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布莱希特史诗剧中娱乐性的讨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布莱希特史诗剧中娱乐性的讨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戏剧小工具篇》是布莱希特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他后来还写了一些“补遗”。“陌生化方法”又称“间离方法”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戏剧美学概念,他推崇在演剧中利用艺术手法把平常之事物变得陌生化复杂化,再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在《小工具》的开篇他首先谈及“什么样的娱乐才适宜于我们。”这个问题。得出娱乐也具有时代性,戏剧需要求真善美。

关键词:布莱希特,《戏剧小工具篇》

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无疑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戏剧理论家之一,他的“史诗剧”也是20世纪最富创意的戏剧理论和实践之一,这种戏剧突破了传统“三一律”的编剧方法,采用舒展自由的戏剧结构形式,多面地反映生活,强调的是生活的多面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发人深省。“史诗剧”的戏剧理论已经成为世界上三大戏剧理论体系之一。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戏剧家,围绕他的理论与实践的争议从未停歇,一方面由于布莱希特较为激进的创作思想引起西方自残阶级学者的关注和忧虑;另一方面,他不拘一格的艺术表现方式也得不到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可定,反而遭受到同阵营的一些批评和抨击。布莱希特充满矛盾的辩证法戏剧观所带来的麻烦,也是他戏剧理论的魅力所在。

《戏剧小工具篇》是布莱希特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他后来还写了一些“补遗”。“陌生化方法”又称“间离方法”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戏剧美学概念,他推崇在演剧中利用艺术手法把平常之事物变得陌生化复杂化,再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陌生化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距离,演员要驾驭角色。因“史诗剧”和“陌生化效果”一再被曲解,他后来将“史诗剧”这一概念更正为“辩证戏剧”,但他却没为之专门撰文阐释。大概他也清楚更名至多只能让人更清楚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罢了。布莱希特的观点还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最明显的是在戏剧与娱乐的关系问题上:布莱希特曾认为,戏剧演出不是为消遣服务的,戏剧的任务是把享受品变成教材;这一观点强调宣传和教育而牺牲戏剧审美功能的倾向是不言而喻的。1948年,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在《戏剧小工具篇・前言》中写道:“甚为遗憾,我们不再试图逃离享乐王国,尤其遗憾的是,我们更要宣布置身于这个王国的意图。我们把剧院当成一种娱乐场所,这在美学里是理所当然的。”在《戏剧小工具篇补遗》中布莱希特开篇提出:“事情不仅是艺术需要用娱乐的形式去表现值得学习的事物。学习与自我娱乐必须保持尖锐对立的状态,这点很要紧――因为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获取知识是为了用更高的价钱去出售它,在这个时代里,能够出高价钱去购买知识的人,是容许剥削的。只有在当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后,学习才能够变成一种乐事,娱乐也才能够变成学习。假如现在放弃‘史诗形式戏剧’这个概念,这并不是走向自觉的亲身体验的一步,这是过去和今后都容许的。只是这个概念对一般戏剧来说,显得不够充分和不够确切,还需要提出一些准确的规定,在这方面还要做更多的工作。在同一意义上,我们在一切革新中不是总是以大致的方式为前提,而戏剧总还是戏剧,而不是科学示范吗!”①此时的布莱希特感兴趣的是,“什么样的娱乐才适宜于我们。”显然,所谓返回娱乐王国,是承认并试图克服教育与娱乐的脱节,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娱乐,也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娱乐方式。这可看作是布莱希特创造史诗剧理论体系的初衷,对他而言,戏剧是反映每个时代人类的共同生活,他认为现在整个社会的发展现状都已经与以前的时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的发展让资本主义社会迅速走进了工业化和社会化。一切都能成为资本链上消费的一部分,人类在自然科学的领域认识了许多前所未知的新事物,如此的世界新图景给布莱希特一个重要启示:世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种认识也使布莱希特意图在戏剧艺术领域实现一种伟大的设想:通过艺术的传达而使得人们能够像认识自然领域的奥秘一样实现对于人类社会可变性的科学的认识,布莱希特发现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皆为减轻人类的生活而存在”②。布莱希特指出:传统的共鸣戏剧“为了门票钱而巧妙地把他的观众变成国王、情人、阶级斗争的战士,一句话,变成你们所希望的角色。但在第二天上午光天化日之下,国王们便开起无轨电车,情人们把小小的工资口袋交给他们的太太,阶级斗争的战士们排着队请求人家剥削自己。”③布莱希特史诗剧的理想观众是以工人阶级和市民阶级为主体的普通底层民众,他希望能够唤起民众认识社会真理、改变生活现状的意识,但他们还在遭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麻醉和欺骗,忍受着剥削和压迫,所以希望能够唤起民众认识社会真理、改变生活现状的意识。“我们所需要的戏剧,不仅能表现在人类关系的具体历史的条件下――行动就发生在这种条件下――所允许的感受、见解和冲动,而且还运用和制造在变革这种条件时发生作用的思想和感情。”④

布莱希特理想的史诗剧在许多习惯了体验式戏剧的人看来,人们在史诗剧中是很难得到美感的:暴露光源和声源意味着舞台不再神秘,预先告知的结果让人们不再有悬念的期待,断续的剧情让人们很难完全入戏。布莱希特毫不否认,史诗剧对一些人来说并不具备独特的吸引力,他的观众主要是一些正在上升的阶级,是那些不满足于在抽象而虚假的理想化幻境中得到廉价的慰藉,不安于贫困和愚昧,而是希望追求社会真理和改变生活境况的热爱学习的人群,对于这些人来说,学习就能够成为一种娱乐,而且是更好的娱乐。他说:“对于不同的人民阶层,学习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有这样的阶层,他们‘还没轮到班儿’,他们对自己的境况不满,对学习有着巨大而实际的兴趣,他们一定要弄清自己的处境,并且知道没有学习他们就不能翻身――这是些最好的贪婪的好学习的人。……学习的兴趣取决于许多因素,然而毕竟还是有充满着兴趣的学习,快乐的战斗的学习。”⑤可以看到,布莱希特的美学观念追求一种美与真、善的结合,即真实的、道德的事物以艺术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并使人从中获得社会知识的增加和道德提升,这样的戏剧就能够让努力要改变世界和自身命运的观众产生愉悦并享受艺术的美感。“概括地说,可以把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美学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臻于成熟的布莱希特关于戏剧美的理想表述为:有助于社会变革(善)的内在辩证规律(真)的哲理思考舞台化。这种舞台形象完全可以捐弃外表的逼真而漂亮而令人震惊、发人深醒,观众的美感就来自于对它所蕴含的哲理的积极思索和领悟之中,这是布氏体系独特的真、善、美统一方式。”⑥(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著作:

[1] 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8

[2] 孙惠柱《第四堵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学位论文:

[3] 申春春《布莱希特戏剧美学思想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

[4] 王晓华《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外国文学评论》,No.1,1996,P23-30

注解

① 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P41

② 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P93

③ 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P148

④ 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P9

⑥ 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P72

⑤ 孙惠柱《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P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