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自古以来,南岭走廊是内地通向岭南的交通要道,也是族群迁徙、融合与集聚之地,在民族文化资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与特色。笔者通过对该地区瑶族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瑶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保护力度不足、文化挖掘不力、开发程度较低、旅游设施落后等问题。为此,湘粤桂三省需加强区域协作、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品牌、设计精品线路,开发瑶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基础建设,构筑交通路网,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着力打造“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圈”,促进南岭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2-0119-04
“南岭”又称“五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的总称。长期以来,南岭山脉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是中国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汉、回等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及族群构成复杂,文化积淀深厚。作为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南岭,瑶族居住人口占全国瑶族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主要分布在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县、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等湘粤桂三省十县市。该地域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更拥有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像岭南山区古道文化、历代古城遗址文化、瑶族村落民俗文化等,构成一幅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但长期以来,南岭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保护和开发,文化产业呈细小化、零散化发展趋向,文化的潜在价值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文章试图通过对南岭走廊瑶族文化展开研究,梳理南岭瑶族文化特征及开发现状,分析其整合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南岭走廊瑶族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南岭瑶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状况
(一)瑶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类型
1.信仰文化。南岭走廊的瑶族一直过着游耕式生产生活方式,迁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包括汉文化在内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瑶族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自由、信奉多神的民族。但是瑶族人民始终不忘自己的根,不忘自己的始祖盘王。千百年来,瑶族一直珍藏、流传着记载着民族起源、发展历史的典籍《评皇券牒》,并将自己的祖居地江永千家峒作为向往的美丽家园。还有反映瑶族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民间歌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如讲述湘南“千家峒”是瑶族迁徙过程中的重要集结地的《千家峒传说》,介绍广西恭城瑶族迁往交趾北部的瑶族《交趾曲》。另外,南岭瑶族地区还建有祭祀祖先的盘王庙。据《江永县志》(1995年版)载:江永境内瑶族敬奉盘王为祖先,瑶民居地多建有盘王庙。据1988年对16个乡镇调查统计,1949年时有盘王庙88座、祭师92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人民都会去盘王庙祭拜盘王。此外,中国瑶族盘王节每年都会在各个瑶族地区轮流举办,更是证明瑶族同胞对瑶族始祖盘瓠的崇拜与信仰。
2.歌舞文化。一是瑶族祭祀性歌谣总集《盘王歌》。《盘王歌》是瑶族典型的民族文学著作,《盘王歌》影响范围极广,凡是在瑶民存在的地方,盘王歌几乎都有传唱。《盘王大歌》魄力十足,歌词长达万余行,歌名多至数十种,是瑶族同胞珍藏的伟大艺术珍品。歌词主要内容大都来自瑶族同胞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瑶族的发展进程以及瑶族人民传唱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凝集了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瑶族人民群众集思广益的智慧和情感经历。演唱《盘王大歌》是举行还盘王愿祭祀活动当中的重要环节。因此,瑶族人民对《盘王大歌》这一文学作品的保护尤为重视,瑶族人民纷纷手抄盘王歌,或者是将盘王歌整理出书成册以便后代传唱。二是瑶族宗教祭祀舞蹈长鼓舞。瑶族长鼓舞是一种乐神酬神形式,也是一种自娱娱人艺术,一般在节日庆典或祭祀时进行。长鼓舞的舞蹈特点,重在“曲”的舞姿、“拧”的变位,通过柔美的线条表现出来。长鼓舞舞蹈节奏鲜明,动作简洁而稳健有力,优美曲线配上节日盛装,整个舞蹈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三是瑶族娱乐方式“对山歌”、“坐歌堂”。瑶族人颇爱唱歌,他们在山里田间耕种时对唱,休息时自娱自乐对唱,在家操持家务时邻里间相互对唱,瑶歌对唱在瑶族人民日常感情交流中充当着必不可少的角色。瑶族的“坐歌堂”是较为正式的、参加人数最多的唱歌形式,是女方家庭出嫁前举行的一种伴嫁歌舞形式。对歌由说郎、道情、盘歌三部分组成:“说郎”主要是新娘以唱歌的形式描述新郎的长相、性格,以及恋情发展等;“道情”是对歌的中心,主要是表达对娘家的不舍之情,在这一环节新娘嫂子以歌形式向新娘传授经营家庭、婆媳关系经验;“盘歌”则是以歌来猜谜,这一部分对歌互动性较强,参与人数较多,较为热闹。
3.节庆文化。一是盘王节。“盘王节”是瑶族同胞纪念先祖的传统民族节日。海内外瑶胞始终不忘自己的根,虔诚信奉始祖盘王,并于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办瑶族盘王节,现已成为全国瑶族同胞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瑶族人民杀鸡宰鸭,唱盘王歌,跳长鼓舞,追念先祖盘王功绩,歌扬先祖奋勇拼搏的精神。二是赶鸟节。赶鸟节始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过去田里庄稼经常遭受鸟害,却苦于没有办法解决,直到一位聪慧的瑶家姑娘灵机一动,用她清脆的歌声迷住了鸟儿,鸟儿半月不醒,忘记了觅食,种子才得以破土而出,获得收成。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瑶家青年男女相约上山对歌,纪念歌仙,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青年男女互诉爱慕之情的方式,成为瑶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4.服饰文化。瑶族同胞长期依山而居并散居各处,服饰风格各异,其共同特征是服装多用蓝靛染成黑色的土布制成,俗称家织布,纱粗布厚,穿着暖和。瑶人“好五色衣服”,瑶族服饰的衣袖、裤脚处都绣有精致的花纹图案。此外,在瑶族的银牌、银簪、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上,也都刻有瑶族特有的精致美观的花纹图案。瑶族服装最具吸引力的是其各类形状、多姿多彩的头饰,不同形状的头饰各有各的特色和美感,有“龙盘”形、“月牙”形、“飞燕”形等。瑶族女子一般用蜂蜡涂发,椎髻于顶,无论酷暑寒冬,都用花帕包裹呈梯形,用蛾冠形斗篷罩在上面,既能遮风,又能避阳。婚后女子则取下蛾冠,表明自己已开始成家立业,开始婚后生活。瑶族社会里,最著名的纺织莫过于瑶族“八宝被”,图案美观且颇有寓意,被子上绣有八种不同的传统图案,有犀牛望月、双狮抢球、丹凤朝阳、麒麟送子、金龙出洞、葫芦藏宝、蟠桃庆寿、富贵有鱼。“八宝被”是瑶族姑娘出嫁的嫁妆之一,表达着娘家人对出嫁女儿的美好期望。另外,还有花瑶挑花是在花瑶女子中流传的独特工艺,还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南岭瑶族服饰的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历史特征,表达了瑶族的生活情趣和特定的文化意蕴。
