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说说我自己》习作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说说我自己》习作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借助课文,切入习作主题

师:天才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出示《最佳路径》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格罗培斯大师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有宽有窄,优雅自然。他发现了老太太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设计出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

师:其实你们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来分享彼此的新发现。(板书:我的新发现)

【评析】教师具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习作资源切入习作主题,贴近学生的阅读,靠近“最近发展区”,缩短了学生与习作的心理距离,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 开拓思路,选择习作素材

师: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试着用“发现”这个词,说一说看到的内容。(依次出示一组图片)

生:我发现近处的向日葵都朝着太阳,稀稀疏疏的,而远处的向日葵密密麻麻的。

师:这是来自植物的发现。

生:我发现猴妈妈抱着猴宝宝,就像我妈妈抱着我一样,感觉十分欣慰。

师:“欣慰”?(生笑)换成“温馨”更好一些。这是来自动物的发现。

生:我发现老人很喜欢运动,他们有一颗孩子般的心。

师:图片再现的是老人玩滑板的情景。

生:我发现刚把啤酒瓶打开时,啤酒会猛地往外冒。

师:同学们不仅善于发现,还善于表达!发现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只要平时留心观察生活,习作时就不愁没材料了。

【评析】教师以学生生活为习作本源,通过呈现图片,引导学生开拓思路,选取习作素材,归纳出发现的不同方面,同时调动学生发现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渠道选择材料。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寻找,去发现,填写了《发现记录卡》,愿意把你最独特、最有趣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吗?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观察的是平日蚯蚓总是生活在土壤中,下雨天蚯蚓就会爬上地面。探究的过程是:(1)观察蚯蚓能否在水中生活。我将蚯蚓完全放入水中,最后它被淹死了;(2)观察蚯蚓对干湿明暗的反应。我在蚯蚓旁边放了一块潮湿的黑布,它慢慢爬到了布中间;(3)观察蚯蚓能否闷气。我把蚯蚓放入封闭的塑料口袋,过了一会儿,蚯蚓死了。我发现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怕水淹,怕闷气。下雨了,土中氧气不足,蚯蚓就会逃到地面上。

师:听了他的介绍,我发现他是个做事目标明确的同学,你们有没有从他的介绍当中听出个名堂来?

生:他做实验每一步都是有目的的。

师:他第一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生:探究蚯蚓是不是怕水。

师:不错。他探究的结果跟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是一一对应的。不过,在这里老师和大家商量一下,蚯蚓是庄稼的好帮手。我们平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保护蚯蚓。

师:说得对!即使是做实验,也要尽量爱护,做完实验及时放生。继续交流。

生:我的发现是皮肤被蚊虫叮咬后,涂上肥皂水,疼痛感会很快减轻。发现的过程是:(1)我被蚊虫叮咬后,皮肤又疼又痒,还有红肿的现象;(2)涂抹一些药膏在红肿的地方,依然不见好转,我非常着急;(3)突然想起大人说过的,用肥皂水可以有效治痒;(4)最后,使用的效果非常明显,被蚊虫叮咬的地方消肿了,不痒也不痛了,我非常开心。我得出的结论是:蚊虫的毒是酸性的,肥皂水是碱性的,酸碱中和就会产生效果。

师:听了他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他介绍得很有条理,很清楚。

生:他的发现有价值,帮我们化解了生活中的难题。

师:以后我们要是被蚊虫叮咬,就可以用上这个办法了。感谢你的新发现!刚才有同学说他表达的发现很有条理,我们写作时就是要把探究的过程一步步介绍清楚。(投影显示“记录卡”)还有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他在记录探究步骤时,把他的心情表达出来了。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融合到一起去写,这样文章就更加具体生动,吸引读者。

【评析】学生的发现存在差异,不仅有选择事物的差异,也有观察角度的差异,还有观察细致程度的差异。教师的点评,体现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发现卡记录”组织讨论,让学生介绍。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现,予以鼓励,并依据学生发现内容的差异,准确地点评和引导,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习作需要。

三、 品悟例文,探究习作写法

师:怎样把这些新发现写得既有顺序又突出重点呢?我们来读一篇例文――《红豆、黄豆我来分》,揣摩小作者的习作方法。(出示习作例文)这篇例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小作者不小心把红豆、黄豆混到了一起,后来他发现了黄豆是圆的,红豆是椭圆的,圆的滚得快,很快就把一盆混合豆巧妙分开了。

师:发现的作用真大!这篇文章重点描写了什么?

生:他发现的过程。

师:那么,小作者又是怎样把过程写具体的呢?

生:小作者观察到掉在地上的大部分都是黄豆,而留在茶几上的大部分是红豆。

师:这一现象引发了小作者的思考,他是怎样弄明白的呢?

