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蒙古代钦塔拉三号辽墓出土的陶瓷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1年9月,内蒙古兴安盟文物管理站和科右中旗文物管理所在
代钦塔拉苏木(乡)抢救清理了9座被盗掘的辽代墓葬。其中三号墓的墓道上被挖了很大的盗洞,
所幸墓室没有被破坏。出土了多件精美的器物。虽然没有发现墓志铭,但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品仍可判断这是一座辽代(契丹)(916~1125年)早期墓葬。
此墓的随葬品按其材质有金、银、铁、陶、瓷、木器及丝织品,其中陶瓷器34件(套),现藏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博物馆。均为辽地窑口烧制。器型有穿带壶、耳壶、鸡冠壶、注壶、温碗、梅瓶、板沿洗、盏及盏托、罐、盘、碗等。现选择几件精品介绍如下。
褐釉划花连弧纹穿带扁壶(图1) 通高34.4厘米,宽27.2厘米,最厚处11厘米,壶口6.2×6.6厘米,壶底6.2×8.7厘米。壶腹呈扁圆状,圈足正视呈等腰梯形,两侧与壶体相接部位开两个小穿口。壶口横截面长方形,中部束腰。壶盖如硬山形屋顶,盖上划三角纹,正、侧脊对称开有3个方形穿口。壶体在扁圆的脊部有一周凹槽,6个弦纹条形系等分于壶体两侧跨越凹槽,绳体可通过穿口和系贯穿凹槽,最后于壶盖正脊处伸出或打结固定。通体施褐釉,釉面泛蛤蜊光。
两侧壶面均以弦纹分成三区,装饰连弧和光芒纹,两侧纹饰不尽相同。一侧是一周小连弧纹接弦纹,弦纹内即为纹饰的外区,系一周内连弧纹接十三出光芒纹;中区的弦纹内亦是一周小连弧纹;内区为内连弧纹接七出光芒纹。除内区外,中、外两区还划有半旋状篦纹,中区的右旋,外区的左旋,使内区的纹饰如陷玄幻的涡纹中。另一侧中区为素面,余两区为连弧纹和光芒纹,连弧纹上密布篦纹。内区八出光芒的尖部都对应着连弧纹中部,与外区的九出光芒形成交错。壶两侧纹饰虽稍有变化,但都应是对太阳的一种描绘。此壶纹饰与战国、汉代流行的连弧纹铜镜、太阳纹铜鼓相近,其器形及装饰技法是否受彼时青铜器影响,还有待研究。
褐釉盘口穿带壶(图2) 高32.7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12.6厘米。盘口,细颈,溜肩,鼓腹,中腹以下渐内收,平底。底部涩胎,胎质泛红,粗糙而坚致。4个条形系两两对称分置于上、下腹部,其内可纵向穿绳而过。壶体胫部有一圈规矩的露胎痕,显然为刻意刮削而成,形成假圈足状。其余部位满施褐釉,并用姜黄釉泼洒其上,观其技法,似应自外口沿向下浇釉水,姜黄色釉在流淌中形成不同的纹饰效果,肩部及上腹好像披了一层细密的禽羽,至中腹处则如几条垂瀑,偶有垂釉流及胫部。端庄俊秀的器形,巧功天成的纹饰,褐黄相映的釉色,顿显雍容华贵,美感十足。此壶造型颇具晚唐五代遗风。1992年在150公里外的内蒙古赤峰的耶律羽之(890~941年)墓出土了一件邢窑白釉穿带壶(图3),器形与这件褐釉壶极似,也从侧面印证了此褐釉壶所具有的辽早期特性。
绿釉耳壶(图4) 高17.5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7.3厘米。壶直口,微外撇,直颈向下渐外展,至肩腹相接处突出一周弦纹高于腹部,如金属铆合状。中腹以下渐内收,圈足微外侈。肩腹相接处有一个耳,顶如意头形,下为圆环。壶通体施绿釉,釉面“反铅”,银光闪耀。圈足外墙偶有垂釉,其余部位涩胎,施白色化妆土,薄处现红色胎,胎质不甚坚致。这种耳壶的原型当是仿自金银器。耶律羽之墓出土的孝子图鎏金银壶(图5),与之相较,器形神似,只是少了一个耳。而 2003年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一件鎏金凤纹耳银壶(图6),其形制与这件绿釉耳壶如出一辙。
绿釉温碗、注壶一套(图7) 出土时壶置于碗内。碗高10.5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0.2厘米。施绿釉,偶有泛黄处。五瓣葵口,葵口对应竖向瓜楞纹。口微侈,向下渐内收,圈足。足内无釉,可见红褐胎,施白色化妆土。注壶通高21.8厘米,口径4.3厘米,底径8.3厘米。直口,直颈,溜肩,圆腹,肩腹交接处划有两道弦纹,自此向下渐内收,圈足微外侈。壶的一侧有扁条状执柄,柄隆起高于壶口。对应的一侧有短流。配有盔形盖,上有宝珠钮。壶通体施绿釉,偶见泛黄和“反铅”,圈足内无釉。满施白色化妆土,盖内未施化妆土而尽显砖红色胎。此种温碗、注壶的器形和功用,亦是仿制金银器,在辽代的墓葬壁画和木板画中,常有此类温碗、注壶的使用场景(图8),壶在碗内,侍者多是一手托温碗、一手执壶柄的形象。
绿釉梅瓶(图9) 高34.5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10.5厘米。小唇口,细颈,溜肩,肩以下渐内收。器身满施绿釉,胎釉结合紧密。平底,涩胎,施白色化妆土。
绿釉鸡冠壶(图10) 此墓出土鸡冠壶4件,其中3件绿釉,一件黄釉,器形相类,小有差别。这件绿釉鸡冠壶高26厘米,长19.5厘米,宽17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10厘米。扁圆的壶体宛如盛满液体的皮囊,上窄而下丰。施绿釉。壶体上部一侧有一小直口,口与壶体交接处突出一周弦纹。直口后的鸡冠状提梁占据了壶体的上部,冠中部有一个小小的穿孔,尖尖的冠顶为整个鸡冠壶的最高处。壶体正视如垂胆,自上而下渐外展,至胫处最大,再内收接圈足。圈足内涩胎呈砖红色,偶见白色化妆土。装饰于壶的前后腹并相连包围下腹的皮条纹,使整个鸡冠壶更像一个肥硕的“皮囊壶”。
代钦塔拉三号辽墓出土的这批陶瓷器,从塑型工艺、装饰技法、烧制火候等方面看,均极娴熟,而胎、釉透露出辽地的粗犷之美。这也从一个角度印证了古陶瓷研究界的一个共识:辽代(契丹)窑场在其创烧和日趋成熟的过程中,被掠来的中原匠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将娴熟技法与辽地的风物结合,创烧出这一独特的“辽瓷”品种。同时,该墓葬出土的这批瓷器,经与耶律羽之墓等有明确纪年的辽代墓葬出土器物相比较,也可以作为鉴定辽代早期瓷器的标准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注:图3、5、6、8均采自《内蒙古珍宝》,孔群摄影)
责编 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