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辽瓷鉴别略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辽瓷,顾名思义即辽代时在辽境所生产的瓷器,泛指的辽瓷,含辽三彩器为主的一部分釉陶器,故有的著作中提出辽代陶瓷器是较科学的称谓。
辽瓷以独特的魅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主要特点是:
1、民族特点强,器形中的鸡冠壶、风首瓶、长颈瓶、鸡腿瓶、穿带瓶等为辽瓷所独有,有些是结合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皮囊壶演变成鸡冠壶、穿带瓶,有些是西方金银器的仿制,如凤首瓶、把瓶、长颈瓶、折肩罐等。
2、三彩器在唐三彩的基础上又形成新的特点和品种,器颈形增多,光三彩器就有200余个品种,如三彩摩羯壶、绞、颈、鸳鸯壶等。
3、器形较大,尤其辽早期的陶瓷器,不仅制作难度大,而且给人一种大气非凡的感觉,如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酱釉提梁壶等瓷器。
4、早期的瓷器不仅有仿定瓷,还有仿越州窑的吉瓷以及酱釉瓷或兼几个窑口的特点,这与辽掠来的汉人工匠有关,这些工匠可能来自不同的窑系,他们在一起共同劳作,互相切磋技艺,所以,辽早期的瓷器十分精美,有时兼有中原几个窑系的特点。现在看到的辽瓷多出土于墓葬,少数出土于遗址或窑藏。
辽瓷仿制情况
随着私人收藏业的不断发展,辽瓷成为私人收藏的项目之一,辽瓷的价格也就由此逐年攀升。仿制辽瓷由此开始。赤峰地区仿制辽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先仿制的是在1990年由松山区上官地的板地营子徐氏三兄弟开始的,其后该村又出现曲氏三兄弟,再后来出现了赤峰南山窑、猴头沟窑以及力王公司等窑的仿制。
其实,在文物市场上,仿制者是在有意无意地和专家们较量,他们千方百计地变通着仿品,就是要躲过鉴定人员的眼睛,所以变着法地改进技术,伪装产品。
鉴定辽瓷的基本方法
鉴定辽瓷的真伪,同鉴定其他文物一样,大体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造型:无论模制还是另做,在仿制过程中,现代人总想把它做得更出奇更完美些,故有的器物加上了现代人的意识。如三彩双凤纹扁壶是按发表的照片做出来的,原壶有一种古朴的感觉,仿制品在花纹上则加上一些原来没有的东西。再如凤首瓶,已知的凤首有模压出来的、刻出来的、贴塑出来的几类,有凤嘴含珠的和不含珠的,现代人在制作凤首时,往往加上一些根本没有的东西,如冠毛向上翻卷,有的还卷成环,下眼垂增大。如果器型不对,则不必再看细部了,所谓“一眼开门”主要看造型上对不对。更有些仿制者制造出离奇古怪的东西,如在器身粘贴一些图案,提梁部分是一条龙(当然,已经出土过龙提梁的鸡冠壶,但由于两者不是一个时期的,区别很大)等等。
2、瓷胎:瓷胎是鉴定细部的第一个环节,胎不对,这件器物肯定是不对的。
辽陶瓷器中的陶胎居多,多为红或浅红色陶胎,这种陶胎摸起来有一种松软的感觉,如果一摸有很硬的感觉,那就应该持怀疑的态度。再看胎的土沁,一般辽瓷多半是半占釉,露胎的地方较多,有的从圈足底一直露到腹下部,由于胎很容易吸水,故总有水沁污染,这一现象陶、瓷均一样,有经验者往往是在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要闻一闻。仿造者往往也在胎上做文章,但他们经常是用泥浆抹一抹或浸泡,那是一种新土的感觉和味道。
有一种情况要特别警惕,那就是仿造者们所说的“一国两制”的赝品。所谓“一国两制”,即器底是真的(在窑地和遗址上随手即可拣到),或瓶口是真的(如凤首瓶中凤首是真的),而另一部是嫁接上去的新作。这套办法制作出来的器物如果只看底部或上部就很难辨别出来。
高温瓷的瓷胎比起陶胎或缸胎要难辨认一些,尤其那种“香灰胎”,但如果看得仔细,也能辨出真伪来,高温瓷的瓷胎不易吸水,同样,仿造者在做旧时也难做。
再就是仿品在处理胎泥时往往淘制或朽泥时不认真,时间也短(辽瓷的胎土要朽泥两年以上),往往会出炸胎,有的在釉下炸开,形成小凸色。有的在底足会出现炸裂,遇见这种情况的瓷器多半是仿品。还有护胎粉的辨认,也是关键的一环。真品的护胎粉既薄又实,未挂釉露粉的地方与胎体结合紧密;新品护胎粉显得发飘,有浮在上面的感觉。
釉的辨认
1、亮度:真品釉光柔和温润,再亮的瓷器也是油光淳厚的感觉;假的往往是“贼光”、发冷,给人一种新的感觉。
2、开片:辽瓷多有开片,仿造者也在瓷器快出炉时喷水使之形成开片。真品开片缝隙明显,有的沁进去的水锈,有的瓷器开片有规律地分布。如果在肩部有开片,并成排顺着一个方向转裂,如果用高倍放大镜看,真的器物开片缝隙微微向外张裂,而假的是向内凹去。
