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运用体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了体育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了治疗心理障碍的方法,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指挥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1 问题的提出与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社会转型时期所发生的许多变化,一方面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高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选择,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但另一方面,新旧观念的剧烈对抗、激烈的竞争、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及社会上发生的许多负性 事件,也会剧烈地冲击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心理矛盾、冲突、挫折和应激,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乃至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也随之增多,现代社会的所谓“文明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正困扰许多人。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心理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在再满足于身体无病,还要求心情舒畅地生活、学习和工作。这些情况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对于身处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如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体育作为增强人们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教育学科责无旁贷地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学校体育所承担的任务和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需要。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否则,对肌肉的控制能力降低,动作失调,造成伤害事故,如果处理不当,日积月累就会转变为忧虑、沮丧、愤然、多疑、自卑、敏感等不健康的心理乃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在研究中抓体育教学参与者的典型事例,进行实事求是观察。

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精读与本题相关的著作及文献,充分利用和借鉴体育教学及心理学的相关成果。

归纳推理法:论文撰写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受教学环境、运动项目及本人的影响,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如果能及时克服,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稳定的情绪,有利于掌握运动知识、技术、技能。因为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克服各种困难、障碍(包括心理障碍),争取学习进步的过程。但如果这些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消除,就会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从而带来不适应、焦虑感和压抑感,长期积累会导致心理的不健康或疾病状态。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就当以其学科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体验体育过程的各种情感,锻炼其意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3.1 体育教学中心理障碍的类型及表现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认知与适应心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或轻微的心理异常。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障碍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3.1.1急于求成心理

某些体育项目的掌握要经历运动技能形成的一定阶段(如体操就包括四个学习阶段)这个过程的长短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学生自以为能力强,素质好,过高地估计自己,在练习动作时往往抱着“一举成功”的期望,而不是仔细思考动作技术的难点、重点、关键以及用力的时机等。

3.1.2 胆怯、畏惧心理

胆怯和恐惧是同一方向上的情绪反映,胆怯比恐惧在程度上稍轻。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常有一些学生由于运动能力的缺乏,对某个动作或练习表现犹豫不决的害怕情绪,例如:跨栏学习、跳高练习、体操中的跳箱器械练习。

3.1.3 记忆心理障碍

记忆障碍是指人们在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再现过程中发生困难或异常。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不同的劣性刺激也会引起记忆障碍。

3.1.4 疲劳障碍心理

疲劳障碍是指在技能动作教学和训练中,由于教学方法不当或练习过度而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良变化。

3.2 体育教学心理障碍的措施

体育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合理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时地帮助学生派出心理障碍,增强学习动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创造条件。

3.2.1 激趣鼓励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3.2.2 区别对待法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就群体而言,存在着个性差异。就个体而言,存在着自身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身差异是消除学生羞涩、恐惧、厌恶等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3.2.3 沟通法

在进行诸如跨栏、单双杠等教学时,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在学习新、难动作时,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必须要正确、清晰给学生以轻松安全的感觉,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完成动作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3.2.4 互助法

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

3.2.5考核鞭策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4 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学于学生来说,在体育教学中明显体现出既练体又育心的双重教育效应,有增知识、强体魄、练意志、调精神的综合教育作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但从事身体运动,同时又进行思维活动,经历不同的心理过程体验和思想意志的磨练,体育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全面锻炼和塑造作用提供了完备的教育手段。而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体育教学能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同时有效地促使学生心理与体育教学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体育教师的教授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需要,研究其认知水平,情感,等特点是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任务之一。因而教师除做好以上课堂的常规外还应做好课外的准备如课前应检查场地、器械,进行必要的清除、垫平、固定、这样可以避免器材出现问题影响学生心理,学生一个安全感。

参考文献:

[1]李薇 李进 体育心理学 [G]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卢秀安 现代心理学纲要 [G] 广州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