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近代释义学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近代释义学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释义学(hermeneutik),英文为hermeneutics一词,目前中文有几种译法,如“解释学”、“阐释学”、“诠释学”、“注疏学”等。释义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等问题,反映出当代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的趋势。它既是一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狭义指局部释义学、一般释义学、哲学释义学等分支、学派。”释义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就已经存在着一种对古代文献、圣经进行注解和诠释的专门学科。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18世纪启蒙运动的相继到来,以及人们对古代历史及文化遗产的重新认识和发现,这门古老的学问也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到了19世纪,释义学才真正演变为一种哲学方法论,并且将其研究的对象从历史和哲学拓展到了艺术领域。释义学又分为近代义学和现代释义学。德国哲学家、史学家施莱尔马赫(F.D.E.Schleiermacher,1768~1834)和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被认为是这种近代释义学理论的奠基人。

施莱尔马赫的释义学的核心内容是:欣赏者在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必须依靠其历史知识在自己的意识中重建产生该作品的世界,使其精神世界与产生作品的那个历史背景及各种社会文化环境相沟通,回到当初创作这部作品时的精神世界去。这也就是他所说的“从其(艺术作品)原来的规定出发”去理解作品本身,这样才能弥补作品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丧失了的东西,避免误解、歪曲作品的本来意义,防止将过去的作品错误地加以现代化,真正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意义。

首先使用“音乐释义学”这一概念的是德国音乐学家克莱奇玛尔(H.Kretzschmar,1848~1924)。在1902年发表的《关于促进音乐释义学的建议》这篇著作中,他将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的释义学观念引用到音乐史学、美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来。克莱奇玛尔的音乐释义学对音乐欣赏、表演等实践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一种治学方法,他的音乐释义学观念在20世纪的音乐研究领域广泛受到支持。克莱奇玛尔支持传统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受到近代释义学的影响,他非常重视有关解释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如艺术家的日记、信件、言论、自述以及种种能反映其世界观的有关材料的研究。他主张对音乐作品的解释首先要以对音乐内部的各种基本要素的研究分析为基础,同时结合产生该作品时的历史环境,从社会的、文化的、心理学的深度来挖掘音乐作品的情感意义。他反对那种将艺术作品一味地加以文学化的描述的做法,不同意将音乐解释者的主观想象和情感体验强加于音乐作品。尽管克莱奇玛尔对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释义学观念的理解不一定全面,但是我们从他身上确实看到了释义学对音乐学的影响。

近代释义学的观念对音乐学的影响是直接而重大的。于润洋先生在《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对狄尔泰的释义学思想在音乐学上所表现出的局限性作了如下的剖析:“固然,对一个音乐欣赏者来说,特别是对于音乐史学家、评论家来说,了解作为理解对象的音乐作品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状况、作曲家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情感倾向和状态等都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深入理解一部音乐作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掌握作曲家的书信、日记、札记、自述、回忆录之类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深层次地理解音乐作品意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音乐毕竟是一种非概念性的、非视觉性的艺术,它既不能直接展现具体景物,更不能直接表达某种概念和复杂的思想观念。听者在把握音乐作品的意义时,就不能不带有很大的主观、想象的因素: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就不能不由于欣赏者本人的诸种不同条件而具有相当强烈的主观色彩,而且欣赏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总是同音乐作品融为一体,而作品的意义往往正产生于这种融合之中。”

于先生进一步指出:回到作品赖以产生的那个历史环境中去,这对于音乐史学家们来说是可能的。但是,二者既然不是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同一个社会,而且在社会生活条件、意识形态、思想情感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和距离的情况下,这种“重建”是否完全可靠,或者说,这个良好愿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被实现?更何况除了极少数的音乐专家外,广大的听众是很难采取这种方式的,对于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直观地感受恐怕仍是他们理解音乐的基本出发点。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近代释义学对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影响。我们认为,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深受近代释义学的影响,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都体现出近代释义学的原理。

