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诉诸心灵 感悟信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诉诸心灵 感悟信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要担负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则须在其中构建人文精神。构建人文精神首先需要对其作用和内容有正确的认识,并付诸正确的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人文信仰;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75-03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生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根本宗旨是要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追寻人生最终的价值。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忽视源自于人心底的情感需要――对人文关怀的渴求,必然会导致自身陷入困境。所以无论是从社会的发展,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宗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入人文精神。首先我们必须对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正确的把握。

一、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是以对人存在的真实性和理想性的构建为目标,是人内心深处一种底蕴式存在。一定的人文精神总是蕴藏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一定的价值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所以人文精神的构建能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正是由于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如此特殊的意义系统和思想底蕴,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1.人文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和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升华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功能必须依赖于人文精神教育。人文主义者将教育看作是把人从自然状态下脱离出来、发展人性的过程,一般包括知识传播和精神升华两个方面。而升华思想的使命则需要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来完成。它诉诸人的感性层面,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价值观念,唤起理性精神、启发人生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纽带,也是实现其功能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其寓教于美和潜移默化的特点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人文精神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规范和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技术给人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使一部分人表现出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理想信念严重缺失。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予以回答和消解,但它目前却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而人文精神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辨证统一的精神和思维方式,训练其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广阔视阈和历史深度,培养其以理性的方式关怀人生终极意义和以实证的态度关注个人当下生活欲求之间关系的能力,确立行为方式选择趋向规范化和集体主义的自觉意识导向。它们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导向,用人道精神协调群己关系。

3.人文精神有利于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偏差。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功利性过强,容易造成一种追求政治上近期效果的短期行为;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缺少对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切关怀;智育化的教育方式,满足于单纯的特定观念和道德规则的传递等等。人文精神了解人的所思所想,把握人的内心世界,帮助人们在现实中构建精神家园和意义世界,能够避免功利化的目的和空洞的说教;贯穿人文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是人的思想体悟、观念内化和精神升华,可以运用包括传授知识在内的教育方式,又能够与智育化划清界限。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必须包含的内容

人文精神又是一种价值形态,是对人的自我本质的解读和诠释,为主体意义世界的建构提供终极支撑,能为人类的主体文化活动提供信念动机和意义标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必须从其体现人的自身本质的方面和对人类主体文化活动提供信念动机上展开,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人文信仰。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形信仰,它是人们对人文现象或思想的尊崇与信服,并把它奉为人类言行的准则。人文信仰的形成是对人文现象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包含情感、信念、意志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的心理变化过程。由于人文价值的隐性特征,它曾经不被重视。但随着主体精神的迷失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的无情惩罚,我们才逐渐认识到其作用,逐渐把对科学的信仰转移到对人文的信仰,这是一个历史过程。人文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指导思想,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指引方向;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我们必须要在学生头脑中牢固树立人文信仰。

2.主体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单纯的接受者,而较少考虑到其主体性。而人主体性的高扬恰恰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鲜明主题。这里的主体性就不仅仅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是要上升到以唤醒人的生命价值感和促使人更新精神自我的意识和行为上。人文精神更多强调人自身的价值,重视人的历史地位,拓展人性的广阔空间,并使人明白人在进行社会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和精神力量,是获得自觉自由发展的充要条件。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在继承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树立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性的理念,使之体悟生命的价值,形成学生更新精神自我的意识和行为。

3.社会性。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是实现人的社会性,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形成强大的工作能力。这是社会发展对现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能否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并协调发展的结果。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要做到:第一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人性的人,要有爱心,同情心、正义感、道德感,这是人的精神属性的必然和理性选择。第二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经途径。第三教会学生做事。相对于做人来说,做事更倾向于物质层次,要求学生在具体过程中遵循人的基本要求,即要有原则性、灵活性和人性,既能妥善解决办事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又能处理好人的有关问题。通过做事,锻炼学生更为明确的人文精神意识。

4.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基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人文精神视野中,自然是人类生存的依赖,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与人平等的另一个主体,即主体间性的问题。长期以来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环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加速了环境危机、资源危机。这都是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后果,实质是人的价值和精神的危机。这些危机的真正解决有赖于人的价值、精神的重建。所以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我们必须在人文精神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生态、生存、生命教育,使他们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的途径

人文精神的价值是隐性的,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只在口头上、文章里提倡探讨,必须落到实际的工作中,也必须切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否则只会沦为一种高远的理想和空洞的口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必须从以下途径出发。

1.转变观念,重塑目标。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必须转变以往重理轻文、智育至上的观念,恢复和建立教育的人文性,创设学校的人文氛围和特色,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教育目标上,摈弃教育目标中唯理性的倾向,在新目标中明确提出涉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的培养及科学对人的价值、科学的社会功能和伦理规范等人文培养目标,使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两者互相渗透,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重视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渗透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当然离不开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熏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首先要使学生获取本学科的知识,并且知道这些知识获得的方法,人具有怎样的精神才获得的;但其关键在于受教育者是否把知识和优秀文化的蕴涵化作了自己的品质,融入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通过本学科的课堂教学,用心培养学生的“体察涵养”之功,教导学生去捕捉、感悟本学科中的人文要素,体验生命的价值,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变成有灵性的精神力量。因此本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不单单是使学生学到人文知识,而且也要让学生学到做人的本领。

3.改变教育手段和方法。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通过实践与反思,最大限度地完善人的生命,所以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施非限制性审美教育。人文教育是人性化教育,人性又是生命内在的东西,如果死记硬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和情感体验,光有知识,不能形成人的精神品质。因此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方式,综合运用实验法、调查法、实习法、探究法等,综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学科的本性和社会功能等,通过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实践中感受人文的价值,在反省中发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4.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精心营造校园的人文教育氛围。思想在政治教育是全校甚至是全社会的工程,不能把其教育作用限制于课堂教学之上。校园也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起到促进、约束、规范、教育的作用。基于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妨多开展一些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如: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加强管理,引导校园内的学生文化艺术社团活动,发挥其文化示范作用;让学生参与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组织管理中来,办好学生自己的文化刊物;校园内本身硬件设施上也可融入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日用而不知”的情况下接受教育;利用校训,利用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或者利用广播进行德育讲评,并举办道德方面的以及人生阶段、境界方面的讲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