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顿在与儿童相伴的日子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4年,我来到海门市实验小学,成为一名语文老师。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从一开始的迷惘,到爱上这一份工作,到如今每天平和而喜悦地安顿这份工作中,续写自己的生命故事。
安顿,为一份有意义的工作
我毫不避讳,做教师并不是我儿时的理想。从小以为,画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期盼着能成为一名画家,画好多好多色彩斑斓的画。可是,我还是做了一名教师。初为人师时,很是迷惘: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要在“a、o、e”,“点、撇、捺”与“字、词、句”中消磨吗?这样有什么意义?用“狼狈”来形容那时的我,一点也不过分。那阵子的我,总是做梦:梦到孩子们闹翻了天,上课时不是说错话就是写错字,口干舌燥、心急火燎就是怎么也醒不来。我没有什么好办法管住孩子们,又怕他们出事,所以一有空就看着他们。记得操场边上有一株桃树,春天桃花开了,孩子们玩着双杠,做着游戏,我就在旁边看着。虽然某一瞬间也有着岁月静好的错觉,但始终心生烦恼,只觉得耳边不清静。
心情的转变,发生在一个下午。除了语文课,我还兼着电脑课。在门外排队时,有一个女孩因过于兴奋,被我狠狠地责备了几句。上课了,孩子们一个个换上拖鞋走进了电脑房。等他们都进去后,我才发现拖鞋已经没了,于是赤着脚站在教室的中央。这时,一个女孩走过来,递给我一双拖鞋,怯生生地说:“老师,给你拖鞋!地上冷。”我一看,就是那个女孩,她光着脚。我看着她,心里又热又辣,只觉得羞愧万分。这堂课是怎么上的我已经记不得了,但一直记得,我不停地鄙视自己:“你这么大一个人,做老师的,还不如一个孩子!”几个月来的工作经历像放电影一样地在我面前闪过,是的,孩子们是吵吵闹闹的,可是每天早晨,他们见到我的时候,是那样的亲热;立夏的时候,他们带鸡蛋给我吃;桃花开的时候,他们在操场边玩,笑脸真的比花还要美;还有,有个孩子的父亲生病了,她母亲把孩子交给我照顾,对我是那样的信任……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把我当成最值得信任和托付的人,而我只有厌倦和不满。我想:其实,我可以对他们好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投入一些。
庆幸的是,我到了海门市实验小学。这里人才济济,身边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这里人心温暖,充满关爱与真情。我的师傅严纫秋老师告诉我,要有耐心,培养孩子的习惯要从小事做起;我上“每周一课”《骆驼和羊》,教导主任王领琴听了一遍又一遍,并帮我出主意,用简笔画来解释词语。她的指导让我明白,语言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上公开课有与众不同的设计,周益民老师力排众议,说应该尊重执教者自己的想法,他的理解让我有了坚持的勇气;张兴华校长经常来听我的课,告诉我要了解儿童,这样才能把话说到孩子们的心里……
就这样,我渐渐适应了和孩子们相处,也感觉到语文教学的奇妙:不同的字要用不同的方法记;不同的词语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教;不同的课文要设计不同的思路去学……为了找到好的方法,我读各种各样的杂志,去听别的老师上课。我明白了教学目标对于一堂课的重要性,感受到情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在意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语气对学生的影响,我曾经练过的字、学过的画也使我的语文课多了几分意趣……于是,两年后,学校开始让我参加各类比赛,我陆续在海门、南通的教学评比中获奖。
然而,最让我快乐的不是得了奖,而是我想出了好方法,孩子们学得轻松快乐。孩子们喜欢我,老师们觉得我聪明,学校对我也很认可。我突然对马克思所说的“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会。在这快乐中我明白,和我接触的不是“a、o、e”“点、撇、捺”和“字、词、句”,而是儿童。在教学的世界里,只有儿童,没有知识的高低贵贱。我所从事的职业,是让知识与儿童的生命相遇相融,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这是一门美丽的学问,一门深奥的学问,值得很多人为之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生命,包括我。
安顿,为一份属于自己的研究
我从小也算喜爱读书,但我从来没有像做语文老师后这样认真地品读文字,感觉阅读的美,也从没像这样感觉到阅读的重要。有一天,一个问题突然跳入我的脑海: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呀!我仔细观察,发现有的孩子读书时而会点头微笑,时而会蹙眉叹息,好像真的看到了书中的情景;可有的孩子总是草草地把一本书翻完,他们的神情是倦怠的,文字在他们眼中依然是文字,转变不成具体的场景。我推测:一个人对阅读的喜好和他能否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去读书,在大家的论述中寻找依据。朱光潜说,“如果它对于我能产生诗的功效,我必须能从这些字符中,领略出作者原来所见到的境界”;王尚文说,“过去的经验总是以形象和词的形式保持着,回忆也总是凭借形