5.饮食文化。瑶家十八酿是以“圣水”豆腐丸为依托,在此制作工艺上形成的美味独特的一系列风味小吃,花样繁多、秀色可餐,各具风味。主要有水豆腐酿、辣椒酿、苦瓜酿、米豆腐酿、油炸豆腐酿、苜芋豆腐酿、竹笋酿、茄子酿、丝瓜酿、莲藕酿、冬瓜酿等。瑶家人善于腌制腊肉、熏肉。打糍粑是瑶族在传统节日里必备的一项活动,过年过节,走亲访友都要打糍粑。打油茶也是瑶族一种饮食风俗,瑶族人爱喝油茶,油茶有健胃消食、提神醒脑、祛湿的功效。打油茶是瑶家人待客的隆重礼节,每当远方来了客人,瑶家人都会献上一碗热腾腾的油茶以表欢迎。
(二)瑶族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1.少数民族性。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瑶族就是其中之一。大部分少数民族因为躲避战乱,往往选择居住在较为偏远的山区,也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习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战争的不断减少,各民族人民开始尝试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濒临消失的边缘。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青睐有增无减,民族文化旅游热潮空前高涨。如云南滇池畔修建的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度假区,凝集了26个少数民族村寨的优秀名胜和自然景观。其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绘画雕刻、民风民俗等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国内国外游客眼球。
2.不可模仿性。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及生产生活条件产生特定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瑶族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而成。瑶族的许多文化根深蒂固于人民的脑海中,比如说对盘王的虔诚信仰,这不是靠一两天的模仿就能达到的效果。瑶族文化的历史性使得瑶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模仿的特征。如若能将不可复制的瑶族文化进行合理开发,其所产生的旅游价值应当是不容忽视的。
3.无形性。少数民族往往有自己独到的创世神话、人物传说、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以及淳朴的道德和信仰,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最重要的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例如藏族地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令许多人钦佩,人人纷纷前往布达拉宫,体验那份心灵深处的虔诚与纯净。瑶族人民对盘王的虔诚的动力来源就是来自于瑶族独特的盘王创世神话。为了感恩瑶族始祖盘王,瑶族子孙们每年都会举办瑶族盘王节祭祀盘王。发挥这种精神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不仅可以扩宽旅游的内容,而且可以与物质旅游产品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增添更大的附加值。
二南岭瑶族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指数分析
笔者以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创建一个数学分析模型有助于问题的剖析与研究。下表从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各个要素出发,分析各个因素所占的比重与得分情况,来定量分析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目前的开发现状。评分等级主要依靠网上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江永县本地居民。计算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状况指数的公式如下:其中XK表示模型中第k项因素统计值,yi为第k项因素中第i项因子综合评判值,hi为该项因子权数,m为该模型中因素个数,n为第K项因素中因子个数。经过瑶族当地居民的评判,得到各项数值,通过计算得知Rt=0.214。由此可见,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远远不够。
(二)瑶族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保护力度不够,文化挖掘不足。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特而又深厚浓郁的瑶族传统文化,在婚姻、服饰、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反映出瑶族人民的、道德观念、文化艺术,这些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是瑶族的一大特色。一些县市由于到受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因素制约,对瑶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还远远不够,很多瑶族口传心授的瑶歌、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瑶族舞蹈以及一些独特瑶族风俗习惯正在慢慢消失。像瑶族文化始于江永千家峒而繁华于江华,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缺乏资金支撑,开发程度较低。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兴起,许多政府部门开始大力投资旅游产业来刺激当地经济发展,但一些地方政府有意投资瑶族文化旅游,却苦于没有资金的投入。目前,该地区有关县市旅游发展状况很不理想,文化旅游景点很少,像湘南地区的江永县瑶族文化旅游景点就只有上甘棠和千家峒。上甘棠和千家峒凭借其独特、不可模仿的瑶族文化产生过一定的旅游吸引力,但这种影响力仅仅局限在县城范围内,游客大都是来自本地县城及永州市区少数学者等。博大精深的瑶族文化没有得到全面整合与开发,瑶族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都没有开发成旅游产品。
3.经济基础薄弱,旅游设施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如湘南地区的江永县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交通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必要手段,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命脉。像湘南地区的江永县区道路交通不方便,没有开通高速公路,洛湛铁路离县城也较远,现有交通状况无法满足旅游发展需要,交通的可进入性、安全性差。人们常说“致富先修路”,要想发展好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建设亟待解决。