3、沁色:瓷器由于是埋藏千年于地下,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会发生化学反应,尤其是绿釉的陶器上这种反应会更大,考古报告中说的“泛银”,现在古董行话说的“水银沁”,这是仿造者迄今为止尚无办法解决的难题,他们也加上一些如银粉白粉的物质来冒充“水银沁”,但总是不像。由于埋藏地点不同,产生这种水银沁的浓厚也不一样。有的结了很厚的沁,有的则很微弱。这种水银沁,如果顶着阳光看时会有一种五颜六色的光,俗称为“蛤啦光”。
除了这种“水银沁”,还有土沁、水沁,辽白瓷没有水银沁,就要看土沁和水沁,在釉上也会有反映的。
当然,赤峰地区还有特殊的情况,即保存在科尔沁沙地的墓葬,填土便是较多纯净的沙子(古人为防盗掘,往往用细沙填圹),如果是用石头建造的墓室,沙子很容易进入墓穴。在这样干燥的环境下,加之辽墓随葬的瓷器多半是冥器,是专门为下葬用而烧造的,未经使用,故瓷器表面不见磨痕,这样的墓出土的瓷器如果猛然一看如同新的一样。如我们2004年清理的台吉营子辽墓出土的20余件瓷器就没有发现沁色,有的专家说,这也就是在墓里出土的,如果在市场上出现,十有八九会鉴定为假的。故不明了这一情况的外地专家往往把这类瓷器鉴定为赝品。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结合器形、花纹的风格等综合去分析,万不可轻易断假。
4、磨痕:观察磨痕,在鉴定中也是应时刻注意的手段之一。有些瓷器是经过使用的,如一些碗盘系高温瓷,器底有磨痕,碗内底也有磨痕,尤其是鼓起的部位,磨痕更为明显,细如牛毛,给人一种毛茸茸的感觉。仿造者也在这方面予以造假,他们所采取的办法多是用砂纸去打磨,表面看是经过使用的,给人造成真品的假象。但这种经过人工打磨的器物,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磨出的线与线之间是平行的(无论是直线或曲线)。这一点不仅是瓷器,许多金银器造假以后也同样经过打磨,如
最近笔者见到一件仿辽代金碗,内部打磨出横竖交叉的细痕。
5、补釉:还有一种与釉有关的,就是真品修补。辽釉陶由于多是冥器,在埋藏的过程中受到酸、碱的侵蚀,或护胎粉过厚便大面积脱釉,或口、嘴残断缺失、或器物残裂后修复,为了卖个好价钱就要修补。一般为局部补釉,即用化学黏合剂如过期502胶兑上和器物相同的颜色涂抹上,不仔细看就发现不了。鉴定的方法是,先用手摸一摸,有补釉的地方就会发黏、发涩,有出汗的感觉,未补过的地方则是光滑的;再就是用硬的东西如钥匙、硬币轻轻一划,补和未补的地方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未补过的声音清脆,而补过的地方则发闷。当然也可用火烧一烧就更明显,凡是补过的就会变色或熔化。我们在鉴别一件凤首瓶时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真凤首瓶腹部断裂后修复,为了掩盖修复痕便在腹部全泼上一层釉,并且是剔出的缠枝牡丹花,按着原来的花纹也摹刻过来,用硬币划声音一样,用打火机一燎,就现出原形了。
仿造者在作旧时处理仿品釉往往是用酸咬,用高锰酸钾上色,仿伪者叫做旧黏脏。这也容易露出破绽来,有时闻闻味道就不对,凡是用酸咬过的器物时间一长会泛白色物质,而且越洗越严重。
6、流釉:真品占釉时一般不流釉,而且底腹的部分愈显釉薄,仿品则有流釉形成泪滴的痕迹。
纹饰的鉴别
器物的纹饰鉴定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即使仿制者是使用模子压出来的所谓“印花”,也和原件有区别,至少是模糊不清,剔花则更容易识别。仿制者由于美术功底较差,有的是临摹着刻,刻出的花纹线条呆滞。我们如果将前面所举的真假双凤纹扁壶的凤纹相比较,就会发现,仿制的凤纹和原件凤纹差别极火。
如果是残器后补的更容易看出,补的部分有断线或少线,或线条不畅。这也是鉴别补釉或补缺的另一种方法。
当然,也有刻画花纹熟悉者,但毕竟是少数。我们到一些仿品作坊去参观,也看到有刻画十分熟练的画工,与辽瓷纹饰画样原作粗看几乎无多大差别,仿得很像。但如果细看起来,这毕竟是仿摹的,或多或少加上了现代人的意识。遇到这样的仿品,纹饰的鉴定则显次要,还是以形、胎、釉三方面为主。
如何提高鉴定水平
辽瓷的鉴定是一项综合技术,除了理论上的知识外,主要靠实践的经验。我们要借鉴中医看病时的四个字:望、闻、问、切。
望,就是看器形,看胎、釉。闻,就是闻气味,如果是收藏多年的瓷器,气味闻不到了,可在底部弄湿了一小块去闻,墓土的气味就会溢出来。问,就是询问文物持有者的一些情况,如果是仿造出的器物,持有者就有可能编故事,但也会听得出来;再就是掌握信息,如果有人事先告诉这件东西的来历或相关器物的仿制情况,那当然更易作出准确的判断,包括真品的信息,伪造的信息,都要多掌握。切,就是亲手去摸一摸,敲一敲,划一划,烧一烧,修过的残器也能从敲的声音中听出来。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敖汉旗博物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