系列例如“西部计划”“三扶一支计划”以及特岗教师之类的国家政策。高校可积极响应这些国家政策,在不违背学生个人意愿的情况下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区进行就业和创业,鼓励有教书育人想法的学生参与特岗教师“选调生”计划;学校还应配合兵役机关,鼓励更多吃苦耐劳且有坚定信仰的人到部队建功立业,积极落实国家政策,这也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途径之一。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对我国当前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增强毕业生的自身能力,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至关重要,而高校也能从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就业途径。高质量的就业不仅关乎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水平,也影响着社会的人才储备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时代所需,只有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张优美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