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请呵护课堂的生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请呵护课堂的生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案例]

《一碗清汤荞麦面》(又名《一碗阳春面》)是一篇曾在日本社会引起强烈共鸣,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代小说。教学时,按预先设计,指导学生对小说进行品评鉴赏。在复述中提及小说的主人公时,课堂上出现了两种意见:有同学认为主人公是母子三人,有的则坚持认为是老板夫妇。看到学生们各执己见,感觉这是他们已经进入文本,动脑思考的表现。虽然这种争论还浮于表面。我何不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深入解读小说呢?于是改变了原先设计,将学生抛过来的“球”扣了回去:

师:两种意见的同学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吗?

生甲:小说从头到尾都在讲述母子三人奋斗的经历,从第一次头碰头吃一碗面,到第四次吃三碗面,这占了文章大部分篇幅,所以我认为他们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生乙:我不同意。文中店老板夫妇对于困境中的母子三人,没有冷言冷语,更没有拒之门外,而是给予他们温暖、同情、帮助,让我感受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相信这也一定打动了每一位同学的心,所以,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老板夫妇。

两个同学从不同角度入手,说得有理有据。同时,我也发现相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更浓,探究的欲望也更强。于是,我继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师:大家发现没有,他们两位判定主人公的标准各不相同,同学们能概括一下他们的判定标准吗?

生丙:甲是根据人物在小说中所占的篇幅多少来判定,乙是把“哪些人物最能打动我们,带给我们感悟和启发”作为判定标准。

师:那大家赞同哪一种标准呢?

学生们思索后,纷纷赞成乙的标准。

生丁:我认为乙的标准有道理。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小约瑟夫,小说中他贯穿始终,但他并不是主人公;《最后一片叶子》里写贝尔门的篇幅不及苏和琼西多,但他身上舍己为人的精神闪耀着人性美,他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师:那我们就用乙同学的标准来再次走进小说,去寻找主人公吧。

这样,以寻找主人公为契机,学生们又一次走进文本,同时也克服了部分同学那种仅仅满足于猎奇心理,浅尝辄止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用心去体会小说。又一遍的阅读,学生大部分认为母子三人是主人公,少数同学仍然摇头。这时,学生们将目光转向了我。

师:同学们,判断主人公的主要依据要看小说是否通过这个人物来表现主题,那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作者要告诉给读者的东西,这与刚才同学们的标准不谋而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是主人公并不是最重要的 ,关键是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了心灵的洗礼,感情的升华!最让老师高兴的是,大家用自己的心在阅读,用自己的脑在思考,口中说出的是自己的“一家之言”!

[反思]

从这节课的“节外生枝”我看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股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支持者的身份组织引导活动,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和学生一起展开探讨与研究,而不是做一个教案的执行者,将本应充满生机的课堂变成“教案剧”上演的舞台,将学生异彩纷呈的个性化思考统一到标准答案的独木桥上来。

当然,这种课堂的意外生成确实会影响教学预设的完成,但这与学生兴趣的激发、个性化的思考相比,后者更接近课堂教学的本质,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是素质的变化。因此,面对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运用教学机智,捕捉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呵护课堂上出现的每一缕智慧的灵光,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获得心灵的启迪。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职业中专)

责编 / 郑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