象和词二者进行”;皮亚杰说,“儿童最初对现实的印象,事实上只是一幅世界的肖像画或重构图。儿童是靠形象来认识世界,进行思维的。”在阅读与实践的基础上,我开始了《儿童阅读形象构建和发展的思考与尝试》的课题研究。
自从有了课题后,原来繁琐的教学工作好像变得有了主心骨。备课时,我会想着怎么让语言形象化,使简单的文字变得丰厚细腻;听课时,我会想着如果用形象化的方法去教,那会不会更好呢?……做课题除了阅读、实践,还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一开始,不会写,也怕写,总想等想好了再写。可是想着想着,不是想的东西没了,便是想得累了,到最后一个字也没有。后来,我狠下心来,不管怎么样,反正就是得写!没什么写?不知道怎么写?没有关系!脑子里蹦出哪个词就记下哪个词,脑子里呈现什么画面就描写什么场景。乱七八糟没关系,语意不清也没关系,一大堆文字在那儿了,慢慢理、慢慢添,添了删,删了再改……我一遍又一遍地与自己较真,逐字逐句地描述,反复修改中不断深入对语言、形象、儿童、阅读的认识。就这样,写着改着删着,渐渐地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回头来看,有时都不敢相信这么多字是自己写出来的。
这或许就是新教育实验的“三专模式”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感念于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带给我的成长,我再一次翻开《新教育年度主报告》这本厚重的著作,里面赫然写着:“新教育实验提倡的专业写作一是强调理解与反思,二是强调与实践相关联,三是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四是主张师生共写随笔,五是注重案例研究。”对照这五点特征,我更进一步坚定了专业写作的有效性。
通过专业写作,我改变了阅读的方式。原来,我的阅读只是欣赏与品味,为了能更好地运用,我谨记古人的教训,学着“不动笔墨不读书”。两年时间,我作了《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完全积极的教学》《美是幸福的时刻》《教育的目的》及各种杂志的摘抄十万多字。我边记边揣摩,“这样的阐述更清楚”“这样的表达更形象”“这样的结构更吸引人”……说也奇怪,有了这样的视角,以前读不懂的地方竟然变得通畅了起来,以前枯燥的文字也变得有滋有味多了。
通过专业写作,我变得安静,好像自己能沉入无限深邃的时空里,安静中能听得见自己的呼吸与心跳。我感觉到写作的能量,也想到孩子们平时最怕写作文,便想在习作教学方面做些什么?我加入了吴勇老师的“海门市童化作文工作室”,在《儿童阅读形象构建和发展的思考与尝试》这一课题结束后,从低段的习作教学做起,开始了《基于儿童的“说话写话”研究》。我与课题组的成员们研究儿童“说话写话”的目标,尝试用怎样的方式让儿童愿写乐写能写,开发了儿童说话写话教材《童年写童“话”》《春天里,我想变……》《有了生命》《我的节日我作主》《孙悟空卖水果》,我开发和执教的一系列课例在省市级教研活动中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认可:《影视剧评说》在江苏省“杏坛杯”优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二十多篇关于习作教学的论文在《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语文教学通讯》《教育研究与评论》等杂志发表。
通过专业阅读和习作,我建立了与儿童更为亲密的关系,在他们稚嫩的语言中分辨他们内心的平静、喜悦或烦躁,在或长或短的文字中去感受他们的进步、停留与困境。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方式,必须按它的方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有人说,要蹲下来,用一颗童心去
体察世界,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
界;有人说,要倾听、要陪伴,要鼓
励……而我找到方式是语文,是阅读,是习作,它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一一面对所有的心灵,最大可能地了解每一个人的成长,更好地付出我的关心。
安顿,为一个共同成长的群体
日子一天天地过着,不知不觉,我从青涩的“小倪”,变成了稳重的“老倪”。我从教研组长到教导主任到副校长,从海门市学科带头人到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到“海门市儿童阶梯作文工作室”领衔人,我一直记得当年我的师傅们是怎样帮助我、鼓励我的,我一直告诫自己,不忘初心,不改本心,尽自己的力让更多的人享受教育的快乐。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教师不是一个孤单的人,他是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一个共同体。