三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南岭地区的湘粤桂三省及有关市县要加强协作,联合设计瑶族文化体验旅游精心线路,打造“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圈”,促进瑶族文化资源共享、市场客源共享,实现旅游市场合作共赢。
1.加强区域协作,整合旅游资源。湘粤桂三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区域合作,建立跨区域旅游协作组织——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联盟。作为湘粤桂三省(市)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制度的常设机构,推进政府组织之间、旅游企业之间协调与合作,负责筹备中国瑶族盘王节活动,做好南岭瑶文化旅游圈的规划与开发工作,定期举行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共同商讨推进三地无障碍旅游合作事宜。同时,积极整合南岭走廊旅游资源,采取“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一体化经营”策略,共建“和谐共生、联合互动、相互促进、合作共赢”区域旅游“大联线”,共同促进三地区域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南岭瑶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升级。
2.培育旅游品牌,设计精品线路。特色就是灵魂,个性就是魅力。南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精品线路在设计时必须全力追求自己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只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中国瑶族盘王节作为瑶族人民联欢的一次盛会,可作为该区域内一个特色旅游品牌加以打造,扩大瑶族文化的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湘粤桂三省(市)要深入挖掘瑶族文化内涵,积极推进瑶族风情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精心培育瑶族文化旅游品牌,向游客推出瑶家特色美食、瑶家织锦、江永女书等系列瑶族旅游商品,让游客体验具有南岭地域风情的旅游大餐。同时,要精心设计一系列主题鲜明、结构合理的旅游线路,在原有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基础上,建立起“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圈”,把圈内的景点重新串接起来,开发出新的旅游路线,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资源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3.开发瑶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随着人们出游经验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喜欢随大流,而是喜欢和家人或同事、好友一起,按照自己的具体需求来设计行程。因此,随着个性化旅游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具有个性化、特色化和专题化的旅游需求不断提高。南岭瑶族地区大多为地处湘桂粤三省(区)交界的山区,由于受外界文化影响较少,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自然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同时,瑶族民俗特色的建筑、风俗习惯、节庆文化传统保留完整,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这种新的旅游发展态势下,南岭瑶族村寨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越来越受到众多旅游消费者的青睐。为此,湘粤桂三省(区)要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要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瑶族旅游村寨,开发休闲观光型、务农参与型、民俗风情型等多类型乡村旅游项目,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让游客能够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到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乐趣,促进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和谐发展。
4.加强基础建设,构筑交通路网。跨区域旅游线路的打造,必须以完善的交通网络为依托。目前,南岭山区道路建设水平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没有达到“条条道路通旅游景点”的格局,路网交通状况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湘粤桂三省必须以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立体化、综合化、内外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公路、铁路、航空“交通一体化”格局,实现从机场、车站、码头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以满足“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圈”旅游交通运输需求。同时,随着个性化、智慧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地方政府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的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旅游景点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提高旅游区域的可进入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参考文献:
[1]余达佳,覃乃昌.费孝通先生视察南岭瑶族地区谈话要点[J].广西民族研究,1989,(2):1-5.
[2]黄志东.大瑶山瑶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5):114-117.
[3]周生来.关于建立南岭地区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思考[J].民族论坛,2013,(12):21-27.
[4]郑希.浅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5-68.
[5]吴忠军,张瑾.粤桂湘瑶族文化旅游圈构建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09,(3):105-109.
[6]邓敏.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3,(6):81-83.
[7]秦海燕.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盘家瑶族文化变迁[J].河池学院学报,2005,(4):101-105.
[8]邓元东,郑威.瑶族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之我见[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53-57.
作者:谷显明 张美花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永州民间文化与瑶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