一、近代释义学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借鉴意义

近代释义学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里折射出近代释义学的原理。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教学片段:教师让学生聆听一首无标题的交响音乐(音乐美学上叫“绝对音乐”),在聆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依据教师对音乐内容的文字性提示进行联想和想象。聆听结束,让学生用诗歌、散文或故事的形式来陈述自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客观地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学科综合,尤其是注意了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综合,拓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多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会在给学生欣赏音乐之前花大量的时间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甚至讲一些跟作品有关的故事。

从以上的教学方式中,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出近代释义学原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试图把学生重新带回音乐被创作时的背景当中,通过文字及语言的介绍,试图使学生了解作品产生时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并且了解创作者当时的心理状况。这似乎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本身。而这些,都是近代释义学观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折射。强调将自身重置于作品产生的时代,通过自身对背景资料的掌握和理解,融合自己的现实经验,将音乐作品重新解构、组合,以期达到深入了解作品的目的。

这种近代释义学原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音乐欣赏课大都沿袭着这种教学方法,即便在当前音乐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也都认同并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他们大都采用先介绍背景资料,然后用语言或文字方式解读作品,最后才进行对作品本身欣赏的教学步骤。正如前面所说,这种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是有其显而易见的优势的。近代释义学原理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接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同样可以运用这些原理来扩充知 识面,增广见闻。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背景,有助于对所学科目的深入理解,深入研究。这种运用释义学原理来学习的方法,不仅在音乐欣赏方面,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同样是有着参考和借鉴意义的。

二、近代释义学原理对音乐欣赏教学的负面影响

提到负面影响或弊端,让我们先来看看传统音乐欣赏教学法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这种教学法认定音乐是描写具体人物、景物或事件的;其次,这种教学法认定音乐所描写的内容是有标准答案且固定不变的;第三,这种教学法认定非语义性的音乐语言是完全可以用具有明确语义的日常语言来翻译和解释的;第四,由此,这种教学法认定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音乐作品是第一位的,欣赏者是第二位的,因而学生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发挥是极其有限的。

由此,受到近代释义学的影响,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有了几种不良倾向。“故事串讲式”就是其中的一种。采用该教法的教师对音乐作品的标题和作品背后的故事情有独钟。在引导学生认识一首新作品之前,他们总是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作品背后的故事。在欣赏过程中,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声响,他们还要不时向学生说明每一个音乐材料在“故事”中担任的角色和作用。在这样的欣赏课里,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人,音乐却成了“欣赏”的陪衬。学生在沦为背景的音乐声响中,通过前台教师的热情讲解,认识了某首作品的标题,知道了作品背后的故事,也习惯了为音乐作品讲故事的欣赏教学方式。但是,对音乐音响本身的感知和领悟却退到了可有可无的地位,音乐欣赏课变成了音乐故事课。

“语言替代型”,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因为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和织体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义的,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形成语言替代型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的教师具有很好的条件,如:文学底子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师在忽视了音乐的非语义性的前提下,常常会形成一种习惯,即:以语言替代音乐。

笔者认为这两种不良倾向主要是受到近代释义学美学的影响,混淆了教者的思维,不清楚音乐欣赏教学究竟应该教学生欣赏什么,抹煞了音乐教育最基本的审美特质。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必须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音乐教育的最本质特征,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方式以及审美习惯。只有明确这一目的,才能在运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教学时不离根本,使得一切方式和手段为这最终目标服务。

以上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近代释义学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影响。近代释义学使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受到它的影响,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开始逐步并越来越重视对音乐本身的背景分析,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单纯听音乐的层面上。如同我们在欣赏音乐会时所拿到的节目单,也已经不仅仅是对曲目的简单罗列,而是会加入对音乐、对作者的详细介绍,作品的创作时代、创作背景、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心理状态等等,都成为不可或缺的资料传达给我们。在教学当中,我们也开始自然地应用这种方式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方法,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进步,表明我们对所关注的音乐作品不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聆听,而更加重视对作品的全方位理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可是由此带来的弊端也不断地显现出来,我们似乎本末倒置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真正目的,只是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来讲都开始越来越重视文字的或者是语言的资料,甚至以此代替了音乐作品本身。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在未欣赏音乐之前,介绍作曲家情况都是徒劳的”。因此,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教材中的某些音乐作品(特别是时间较长的作品),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必须明确音乐是什么,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而不是越俎代庖地用语言和文字来代替最具魅力的音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