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海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情况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海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情况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手机短信息在中国呈指数式发展,成为倍受瞩目的媒介新景观。一份来自《新周刊》的调查①也显示,20-25岁的年龄群体中短信使用者比例最高,达到89.0%。而大学生正好契合这个群体的年龄特征。2003年3月到4月初,笔者对上海市有代表性的四所高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按学校人数比例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4份,以了解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短信使用情况。另外,笔者还对部分复旦大学中国学生、亚洲留学生进行了深度个案访谈。

大学生短信使用概况

在被调查学生中,有86.0%的人使用手机,其中,有96.6%的人使用过手机的短信功能。收发短信的内容是什么?调查发现,日常联络、沟通、互致问候、闲聊等人际交往是手机短信的首要功能,而定制新闻也逐渐在大学生中流行起来,短信的大众传媒功能被初步开发。(见下表) 联络、沟通信息 71.9%

日常问候、祝福 67.7% 新闻定制服务 42.5%

闲聊、打发时间 34.2% 电信公司系统信息 17.6%

黄色短信  7.5%

一般笑话  0.8%

铃声图片下载  0.5%

游戏  0.3%

结合不同性别、专业和所在院校是否重点作交叉分析,发现女生、文科学生、非重点院校学生在使用手机短信方面往往比较活跃。(见下表) 联络、沟通信息 描述性“现场报道” 日常问候、祝福 一般笑话 “黄段子” 闲聊、打发时间

69.0

26.7

61.0

23.5  6.4

29.9

78.1

36.9

71.1

24.6  4.3

41.2

文科

79.3

37.9

72.0

25.4  5.2

42.2

理科

64.1

21.8

56.3

32.8  5.6

24.6

重点

70.2

32.2

63.7

22.4  5.1

33.2

非重点

86.1

30.4

74.4

30.4  6.3

44.3

大学生对手机短信的态度

当被问及为什么使用手机短信功能时,我们给出了含有九项原因的深浅度量表,统计发现,“自由自主控制”的认同度最高,其次是“省钱”、“方便省力”,再次是“隐蔽、安全”、“有礼貌、含蓄”、“亲切”。如果把这几项原因归类,那么传播自由类因素认同度位居第一,传播效率类因素位居第二,传播文化类因素认同度位居第三。而原来属于青年亚文化特征的“新潮、时尚”、“神秘、好玩”等原因认同度并不高。

当问及短信的缺点时,我们给出了7项原因作多项选择,结果发现最多的学生(51.9%)选择“不能把问题一次说清”,而这个涉及传播效率的因素正是前面调查结果中,大学生选择短信的重要原因。看来,短信究竟是高效的,还是低效的,大学生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判断。其次的缺点主要涉及短信网络质量、网络安全问题。另外,近三成的大学生对短信价格、短信形式还不太满意。(见下表) 短信缺点 不能把网络问 网络不 网络不 某些服务 形式比 拇指运 内容不

题一次说清

够稳定 够安全 价格偏高 较单调 动麻烦 够全面

选择率

51.9%

43.3% 34.2% 29.1% 28.1% 16%

11.8%

短信和新闻传播

2003年,国际和国内突发新闻事件频繁,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伊拉克战争”、“北大清华爆炸事件”、“非典型肺炎”、“张国荣自杀”四个事件中,有92.7%的大学生表示至少有一个事件的信息最早是通过短信获得。

在关注以上事件的过程中,50.0%的大学生曾主动发短信询问朋友事件进程,47.6%被动接收朋友发来的相关信息,13.6%主动向短信服务提供商订阅短信新闻。看来,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手机短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这种传播依然主要靠点对点的人际传播通道,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渠道还是处于劣势。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因其特定的传递方式和新闻来源,通过手机短信新闻还要经受信任度的考验。那么,大学生对短信新闻的信任度如何呢?调查发现,大多数人认为短信“对了解新闻事件有帮助”,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短信不太值得信赖,只有极少数人对这种形式表示“反感”。(见下表)

觉得有帮助 不大相信 不关心 很反感 漏选

选择率 44.4%

39.1%

14.6% 1.8%

2%

当被问及短信传递新闻,相比于其他媒介的具体优势时(主观开放题),大学生给出的描述是:1、便捷;2、比较可靠;3、快;4、可以随时随地传递信息。

当被进一步问及认为短信“比较可靠”的原因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因为有些新闻是朋友在当地亲眼所见或耳闻得到的,比大众传媒的报道可靠。一方面,这种回答应该引起大众传媒的反思;另一方面,与前面39.1%的人“不大相信”短信相对照,恰恰显示了人际传播的两重性,即,亲历的可靠性和多次传播的易变形性。

对于短信传递新闻的缺点,大学生的回答主要概括为:太简略,可读性低;“掺水”较多,不全面、不准确、不可靠;不具体;时效性差;不丰富,不直观;无权威性。

短信和大学生人际传播

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特征也是本次调查所关注的一个方面。当被问及青年人用短信这种传播工具主要和哪些人联系时(多选),68.7%的人选择了“好朋友”,其次是“一般同学”,占61.2%,“亲戚”(包括父母)占26.5%。结合另外一个问题,“你是否会和陌生人用短信交流?”47.6%的大学生表示“不会”,20.1%的人表示“不确定”,15.0%的人表示“会”。综合这两项调查,我们发现,青年人主要在自己的年龄群体中使用短信,而且主要用于熟人间的交流,关系越亲交流越密,短信在一定程度上拒绝着陌生人,这在青年人中同样流行的网上聊天等交流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可见,短信是一种较私密的人际传播工具。

在信息、情感交流的质量方面,61.1%的同学表示“拉近了和好朋友的距离”,25.8%的同学表示“没有多大变化”,11.1%的同学认为反而“疏远了和好朋友的距离”。

4.8%的同学表示自己经常有“误解别人的短信的经历”,72.5%的同学表示“有时有”,22.0%的同学表示“没有”。

52.4%的同学有过手机失灵的经历,60.6%的同学表示手机失灵时“好像缺了什么”,12.7%认为“没什么不同”,12.7%说“这样也好,不会有人来烦我”,10.4%觉得“很可能别人正在联系他”,9.0%的人表示要“赶快复机”,3.6%的人甚至感到“我很焦虑”,3.2%觉得“寸步难行”。看来,不少大学生对手机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工具依赖。

不良信息和短信的未来

垃圾信息一直是困扰短信传播的一大难题,对此,大学生们有何看法呢?

当收到垃圾短信(如骚扰短信、促销短信、恶意黄色短信等)时,88.6%的同学会“立即删除,觉得没有什么”,1.8%的人觉得“有必要和发信人联系,让其不要再发”,只有5%的同学表示会“向相关部门举报”,1.2%“曾上当受骗过”,3.3%“发过此类短信给他人或转发过”。可见,大学生较少有侵犯他人的想法,防范心理较好,但自我保护上主要采取消极保护,较少采用积极措施。

关于如何对待转发、群发黄色短信的人,15.2%的同学表示要“严惩发信者”,10.2%认为“应该定罪,但执行起来有阻力”,41.0%认为“没那么严重,不用定罪”,还有11.8%认为“定罪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这个问题基本持宽容或悲观的态度。尽管手机短信传播还有种种待改进之处,但大学生们对短信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62.8%认为会长期流行,只有9.4%的人认为不会长期流行。看来,如何提高短信传播服务质量,争取青年人群更多的支持,将是短信发展的下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