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的民族元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的民族元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钢琴这种艺术乐器和中国艺术传统、中国艺术的民族气质、中国民间艺术的神韵是契合的,所以这种艺术在中国能迅速发展传播并发展是必然的。中国的钢琴家、作曲家将国外先进的作曲理论技术同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创作、改编的代表性经典琴作品全面展现了中国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梳理和归纳了中国钢琴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内外动因。文章通过介绍近百年来中国钢琴的演奏、创作和教育进行分析研究,讨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与中国钢琴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钢琴 音乐创作 民族音乐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已历时一个世纪,在上世纪30年代取得了十分重要的进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中国风格作品。1934年春天,俄裔钢琴家、作曲家齐尔品来到中国,由他出资举办“中国风味钢琴曲创作征奖比赛”活动。评委由萧友梅、黄自、查哈罗夫和齐尔品担任,这是中国钢琴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活动。从中国第一首钢琴作品诞生以来,各个时期作曲家表现出一个共同创作倾向: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气质的钢琴作品,使用民族元素则是中国钢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一,中国钢琴创作中的民族语言。语言是不同国家、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语言对音乐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则深受汉语语言的影响。如在瞿维的《花鼓》中,就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和独特的地方语言音调。《花鼓》以安徽民族《凤阳花鼓》为第一主题,旋律在左右手交替出现,给人以活泼生动的民族气息。钢琴协奏曲《黄河》则吸取了民族船工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劳动号子的旋律口语化来表现船夫们奋力拼搏的精神。储望华的《正月新春》则是一首简单纯朴的陕北信天游,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复调手法,仿佛俩人在亲切地交谈。李其芳的《河南曲牌》则运用戏曲唱腔使听众在音乐中听到河南方言的地方色彩,在流畅的音乐语言中透出北方地方色彩的语调特征。

第二,中国钢琴创作中的民族调式。作为音乐基础的调式,不同时期和不同民族以不同方式发展起来。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音阶和调式不一样,虽然中国大多数钢琴作品具有西方声体系特色,但是对作品的调式运用上却不局限于大小调体系,往往是广泛吸纳我们的民族民间调式。在中国钢琴创作中,五声调式是最常使用的。中国的五声调式和西洋大小调相比,在音级数目和音响效果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复调性方面,作者把西方对比复调和我国民间支声复调因素紧密结合,创作出富有中国民族五声调式色彩的钢琴曲。

第三,中国钢琴创作中民族器乐的模仿。我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将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音色等特色融入钢琴创作,自然也成为作曲家所要研究的问题。如储望华的《筝箫吟》就把古筝与箫的民族乐器音效和韵味模仿得惟妙惟肖,仿佛置身于空旷、雅致的空间,乐曲开头左手即奏出了箫空幽圆润的音色,通过滑音与吟音体现出略带伤感和无奈的情丝。在王建中的钢琴作品《百鸟朝凤》中,全面展示了唢呐和笙的音乐特点,乐曲一开始就奏响了具有北方风味迎亲队伍的主题,模仿唢呐和笙和鸣的效果,在第一段12至27小节,好像是两种乐器的配合与呼应。随着音乐的进行,在88至106小节,右手模仿唢呐奏出鸟鸣声,左手则模仿笙的音效以分解五度的交替作为伴奏,衬托着鸟鸣和鸡叫。在《社戏》中平行四度洗法对织体的模仿等,都进一步说明在钢琴创作中对民族乐器的模仿,大大丰富了具有我国钢琴作品的民族个性。

第四,中国钢琴创作的民族节奏运用。其中,锣鼓节奏就经常被作曲家们使用,如在谭盾的《看戏》中,开始4小节狂热的锣鼓点在琴键上骤起,形成悠久而古老激情的歌舞场面。乐曲出现了前奏、间奏、尾奏的锣鼓点,成为其结合部和索引,同时暗示音乐的内容,最后全曲又在几声热烈锣鼓中戛然而止。民族或地区性节奏也经常在中国钢琴创作中出现,如丁善德的《第二新疆舞曲》,热烈而又细腻的节奏深受人们的喜爱。伴奏织体模仿富有特色的新疆手鼓,由于维吾尔族重音后置导致切分节奏的频现,是新疆音乐的特色之一。

第五,中国钢琴创作中的民俗性描绘。民俗是民间歌舞形式的载体,而在钢琴的创作中时常运用民族歌舞的形式。由于钢琴本身多音的特色,势必会产生民俗性的描绘。如蒋祖馨创作的钢琴组曲《庙会》,该组曲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里,人们聚于市中心的庙堂游玩和观赏杂耍表演的情景,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的民俗风情画面――艺人小调、双人舞、老人的事故、笙舞、社戏。在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中,描绘了云南传统节日“火把节”人们盛装庆贺的场面,给人们展现出了一幅别具一格的风俗音画。还有很多有关民俗性的描绘在钢琴创作中得到体现,如石夫的《塔吉克鼓舞》、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陈怡的《多耶》等。作曲家根据自己对各民族的认识与理解,创作出具有民俗性的钢琴作品。

第六,中国钢琴创作中的民族审美。中国钢琴创作中的民族审美是上述的综合体现,我们的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利用我们民族音乐的语言来进行创作并沉淀下来的,它们是带有中华民族特定音乐形态特征和审美情趣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深受其影响。以赵晓生先生创作的钢琴曲《太极》为例,是现代音乐作曲手法在民族审美上的突出体现。全曲为连续演奏的“破、承、起、入、缓、庸、急、束”八段,这刚好与中国古代八卦相结合。乐曲第一段的“破”也与中国古代“八股文”的第一段相同,体现出作品的中国文化与审美意识。这八段排列还包含着唐大曲“散、缓、庸、急、散”的结构思想逻辑、布局,以及对音乐结构的整体控制。可以说,中国的民族审美始终伴随着中国钢琴的创作。

在中国钢琴创作的近百年时间里,涌现出了许多的精品。经历了萌芽、发展、再生与腾飞,我国的钢琴创作发展是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体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民族色彩与时代创新紧密结合的特点。作为一门表演艺术的钢琴演奏,需要我们在相互借鉴和交流中不断得到提升。我们近些年来也十分关注钢琴艺术交流活动的展开,长期邀请国外钢琴家演奏和讲学。同时,也离不开国内钢琴家的交流演出,把我国钢琴专业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通过几代钢琴人的努力探索、辛勤实践,中国钢琴的创作与演奏艺术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