生:小作者连试了几次,发现了黄豆都是圆的,而红豆是椭圆的。

师:由发现,探究到解决问题,前后不到20分钟――

生:(齐)一盆混合豆就被我巧妙地分开了。

师:小作者按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路,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不仅做到了有顺序,还突出了重点;不仅写出了做法,还写出了想法。(板书:有顺序有重点)文中哪些地方写了他的想法?

生:“妈呀,还有一大堆呢!”“咦,真奇怪。”“怎么会这样的呢?”

师:把想法融入到做法当中去,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具体,更生动。(板书:写具体)现在,同学们就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吧。

【评析】习作例文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暗含方法指导。教师针对此次习作难点,引导学生在对习作例文的研读中,获得了习作方法,从而活用于自己的习作。

四、 展示初稿,指导修改完善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请大家注意倾听,我们一起来评一评。

生:(读)一天,爸爸说把鸡蛋放在盐水里,就可以让它浮起来。我便端来一盆清水,加了点盐,把鸡蛋放了进去,只见它像一只瘪了气的皮球直往下沉。

师:谁来评一评“瘪了气的皮球”这句话?

生: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那种下沉的感觉。

师:很会评!继续读。

生:(读)可能是盐太少了吧,我索性拿了一大罐盐,顺手抄起一把勺子,然后放在盐罐里,挖了半勺,天女散花般地倒了下去。

生:他用“天女散花”写倒盐的样子,很形象,仿佛让我看到了那时的动作。

师: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实验的情景。不过,天女散花般地“倒”下去,合适吗?你来把这个动作做一做。

师:“倒”换成哪个字更准确些?

生:“撒”字。

师:很好。

生:(继续读)自信满满的我以为大功告成了,便想拿给爸爸看,谁知鸡蛋竟然纹丝不动。我立刻又放了两勺盐,使劲地搅拌,只见它慢慢上升,可没过多久,又落了下去。脆又放两大勺盐,它终于露出了笑脸,晃晃悠悠的,活像个游泳运动员。

师:谁来评一评这几句话?

生:我从“晃晃悠悠”体会到它好像摇摇摆摆似的,但是这个词与“游泳运动员”搭配不当,游泳运动员可不是“晃晃悠悠”的,建议改为“像喝醉酒似的”。

师:你很会思考,见解独到!(面向读习作的学生)你觉得他的建议怎么样?(生点头)你能够虚心接受他的建议,非常好。

生:(继续读)后来爸爸告诉我,浓盐水的密度比清水大,所以浮力就大了,就能把鸡蛋托起来了。

师:你当时使劲搅拌的时候,只见他慢慢上升,心情怎样?

生:心情特别高兴。

师:然后看到慢慢沉下去呢?

生:高兴的心情又落下去了。

师:在习作中,你的这种心情没有写出来。老师建议你在写探究过

课例展台

程的时候,把自己的心情也融进去,好不好?

生:好的。

师:这样写非常清楚,抓住发现过程这个重点后,还要进行细致描写。课后,大家把开头和结尾补充起来,并且修改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相信大家一定会带来更多的精彩!

【评析】教师在习作讲评中,有三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评价主体多元,既有教师评价,又有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二是评价方法多种,学生既学会了对习作整体的评价,又学会了对习作细节的评价。三是评价方式多样,肯定性评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参与评价的主动性,更培养了学生欣赏他人、赞美他人的观念;否定性评价,在商量与讨论中,纠正了语言运用不当之处,更培养了学生斟词酌句、严谨求实的文风。

(作者单位:扬州市育才小学西

区校、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

一、 对话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两个问题,你们喜欢写作吗?写的习作有没有发表过呢?

生:喜欢,但是没有发表过。

师:是啊,要想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发表,谈何容易。但是,老师想告诉你们,习作发表其实也容易。(出示:《学习方法报》)瞧,我们学校就有一位顾玮同学的习作发表在《学习方法报》上,这可是一件大事啊!但是你们知道吗?这篇习作的原稿只是一则写得很普通的日记。我们还是先看看原文吧!(出示原文)同学们看:“我整天笑嘻嘻的,学习还很好,认为我学得很轻松,却不知道我其实很辛苦。晚上,我除了做习题还是做习题。早上,五点半我要起床,晨读一个小时,六点半吃早饭,七点去上学。双休日,当我想赖在床上多休息会儿时,爸爸就教育我不要怕吃苦,要抓紧时间学习;当我想看动画片时,妈妈就说我不懂事。唉!做个好学生真不容易啊!”

