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硬脑膜下血肿医疗要点与心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外伤后 >3 周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 10%,占硬脑膜下血肿的 25%,如不能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极易致残甚至引起死亡。2005 -05—2011 -03,我院共收治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60 例,采用孔冲洗引流术及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0 例中男 46 例,女 14 例; 年龄的 52 ~ 73岁。均有明确外伤史,外伤史 25 ~ 122 d,单侧血肿 52 例,双侧血肿 8 例。受伤原因: 交通事故 48 例,打击伤 5 例,摔伤 7 例。临床表现: 表现为智力下降,头痛,记忆力减退 33 例,肢体偏瘫42 例,视水肿 56 例,呕吐 15 例。辅助检查: 本组病例均行头颅 CT 或头颅 MRI 检查而确诊,慢性硬膜下血肿 CT 影像表现是硬膜下新月形占位性病变,表现为低密度影 46 例,混杂密度影 10 例,等密度影 4 例,血肿量根据 CT 按多田式公式计算为 70~ 160 mL。
1. 2 方法 根据术前影像学表现,54 例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6例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双侧型两侧同时引流。
2 结果
引流 1 ~5 d 至无引流液拔管,60 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 8~ 14 d,平均 9. 6 d。术后患者头痛立即减轻或消失,偏瘫体征均于术后1 周内恢复,术后第2 天及出院前常规复查头颅 CT,提示血肿全部消失,12 例有少量硬膜下积液,随访 2 ~4 个月,复查头颅 CT,有 7 例积液消失,5 例积液无增加或略有减少,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恢复至发病前状态。
3 讨论
3. 1 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做体格检查,能够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由于这类患者的头部损伤往往轻微,出血缓慢,加以老年人颅腔容积的代偿间隙较大,故常有短至数周,长至数月的中间缓解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首发症状为头晕和头痛,本组 60 例中有 33 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另一重要症状是一侧肢体乏力,本组有 42 例。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头痛并不引起重视,而到出现偏瘫症状后才引起注意,甚至有患者就诊时曾被按“脑血管病”治疗。CT 是临床上确诊的首选的检查方法,对于等密度血肿,中线移位不明显,可行头颅 MRI 检查,以明确对侧有无血肿[1]。
3. 2 手术指征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好发部位在幕上大脑半球表面的额、颞、顶部,多数为单侧,部分患者累及双侧,目前,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而且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疗效堪称满意。
3. 3 手术方式 根据术前患者 CT 显示血肿密度情况,如有低密度影,则选用钻孔引流术,如显示包膜肥厚或已有钙化,高密度条索影时,则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2]。我院采用双孔钻颅引流术: ⑴与切口,取仰卧头侧位,于血肿的前下方与后上方各钻一孔,注意避免钻头下沉剥离硬脑膜,先从前下孔,电灼硬脑膜并十字形切开,应避免血性液体流出过快,血肿腔缩小,置管不便。⑵硬脑膜切开如血性液体喷出时用手指轻轻按压,控制排液速度,防止颅内压骤减造成脑干移位甚至扭曲。⑶引流管不宜过硬,以免刺伤脑组织造成脑损伤或脑内血肿形成,最好使用硅胶管相当于 8 号尿管粗细。⑷用温盐水反复缓慢交替冲洗血肿腔,不可用力过大,一进一出等量交换,直至流出液体清亮为止[3]。⑸为避免气颅发生,关颅前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将高位的导管退至钻孔 3 ~ 4 cm 处,然后加以固定,并扎紧管口,留作拔管时排气使用,将低位导管亦退至钻孔 3 ~ 4 cm处加以固定,然后外接脑室引流装置。⑹头皮下止血应彻底,必要时可悬吊硬脑膜,以避免形成新的硬膜下血肿及硬膜外血肿。⑺术后注意引流液量及颜色,适当变换头位,以利引流,排放引流袋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液体及气体流入颅内,不能冲洗引流管,以防颅内感染。
骨瓣开颅血肿术不再赘述,本组 54 例采用双孔钻颅引流术,所有患者血肿基本消失,颅内压增高症状、精神症状、神经体征基本消失,能胜任工作和劳动或恢复至发病前状态,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