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尚圆观念在古典舞中的体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尚圆观念在古典舞中的体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宗白华先生在其著作《美学散步》中谈到有关中国美学的问题时说:“中国各门传统艺术不但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在审美观方面,往往可以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中国古典舞和中国传统美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联系较为鲜明地体现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圆满”的思想对中国古典舞蹈的影响上。

传统文化里的尚“圆”思想与华夏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密切相关,追求“圆满之美”不仅是一种潜在社会心理的反映,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心理的真实写照。这种“圆形”思维的形成不外乎三个原因:第一,远古先民的求知欲,是中华民族宇宙生命意识的体现。先民最初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天地日月的崇拜,开始了探索与研究“圆”的时代。因此,“圆”反映出中国古代人对宇宙运动的认识,即一种循环往复的环形运动。第二,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由于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调和、求圆占中。差异的、对立的方面互相弥补,在一起构成一个高度协调、平衡、统一的整体———“圆”。第三,中华民族追求“大团圆”的民族心理。尚“圆”心理是一种审美趣味,同时也是一种处理矛盾冲突的结构形式。尚“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追求,对其他的文化艺术样式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典舞蹈自然而然地也在影响之列。中国古典舞无论是在具体的动作、造型,还是在连贯的舞蹈表现上,都呈现出“回旋”的状态,即“圆”的状态。这可看见是尚“圆”的美学思想在造型和动作艺术中的体现

“行云流水、龙飞凤舞、曲折婉转、闪转腾挪”等词语常常被用来赞赏中国古典舞,这就是中国古典舞“圆、曲”之美的形象化体现。中国古典舞舞姿圆润自如、动作柔和流畅,形成“圆、曲”的形体美,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与韵味。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圆、曲、拧、倾、收、放、含,仰”。从这八个字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不同于西方芭蕾的“开、绷、直、立、弧、长”的审美趣味,而是“万变不离其圆”,是典型的“圆形艺术”,“圆”的特征贯穿了中国古典舞的所有舞姿、造型以及身韵动律。“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是对中国古典舞美学特征的高度总结。中国古典舞的“圆”的审美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圆曲之味———姿态中的“圆”

“圆”的审美特征显著地体现于古典舞的静止姿态上,包括基本手位和舞姿造型。无论是山膀按掌、顺风旗还是提襟、托盘,都要求舞者的手臂线条弧形弯曲,而且多数情况下是双臂双向弯曲,从而呈现出古典舞蹈的圆润的曲线美。不仅舞者伸出的手臂是略带弯曲,甚至于指部的各种造型,比如“兰花指”、“剑指”等等也需要呈现弯曲状。通过舞者从肩膀到指尖的道道弯曲,我们看到了一条条无限向外延长的曲线。这些曲线不仅有助于提升舞者的身体美感,也鲜明地体现古典舞圆曲流畅的特色。

汉唐舞是中国古典舞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汉唐画像石、壁画等古代造型艺术以及文献资料中存在和描述了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舞姿形象,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汉戚夫人的“翘袖折腰”、唐代乐伎的“三道弯”等等。这些优美的舞姿造型极为生动地体现了汉唐舞的曲线之美。《淮南子•修务训》中曾记载楚国“弓腰舞”:“绕身若环,曾绕摩地,扶于婀娜,动容转曲,便娟似神,身若秋药被风,发若结旌,驰骋若惊。”汉朝傅毅的《舞赋》描写汉初宫廷的舞姿“委蛇女冉女弱,云转飘忽。体如游龙,袖如素。”汉舞本自楚舞而来,从这两段引文我们可以发现:汉唐舞的重点在于腰部的律动,纤细的舞腰作为躯体的中心,灵活地曲折、转绕,最后定格为曲线的造型,体现出汉唐舞的柔美。一切的技巧动作都是在婉转曲折的身体姿态上完成的。

闻名于世的敦煌舞中 “反弹琵琶” 造型也蕴含着“圆曲”的独特韵味。“反弹琵琶”是敦煌舞中最美的舞姿,取自唐代壁画,反映了唐代乐伎歌舞技能的高超。这个历史悠久的极富美感的舞姿里面含有三个“S”形:第一个“S”是舞者自身形成的曲线。弹琵琶舞伎,发髻高耸,腰部纤细,臀部后翘,上身前倾,身体呈现出优美的“三道弯”。第二个“S”是由琵琶和舞者身体一起构成的反“S”。舞者左手置于身后,反握一把从右肩一直斜伸到脑后的琵琶,右手作反弹状,头部和琵琶一起形成造型。第三个“S”是指舞者的配饰。一条丝制柔软的帛带,从肩上绕过手臂,卷曲成优美飘逸的“S”形曲线垂落于地面。这三种不同大小的“S”形构成了我国古代最优美、最有特色的女性姿态。而“S”形本身就是一种曲线。敦煌舞蹈之所以受到广泛喜爱,与其传递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是“S”形舞姿还是长绸、帛带的灵活运用,都显现出了唐王朝的包容万象、雍容华贵的气度,让后人对盛唐充满了遐想。

