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周精美玉鉴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玉(xi)是一种微曲的锥形器,最初它是随身携带,用以解结的工具,后来成为佩饰,表示成人的象征。自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历代不衰,但汉代以后不复见有。玉的造型可能来源于兽牙。原始社会有佩带兽牙的习俗,后来以玉仿之,遂有玉之形。
玉各代造型变化繁复,却总不离上端粗大、下端尖锐的基本特征。同时,佩带玉被认为具有解决困难的能力,是一个人聪颖智慧的表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和三门峡考古工作队共同对三门峡上村岭地区的虢国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十八座,出土文物近3万件,玉器近3000件,其中精美玉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现择其精美者介绍予读者:
王白玉(图1、2)
出土于虢国墓地孟墓(M2006)墓主人颈部之上。长9.2厘米,最宽处2.5厘米,厚0.7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受沁处呈灰白色,玉质细腻,温润而微透。作角状弧形,中部束腰,首端有穿孔,末端有钝尖。上部以双勾阴线雕作龙形,龙首前伸,臣字目,斜眼角,张口躬身,宝瓶状角,贴脊,龙腿前曲,双爪着地,龙尾上卷,龙身饰回纹,龙尾饰单排重环纹;下部饰三组变形蝉纹,间以两周平行线纹。龙卷尾处有一圆穿,下部外有刻铭“王白”二字。“白”字曾重刻,前刻“白”字较小,笔画亦较细浅,后刻“白”字形体较大,且下部压于原“白”字之上。本器制作年代为商代。
盘龙形玉(图3)
出土于虢国墓地虢季墓(M2001)墓主的腰部右侧。器身最大直径8.5厘米,最大断面长径0.9厘米,短径0.6厘米。青玉,全部受沁呈灰白色或土黄色。玉质细腻,微透明。整体作弧状盘龙形,上端为龙首。首端有一圆形穿孔,末端有锥形钝尖,器身边缘凸出一个环形钮。器表面粘有宽带状织物痕迹。
盘龙形玉(图4)
出土于虢国墓地虢仲墓(M2009)的内棺上面。器身最大直径8.8厘米,最大断面长径1.1厘米,短径0.8厘米。白玉,乳白色,受沁处有黄褐色斑纹。玉质温润细腻,微透明。整体作盘龙形,器身断面呈椭圆形,首端有一细小穿孔,中部有一圆形小穿孔,末端有锥形尖。首端为龙首,圆目,龙身两侧饰勾云纹,背部饰重环纹。
龙首纹玉(图5)
出土于虢国墓地虢仲墓(M2009)墓主人左股骨的左侧。长8.1厘米,最宽处1.4厘米,厚0.4厘米。青玉,青色,大部分受沁呈黄褐色。玉质温润细腻,半透明。器身呈獠牙形,断面呈长方形,首端有一圆形穿孔,末端有锥形尖。正面上端饰龙首纹,背面光素。背面保留有朱砂和丝织物痕迹。
虎纹玉(图6)
出土于虢国墓地孟墓(M2006)墓主人的面部偏左处。长10.8厘米,最宽处2.2厘米,厚0.8厘米。青玉,浅豆青色,全部受沁呈灰白色,质细微透。厚片雕。角状弧形,中部束腰,首端有穿孔,末端有钝尖。上部饰单线虎纹,虎作巨口大张,躬身曲腿,团尾状;下部饰单体蕉叶纹,间有二周平行线纹。尾处有一圆穿。
虎纹玉(图7)
出土于虢国墓地孟墓(2006)墓主人的面部偏左处。长9.1厘米,最宽处2.6厘米,厚1.2厘米。青玉,冰青色,全部受沁多呈灰白色,细腻微透。体极厚。角状弧形,中部束腰,首端有穿孔,末端有钝尖。上部饰虎纹,椭方形目,前爪伏地,短躯,尾部向上回卷。下部无纹饰,尾部有一圆穿。
素面玉(图8)
出土于虢国墓地虢季墓(M2001)内棺的上面。长7.89厘米,最大断面长径1.15厘米、短径0.6厘米。青玉,冰青色,大部分受沁呈黄白色。表面光洁,不透明。器身呈獠牙形,断面呈扁圆形,近粗端中部有一圆形小穿孔,末端有锥形尖。
螺旋纹玉(图9)
出土于虢国墓地虢仲墓(M2009)墓主人左股骨的右侧。长6.1厘米,最大断面长径0.9厘米、短径0.4厘米。青玉,浅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半透明。器身呈獠牙形,断面呈扁圆形,首端有一圆形穿孔,末端有锥形锐尖。上半部饰双道螺旋纹。
螺旋纹玉(图10)
出土于虢国墓地虢仲墓(M2009)墓主人腰部的右侧。长6厘米,最大断面长径0.9厘米、短径0.4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细腻,半透明。器身呈獠牙形,断面呈扁圆形,首端有一圆形穿孔,末端有锥形尖。上半部饰双道螺旋纹。
素面玉(图11)
出土于虢国墓地被盗墓M2119中。直径5.8厘米,厚0.2厘米。青玉,冰青色,大部分受沁泛白色。玉质细腻,半透明。器身呈半环形钩状,扁平体,一端较尖,一端较粗,近粗端中部有一圆形小穿孔。
在中国古代最早是一种微弯曲的锥形实用工具。《说文・角部》:“,佩角,瑞端可以解结。”古人有使用绳子的习惯,绳子打结以后,解结则多需借助于专用的一端粗阔、一端尖细的弯角形完成。的起源很早,一般认为是由原始的系动物的獠牙或质地坚硬的一端尖细的弯形骨角充当,后来才出现人工制作的弯角形或长条状骨质与玉石质的。
文献所见的至迟可追溯至西周时期。《诗经・卫风・芄兰》载:“芄兰之支,童子佩。虽则佩,能我不知。”毛享传:“所以解结,成人之佩也。人君治成人之事,虽童子犹配,早成其德。”《礼记・内则》:“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左佩纷纷、刀、砺、小、金燧;右佩箴、管、线、纩、施……大、木燧。”郑玄注:“小,解小结也。貌如锥,以象骨为之。”可见早期的是成人或已婚少年佩于腰间用于解结的实用工具(亦称作事佩),后世逐渐演变成腰间佩饰而淡化了实用解结功能。
玉则是以为祖型琢磨加工而成的弯角形玉佩。玉在成组佩玉中,用于组佩的下部,一般不成对佩戴。从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看,玉在商周时代已经出现,这时期主要有龙纹玉、鸟纹玉和虎纹玉等。西周时期的玉发现不多,其状似月牙形,多数的器上饰有龙纹、虎纹等,且整器的比例协调,尾端尖细如锥,应具有佩饰和实用解结的两种功用。到春秋战国时代,玉普遍流行,制作也最多\最精致,此时期的玉均处理成龙、虎、兽和鸟的形象,透雕结合的运用变化多端,生动形象。汉代玉日趋简化,多数呈细长牙状和宽三角形,主要纹饰为绞丝纹、勾云纹。宋元之后,尚有玉制造,但佩戴玉之风俗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责编: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