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贰于楚也”中“贰”字补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贰于楚也”中“贰”字补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探讨文言常见实词“贰”的用法,结合该词涉及的历史背景、语言环境和语法结构来考查词语的用法和意义,进而借“贰”一词反映历史中许多小国生存的尴尬处境。

关键词:历史背景;动词;兼语式;生存;外交

新课标必修1中选入传统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开头是“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此句中“秦晋围郑”是发生在公元前630年的事,即鲁僖公三十年,秦穆公三十一年,晋文公七年,郑文公四十三年。而“围郑”的第一个理由“以其无礼于晋”,是指公元前637年(鲁僖公二十三年、周襄王十五年、郑文公三十六年),重耳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予礼遇接待。司马迁的《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中:过郑,郑文公弗礼。郑叔瞻谏其君曰:“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瞻曰:“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君不听。围郑的第二个理由“贰于楚”,是指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当时的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史记・郑世家》)。其时,“郑伯如楚至其师”。“致其师者,致其郑国之师,许以佐楚也。战时虽无郑师,要心本佐楚”(孔颖达《左传正义》)。楚败,郑惧,使人请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上(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上之盟,然晋、郑间隔阂并未消除。两年后晋围郑之事,实为城濮之战余波。

本句中对于“贰于楚”理解是个难点,文中注释为“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可见这是意译了。对于“贰”字这个常考词的词性和意义,学生理解还是不够清楚。

从语法上看,“贰”字跟“于楚”这个介宾短语组合在一起,可见是用作动词。正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第一册)第21页解释为“两属,属二主”。而朱东润主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解释为“怀有二心,而倾向于楚”,这样它的词性就更明确了。从句子结构看,“贰”字一般用在兼语式中,此句中主语是“秦晋”,而“贰”却是“郑”发生的,也就是说,“郑”既是“围”的宾语,又是“贰”的主语。从语言环境上看,“贰”字的使用有一定的前提,即郑国先依附于晋国,而后才有了“贰”(后依附于楚)这样的行为。认识不清此句时,容易把这句翻译为“秦晋两国围攻郑国,因为它对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很明显这是前后矛盾的,是错误的。正确的译文应是:“秦晋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当年对待流亡的晋公子重耳即现在的晋侯――晋文公无礼,并且还对晋国怀有二心,而倾向于楚。”

“贰”字用做动词,解释为“两属,一分为二”的意思,在古文资料中都有依据:

“贰,副益也。”――《说文》;

“贰,益也。”――《广雅・释诂一》;

“因贰以济民行。”――《易・系辞》;

“又贰,疑也。”――《尔雅・释诂》,《疏》:“贰者,心疑不一也。”

“任贤勿贰。”――《书・大禹谟》

“无贰尔心。” ――《诗・大雅》

“间携贰。” ――《左传・闵元年》《注》:“离而相疑者,则当因而间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二。’”――《左传・隐公元年》。

其实“贰”字在古文比较常见:

“取贰绥。”《礼记・曲礼》。

“受其贰令。”《周礼・职内》。

“以贰六官。”《周礼・春官・大史》。

“无是贰言也。”《国语・越语上》。

“百姓携贰。”《国语・周语上》。

“君立臣从,何贰之有?”《国语・晋语一》。

《左传》中――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太叔又收贰以为己邑”(《隐公元年》)。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隐公三年》)。

“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僖公十五年》)。

“我诸戎除剪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襄公十四年》)。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文公十八年》)。

“夫诸侯之贿聚於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襄公二十四年》)。

可见,“贰”字不仅是纷乱的春秋各国趋利避害的外交手段,也是审时度势的生存手段。正如《汉书・西域传》中楼兰王对簿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这也是对“贰”字的背景注释吧。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杨伯峻.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冯梦龙,蔡元放.东周列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