二、圆游之韵———动律中的“圆”

舞蹈是一种极具美感的运动,动律所呈现出的韵味才是舞蹈真正的精华所在。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最显著的美学特征,“圆形” 动律也广泛地存在于古典舞的运动轨迹中,比如说手法、步伐以及身法身韵。古典舞一直遵循着“终点回归起点”的运动原则和“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这种动态中的“圆游之韵”“曲折之境”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贵大气,同时又不失含蓄典雅的艺术风格。

“云手”是指左右手在身前依次做上下八字盘腕的平圆运动;“大刀花” 是侧转身后做立圆运动;“风火轮”是手臂随着腰部做围绕左右横轴的八字圆运动。无论是平圆、立圆还是八字圆,其运动轨迹都呈弧线或圆线。手法的运动轨迹如此,基本步伐亦如是。“圆场步”和“摆扣步”是最典型的圆周运动,只不过加上了身体的拧或倾、含和仰、重心的留与送,而运行在弧线和圆线之中。其中,“圆场步”最为鲜明地表现“圆”的特征。舞者在走圆场时身体微向圆心内倾,行走时后脚脚掌紧紧跟随前脚脚眼,依靠圆形或八字形、S形构图线碾走。此外,“扑步” 中两腿依次下蹲传递身体重心包含着弧形运动;“三倒步”更是手脚并用以三步为单位的“S”形运动,亦属于“圆形”运动的一种;“摇步”时脚经蒯到外开,实际上是划了一个以脚后跟为圆心的四分之一小圆周。总之,无论是手法还是步伐,都是在“圆”的运动轨迹的基础上加以变化,从而形成了大大小小各具姿态的“圆”或“弧”。这些“圆”、“弧”使得古典舞的动态更加圆润柔和、灵活自如,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委婉含蓄之美。

身韵是古典舞训练的重要部分,是手法、步伐以及身法的综合,“提、沉、含、腆、冲、靠”是身韵的六大元素,均是通过腰部的运动来完成。由此可见,腰的运动为中国古典舞的各种姿态、韵律得以完成的基础。“云肩转腰”是在这六大基本元素基础上形成的身韵组合,是中国古典舞中代表性综合训练动作,也是古典舞身韵训练的基础。光从“云”“转”这两个字,我们也能推测其动律必然是和“圆”有关。“云肩转腰”以“三圆”路线为运动轨迹,要求舞者严格地围绕着“点上划圆”的动律进行展开,主要是上身的运动:在盘腿原地坐固定的基础上,上肢以腰为轴进行前、后、左、右的平圆动律,配之以出肩、冲肩、移肩、靠肩、裹肩的环动,形成一个以腰、胸、肩为整体的平圆运动。其圆润而优美的路线,形成了古典舞中具有典型性的磨式平圆,它的产生既是动作韵律的出发点,也是上肢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以此为基础,在各式各样的手、眼、身、法、步里都采取曲线弧线,讲究流动自如、如云如水;重视收敛含蓄、富有弹性,因而动静都有韵味,呈现出圆熟状态。如此看来,“云肩转腰”极为精准地诠释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圆”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的旋转和翻身技巧,也是“圆”之特征的完美诠释。翻身主要是以腰为轴,身体在倾斜的状态下进行翻转,极好地体现了“立圆”的美感特征。古典舞中旋转种类繁多,与芭蕾舞的旋转相比,最大特色是身体形态在拧倾的舞姿造型上的转。“拧、倾”造型本身就是体现了曲线美,再加上“平圆”或“立圆”的旋转变化,大圆套小圆,环环相扣,变化无穷,让人欣赏到“回旋”之美。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蹈是“划圆的艺术”,“圆”的审美特征一直贯穿其中。这种圆曲之味、圆游之韵,最终体现出一种“圆满”之美。“圆满”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在古典舞蹈的发展历程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当代 “全球化” 语境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的尚“圆”思想实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立场”与“姿态”的象征。而古典舞蹈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舞蹈艺术,足以担起宣扬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