打破教师之间的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海门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有着很好的师培机制,加入新教育实验后,我们汲取新教育理念的营养,在继承中不断地改善,建设优秀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每周一课”是我校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教研平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不再,原本“一人上课、全组教研”的氛围不知不觉消散了。我想:重要的并不是有人上了课,而是要凭借这些课,让研究成为一个专业共同体的日常教育生活方式。在顾云辉校长的支持下,我提议的教研新方案顺利出台:“每周一课”由原来的个人执教,变为教研组共同承担。学期初安排“每周一课”的时候,只落实到组而不落实到人,全组一同准备,到上课的前一天,在组内抽取一人说课,一人上课,一人评课,全校所有该学科的老师和所有的空课老师前去听课,积极研讨。这一制度出台后,各教研组精神一振!哪个教研组要上“每周一课”了,全组人员共同研讨:你写方案,我提意见;你做课件,我收集资料;一人试教,全组参与……一次活动,锻炼的不是一个人,整个共同体都得到了提高。各教研组还暗地里互相比较,真是各不相让,各显精彩。除了“每周一课”的改革,我们还为青年教师专门开辟了“青研展台”,在教研组内提倡“小请客,轮流转”,每年举行“能仁教师优课评比”,还向家长开放课堂……最重要的是,我们提出“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研究”这一要求,教研中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教学质量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在一次次的练兵中,实验小学的老师们迅速成长,杨艳、张利群等在江苏省“杏坛杯”优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被评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沈晓晓、蔡海蓉、陆英、张海燕、王雁华等一大批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在南通市级的比赛中获一等奖。
这一切成绩,都离不开阅读带来的文化和知识的积淀。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为此,无论是做副校长还是做工作室领衔人,我对阅读极为重视。2012年2月23日,在原有的“相约星期四”活动的基础上,海门市实验小学“能仁教师”读书会成立。“能仁大讲坛”邀请许新海博士作开坛的第一次讲座,请他讲讲自己的读书心路,老师们为他身上所散发的睿智和坚韧而动容。读书会成立后,我们开展了扎实而丰富的活动。每学期,顾云辉校长都会召集我们商量确定一学期的必读书目,然后开展“好书共读”活动。我们利用每周一的教师例会进行“名著导读”,利用每周四的下午进行“好书共读”,每个月进行“读书沙龙”活动。2016年上半年,我们共读的是《聚焦素养 重构学习》,4月16日,学校进行了学习后的第一次沙龙。有的老师细读文本,厘清了对“核心素养”的认识。施海英老师说:“一个人所具有的素养如同一座冰山,素养的外显特质往往比较容易描述,而内隐的情感、态度、价值、动机则不容易直接观察,难以培养和评量。但从理论上讲,可以根据相关理论所建构的严谨工具加以探究推断,因而素养是可以测评的,且需要长期培养的。”有的结合自己所执教的学科,谈了自己的感想,沈艳老师说:“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有着不同思想的灵动的孩子,所以,我们不能同木匠、瓦匠一样做个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思想的指引者和知识获取的引路人,尊重每一堂课,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教学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老师们精彩的发言让人深思动容。
除了教育专著,我们也读经典文学、人物传记、科技小品、时事新闻;除了读书,我们也进行其他拓展视野陶冶性情的文化活动,让书香弥散于教师生活的每一天。“读书会”的成立让老师们的专业提升有了物质的平台,使老师的教育教学生命有了精神的皈依。老师们有时静静阅读,凝神欣赏,穿越时空和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有时聆听专家的讲座,从中获取前沿的教育讯息,不断明确专业成长的方向;当然,更多的是热烈的碰撞,述说课堂的精彩,分享教育的难题,倾诉心灵的感动……老师们勤于笔耕,近三年来,在省级刊物三百多篇,在省“教海探航”、省“师陶杯”、省“新世纪园丁杯”等论文评比中获得好成绩。
就这样,在这样一个个思想交集的温馨空间,精神与精神相遇,智慧与智慧交融,远离喧嚣和浮躁,静静地回归自我,打开成长之门,把每天的教育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追求,从而朝向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一次次相聚中,我与老师们成为好朋友,我也从中找到家的温馨与浪漫。我们因儿童而结缘,因儿童而有了存在的意义,我们的生命静静地安顿在一个又一个与儿童相伴的日子里。
(作者单位:海门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