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诚信的本土化研究进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对诚信的定义、结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此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类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诚信心理 有限理性 群体偏好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一切承诺都必须兑现?更值得关注的是是否所有的承诺都能兑现呢?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朋友之间的相互寒暄、口头答应的事情最后可能会不了了之。学者赫勃特.赛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命题,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且无时无刻都面临着时间压力,所以不可能无限制地周全地考虑一个问题的全部复杂关系以及各种各样的行动后果。而我们在生活中都会有所体会,要真正地完全地做一个“心口一致,言行一致”的透明人有可能不利于自身的生存,也不利于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而诚信作为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观主要内容之一,有理由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
1诚信本土化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诚信的论述相差甚远。西方诚信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的法律范畴,它所强调的是规范与监督,体现平等、自由与正当权利的法制精神。而在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诚信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更多的是通过倡导信誉来维持的(潘东旭、周德群,2006)。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外关于诚信的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用于解析国人的诚信心理及行为,所以就我国的文化渊源,很有必要深入地去探讨中国人本土化的诚信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2诚信的概念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解析诚信的含义。有人从人格心理学角度来界定诚信,认为诚信是个体在一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诚实、信用、信任为核心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吴继霞,2009)。此定义具有三层含义,一是诚实待人取得信用,二以诚信取信于他人,三是信任他人,总结也即是诚实、信用、信任。此外,吴继霞、黄希庭还指出,诚信是一种人格特质,同时也是中国人的行事风格。陈劲也认为诚信是个体在一定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以真实无欺、善良正直为核心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陈劲,2007)。也有学者把诚信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姜晶花,2003)。还有学者指出诚信不仅包含对他人的诚实,同时还包括了对自己的诚实(桂亚莉,张进辅,2004)。
3诚信的结构
姜晶花对诚信作了深入的剖析指出,诚信是一个由诚信需要、诚信动机、诚信行为及相关的心理反馈各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姜晶花,2003)。赵子真等依据词汇学假设,通过人格词评定研究手段,得出4个正性和负性取向的维度,包括实干重义与自欺欺人、诚实信用与钻营事故、公正无私与多谋寡信、忠实可靠与虚伪不实,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建设性的实证依据。有学者研究发现诚信心理是一个五维结构,包括诚信倾向、诚实认知、诚信监控、诚信体验、信用认识(樊洁、邓敏、梁宁建,2011)。吴继霞、黄希庭首次采用质性研究的范式扎根理论正式访谈了10人,对中国人的诚信结构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发现,诚信包括诚实、信用、信任和责任心(吴继霞,黄希庭,2012)。其中公共意识是指当事人遵守其内心法则以及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即客观条件)作保证。他们认为诚信即诚实守信。
4相关因素研究
可能由于取样的便利性,目前国内关于诚信心理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学生群体也有部分涉及,除了吴继霞,黄希庭在质化研究范式下取了10名包含社会各界人士的被试做正式访谈外,还没有更多的关于社会背景下诚信心理的研究。
中学生群体中,蒋奕雯对诚信的发展作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诚信概念发展的形成机制。李平平等人发现,初中生诚信认知水平较高,但存在“低人际信任”问题(李平平等,2011)。中学生的诚信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责任心越强的中学生越倾向于诚实守信(刘敏等,2007);初中生在低情境约束力下存在诚信知行冲突(杜晶,2012),诚信心理对自尊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樊洁等,2011)。
在对大学生群体的诚信心理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诚信观存在“信任他人”维度的缺失(吴小林,林静,2010)、诚信的自我偏好以及内群体偏好。影响诚信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自我和谐与自尊:郭志峰发现自我和谐与自尊是诚信的根源;二是社会现实条件:尤其是经济因素对诚信行为存在负效应;三是交往对象:在熟人、亲人、陌生人中,中国人倾向于信任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大家在生活中都会有所体会,人情的亲疏程度直接影响了诚信行为,对“自己人”可以做到两肋插刀,而对“外人”则逢人只说三分话,有所保留。即使国人认同制度上的集体主义,但在实际生活中国人却可以说是内群体的集体主义。
5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的来说,诚信心理的内涵不断扩宽、本土化研究结果多样化。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开始走向社会,从量化诚信水平、相关因素研究到运用质性研究探讨诚信的结构,研究方法开始呈现量与质的研究相结合趋势。
但就目前而言,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善意的谎言”和“必要的谎言”呢?诚信的界限、日常中的诚信的“灰色地带”该如何评定,以及诚信是相对稳定的特质抑或是情境的影响更大,这些问题都值得更深入的探讨。介于诚信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研究者应该对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的诚信现状与影响因素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在进行诚信的相关研究中,还可以探讨诚信与人性观、完美主义、外部动机等因素的关系,以及在处于当今环境下,诚信与社会人际冷漠之间的联系等等。
参考文献
[1] 吴继霞,黄希庭.诚信结构初探[J].心理学报,2012,44(3):354-368.
[2] 刘敏,李小平.中学生诚信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7,15(6):549-551.
[3] 樊洁,邓敏,梁宁建.中学生诚信心理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2011,4(4):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