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心动、互动、手动”构建高效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心动、互动、手动”构建高效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良好的教育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充满激情,课堂上呈现出勃勃生机,迸出生命力。教师有教的激情,学生有学的激情,课堂教学就会高潮迭起,教学活动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新课程改革中,“动”成为社政课堂教学中的主线。如何使教学活动更有效呢?课前“心动”、课中“互动”以及课后“手动”的有机结合,构建起一个个激情四射的社政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前“心动”;课中“互动”;课后“手动”

现在的初中课程中,社政课常常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重理轻文”观念和中考、高考制度改革的不确定性,社政课的地位与课程标准的定位有了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政课的态度,降低了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提高社政教学有效性,需要提升教学吸引力,挖掘社政课的活力。如何打造有激情的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笔者思索的问题。细细回想,收获如下的一点小小策略,和大家分享。

一、课前“心动”――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用心”备课

做一个有心的社政教师,首先要热爱生活、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力争达到把工作当作兴趣这样一种境界。“教师的眼睛要盯住学生的心灵”,这是每一个好教师在课堂上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低头思法,但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有自己的“一套”。有时我们会想,凭什么学生就听那位老师的话,我自己用尽手段也不听我的。为何?无他,唯爱而已。

爱是一种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初中生已经开始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认识,并且开始塑造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对他们的鼓励、安慰、理解和宽容,往往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许有时连教师自己也没意识到,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是不容易的,也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达到的,但并不妨碍我们去做,怎么做呢?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今天有没有学生不吃早饭?没吃早饭你是怎么做的?今天有没有学生感冒或者身体不舒服?你又怎么做的?学生迟到、课堂睡觉、自修课讲话等违纪事件呢?深入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看他们看的书,想他们想的问题,为他们的困惑而困惑,和他们一起讨论名牌,和他们一起聊最新的电影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只有懂得学生、理解学生,消除所谓的代沟,才能走进学生心灵,情感相吸,思想共鸣。

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拥有学生的真情,学生也会付出真爱。有一项教育调查显示,学生尊敬和喜欢教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课,学生成绩就会大幅度上升,课堂效率也就比较高。沟通师生情感,教师如果能够透析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就能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把课教“活”,教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心动。爱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备课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好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研究表明,学生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从学会记忆到学会选择,从耳传口授到媒体革命,从国家观念到国际观念,这一切形成了一个时代最强音,这是现代人才素质培养的核心。新课程标准作为新的教学变革的基础,全面实践了这一要求。教师要通过设疑,创设情景,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有位名人说过:“一幅好画,能胜过千言万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讲上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时,我从报刊上剪下了两幅新旧社会对比的全家福相片,又拿来自家的全家福相片。可以想象,在课堂上,当看着这些相片时,大家感觉是多么亲切又激动,课堂气氛很热烈,教学效果就很明显。

二、课中“互动”――“动中学、学中动”

教学中必须营造一个“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启发探求解决疑难”的教学互动过程。使课堂成为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平台,更好地诱发课堂活力,调动学生激情。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要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为了使上课可以跳出原有的静态模式,除了经常开展一些自由提问、小组讨论外,还要经常设计角色扮演、一些跨小组甚至全班一起互动的教学,让学生在看似纷乱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解决教学疑点。比如,现在的学生对于音乐都比较喜欢,尤其是流行音乐,有些学生可以讲是“发烧友”。音乐的播放,不但能使学生从下课的喧哗中平静自己的情绪,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通过音乐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求知欲的激发,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我在教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月沃地:西亚文明的发祥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古巴比伦的历史,借助多媒体,播放了周杰伦的代表歌曲《爱在西元前》。因为它的传唱率比较高,结果许多学生跟着哼了起来,课堂一下子形成了一个整体。这时我顺势利导,“同学们,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以古巴比伦的历史为题材

的……”然后展示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周董”的粉丝们跟着歌词一唱完这首歌后,相关的古巴比伦地理和历史知识也了然于心了。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课后“手动”――手脑联动,异彩纷呈

教学家陶行知说:“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教师课后可以布置一些采访、调查、制作等作业,通过实践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上完七年级社会第八单元后,我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是每人给自己所在的城市制作一张名片。结果发现许多学生制作的名片精美且富有创意;有叶子形的,也有花瓣形的;突出青瓷文化的则设计成青瓷瓶形的,突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设计成“海天一洲”形的。诸如此类,无不透射出学生的智慧及对理想的向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素质。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头脑中的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课后动手作业的布置,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个社政教师如果现在还在按传统方式授课教学,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起学生共鸣的。而把静态课堂打造成动态的教学环境,师生都“动”起来,使学习成为一种体验,一种享受,学生愿学、爱学,那么教学有效性自然也不再成为问题了。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徐志辉,徐莹晖.陶行知论教育的功能[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