二、 诊断问题

师:读了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文章想表现做个好学生不容易,道出我们的心声,很真实。但是,写得过于概括、不具体,虽然也写了晚上做习题、晨读、双休日不能休息等事例,但都是三言两语,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没有具体展开去写。

师:你的眼光真准,的确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老师以为,上文是顾玮同学写的做好学生不容易的感受,内容真实、情感真挚。不足之处是事例不够具体、详细,给人印象不深。建议通过鲜活的事例、具体的描述去展示“我”学习的辛劳。(板书:鲜活事例 具体描述)

三、 师生修改点评

师:那么,怎样把做习题、晨读、双休日这些事例写具体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任选其中一个事例,进行现场修改。(生修改,教师巡视)

师:刚才老师发现不少同学把文章修改得很有个性,一起来交流吧!我请几位同学到讲台前大声朗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准备评价。

师:(投影出示交流)“晚上回到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做爸爸买的《金钥匙》《学王一拖三》《黄冈大试卷》……唉,没完没了的练习,快把我变成机器了。终于做好了,当我刚想放松一下,坐到电视机前看一会动画片时,妈妈就开始唠叨了:‘动画片动画片,你就知道看那脑残的动画片,还不快去看书!’我只得走进书房,去看那《青铜葵花》。唉,做个好学生真不容易!)你认为修改得怎么样?

生:举了《金钥匙》《学王一拖三》等例子,就具体多了,把“我”比作机器的比喻,形象地表现我为练习所累的疲倦心理,将好学生的不容易写出来了。

师:(板书:比喻修辞)你巧用省略号这一神奇的标点,形象地描绘出了练习题的无休无止,真是锦上添花!(板书:巧用省略号)

师:(投影出示交流)“晨读,是我每天的必修课。当其他小伙伴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时,我却在书桌旁反复诵读《枫桥夜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古诗。当我累了,刚想偷懒歇一会时,爸爸就当头棒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才读了几分钟,就喊累,将来怎么能做大事呢?’在爸爸的威逼下,只能继续背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我就像关在笼子中的小鸟。唉,做个好学生真不容易啊!”对他的修改,大家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生:他列举具体的古诗,用上“月落乌啼霜满天”等诗句,这样就把晨读的辛苦表现出来了,还善用比喻,用笼中小鸟进行比喻,“我”不能自由安排时间的苦恼尽在不言中。

师:妙语连珠,你真会评价。小作者用词准确、传神,你看“必修课”,一定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不正暗示了每天如此吗?读着“当头棒喝”,严父形象跃然纸上。(板书:用词准确、传神)

师:(投影出示交流)“双休日,当小伙伴还在甜美的梦乡,我已经一如既往在晨读了。晨读结束,吃过早饭,想看一会电视放松一下,可是遥控器在手上还没有选到合适的频道时,在一旁拖地板的妈妈连忙赶过来,拉着脸:‘真不懂事,就知道成天看电视。还不快去做作业!’我真不明白,妈妈以前经常说的‘宝贝’和‘小公主’怎么就变成‘不懂事’和‘坏孩子’呢?唉,做个好学生真不容易!她改得怎样?

生:“拉着脸”形象地刻画出了妈妈表情严肃、语气严厉的特征,语言描写生动,表现了妈妈的严格督促,还把我和小伙伴对比,直观鲜明地表现了双休日的辛苦。(板书:人物描写)

生:不仅运用对比,还把妈妈以前和现在对我的称呼进行反衬,这样,好学生的不容易就表现得入木三分。(板书:对比、反衬手法)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几个同学的习作修改,老师发现:有的善于用上准确、传神的词语,有的擅长修辞,有的精于构思,从不同角度,具体表现出了做好学生的不容易。经过修改,一篇佳作就这样产生了。

师:有的同学也许要问,我们对日记这样改,那么对平时的习作,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呢?老师可以教你们一招。(出示:对片段进行修改,可以从字、词、句、标点上修改;对于整篇文章,看选材是否真实、典型,是否有真情实感,事例是否具体详细,开头是否引人入胜,结尾是否画龙点睛……)相信大家在习作修改时,灵活运用以上方法,会事半功倍。

四、 交流收获

师:通过这次习作修改训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好文章是千锤百炼、反复修改出来的。

生:修改习作时,运用人物描写、比喻拟人修辞,正反对比手法,将会使文章脱胎换骨。

师:是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学者,为了修改文章,废寝忘食,语不惊人死不休,也留下了好多修改文章的千古佳话。(出示:著名作家老舍写《春华秋实》,共修改了12 次;杨朔写《雪浪花》,全文仅3000字左右,却修改了两百多处;鲁迅先生仅1000多字的文章《一件小事》,改动就有15处之多;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的《为克来塞尔乐章而作》一文,全文只有5页那么长,而手稿却有800页之多。)老师希望你们学习前人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养成自觉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作者单位:东台市台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