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税法的谦抑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税法中讲究的谦抑性,和刑法中普通采用的“谦抑原则”不同。其产生基础具有自身的特质,可以说是天然具备的,在税收过程中,立法、司法以及行政均体现的一种对税权的收敛和私权的敬畏之感。税法具有物质制约性,是体现税法谦抑性的主要原因。在税收过程中,在纳税主体之间进行均衡,通过利益群体的均衡,丰富了税法的谦抑性内涵。而作为法治的税收国家,“谦抑性”应当作为税法的价值理念予以推崇,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予以坚守。
关键词:谦抑性;税法;纳税主体
一、“谦抑性”的法学理念分析
日本刑法学者最先将谦抑一词应用在刑法理论中,在日语中,“谦抑”代表的是个人的性格和处事,指的是个体能够养成谦逊的态度,进而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大意是一个人如果看到比自己身份低微的人,不应当说出过分的话,作出过分的行为。同时,从刑法中引入“谦抑”词汇,侧重的则是国家在法律运作过程中,对个人应当采取节制的态度。随着谦抑理论的发展,“谦抑原则”逐渐作为刑事定罪的基本原则,还有另一个名称即必要性原则。大致意思是,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尽量减少刑罚的使用,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代替刑罚,即在惩罚方面付出最小,但是能够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即目的在于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按照谦抑原则,如果刑罚规范中的禁止性内容,可以通过民事、商事以及经济等其他手段,对一些行为进行控制和方法时,就不应当使用刑事处罚。
在税法中,采用刑法“谦抑原则”,其主要是在税法中的利用,指的是税法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特质,在国家刑事税收权力的过程中,应当对税收权力有所收敛,同时对私权有所敬畏。税法的物质制约性,从本质上而言,具有谦抑性基因,税法均衡纳税主体存在两个相互对立的纳税主体,税法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谦抑性。
二、“税法谦抑性”的概念分析
税收和税法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古代、近代和现代。根据历史经验证明,税收是形成税法的基础,税法是形成税权的基础。市场经济形成之前,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即此时,有税收,但税收的主体并不是国家。在古代和近代的阶级社会,法律对立性十分明显,因此税法仅规定纳税人义务是税法的重心。
“税法谦抑性”的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统治意识。从真正意义上而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形成和发展,国家和君主相互分离,税收作为一种较为重要的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保障。如果不能够依赖税收,那么政府也就不存在核心机构。此时国家职能无法履行,也无法支持国家的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的逐渐变小时,各个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对一些利益做出了妥协和让步,反应在了整个税法。比如有些条款具有比较强的阶级性,随着这种变化,体现了越来越多的民主和公正。虽然此种目的是为了考虑统治阶级的最终目的。
按照该观点,笔者认为,刑法谦抑性既然能够作为刑法价值理念中的重要一种,那么“谦抑性”也应当作为重要的价值理念,贯穿于整个税法中。需要指出的是税法的谦抑性是起源于税法天然具备的特性,是一种制度性产物,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特定的制度环境里,不管是经济环境,还是政治环境或者文化传统环境,对于“税法谦抑性”理念和制度形成的过程中,其影响力十分小。
从经济层面而言,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内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作为利益分配的重要手段,即在利益配置的前提性,税法谦抑性的使用才具有比较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政治层面上来说,民主、和财政立宪等已经逐渐成为政治制度的基本前提,此时“税法谦抑性”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和实现基础。但是从文化传统方面而言,税收道德文化、民主文化以及文化的完整,才能够使得税法谦抑性体现得更加明显。
三、税法物质制约性决定税法谦抑性
(一)税法谦抑性遏制税收国家超越职能征税
税法谦抑性可以对税收国家超越职能的征税冲动予以遏制。国家通过对征税权的克制,能够有效展现仁爱、宽宏的一面。而这些均是人们所推崇的价值。如果国家能够将该价值面在税收层面予以体现,那么将会更好造福公共利益,同时国家对于公民而言,其地位也将会得到巨大的提升,使得国家在公民的严重,更加具有归属性和神圣性。
(二)税法谦抑性遏制政府过度干预经济自治领域
税法谦抑性对政府的要求是不应当让其在经济自治领域随意进入,或者通过一些方式对商品和服务的成本予以增加,该情况将会导致整个经济活动失去活力。此时,需要政府对其税权予以收敛,对税款应当做到三点,即聚之有度、取之有道、用之有方。唯有通过该种方式,政府才能够真正为人民谋取福利,才能够得到纳税人的信任和赞扬。
税法的谦抑性,还需要征税机关对益谦亏盈的道理有所明白,对整个征税工作要做到内省谨慎、谦恭廉正,对纳税人有着一颗谦虚和蔼的心,不仅能够更好的消除纳税双方的对立和反感心理,同时还可以维护良好的税收征管秩序,使得征纳税关系越来越好。
四、税法利益性丰富税法谦抑性内涵
税法作为社会分配关系,所代表的是一种利益关系,因此税法具有利益性。该种利益性以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公共利益和纳税人的个人利益。但二者也存在相互依存的一面,具有很强的不可分割的关联性,需要一方对另一方的利益予以充分的尊重。此时不仅不会损害到对方的利益,进而将自身的利益和对方利益进行相互统一,决定了税法的谦抑性内涵。
第一,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税收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是向纳税人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进而保障全体纳税人的公共利益,唯有向征税主体向纳税主体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纳税主体才能在拥有自己财产的基础上,向征税主体纳税。
第二,征税主体的公共利益还将纳税主体的个人利益包含在内。因,征税主体的公共利益,从实质上来说,即是所有纳税人的个人利益的综合。虽然人们认为征税主体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比较,更具有优越性。在立法过程中,也对征税主体赋以权力。
第三,对双方利益予以兼顾,在利益兼顾的基础上,形成税收契约,双方均能够良好遵守。
换一种说法,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的利益是相互交织,可以说所有税法均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相互博弈的后果,但是其目的自安于保证二者的平衡。税法均衡的过程,其实是利益群体之间相互交杂的过程,谦抑性是其重要内涵。税法的谦抑性的目的在于不断遏制国家税权的扩张,通过特定的经济关系,使得国家和人民之间处于平衡。同时税法需要在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基础上,由纳税人通过对税权的设计进行控制和限制,进而不断体现出谦抑性的基本内涵,将谦抑性在制度中不断完善,达到具体化和规范化。(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叶姗.中央银行何以理应谦抑行使货币发行权――由黄乃海诉人民银行增发奥运纪念钞一案引发的思考[J]. 学术论坛. 2009(02).
[2] 韩德明.刑法谦抑性:新自由主义法学语境中的考察[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4(03).
[3] 叶必丰.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