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对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对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以德治国”的思想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坚持以德治校,以德示教,以德育人。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project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with law and moral. It must

permeate “governing the country with law and moral” into all the school work. Stick on running school, education, teaching with moral.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人格教育

Key words: teenager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Character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129-01

1当代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现在多数高校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身心规律,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这种学校德育的功利化直接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使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对道德问题麻木不仁,从而阻碍了思想道德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教育方法采用参与和引导选择的双重性。事实表明,只有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因此,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从这一理论观点衍射,科学的德育方法,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只有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从他们身上突破,充分了解学生的渴求,才能真正地发挥德育的思想引导作用。因此,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就是好的教育方法。德育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德育规律,加强德育的目标化、系列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研究。

1.3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性。现在多数高校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身心规律,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这种学校德育的功利化直接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使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对道德问题麻木不仁,从而阻碍了思想道德工作的顺利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社会的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价值观念也随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冲突,以及它们对大学生影响的客观存在性,如果让学生仍处在“我说你听”单纯说教的被动地位,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很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提高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性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

2坚持以德育人,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2.1 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重点,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贴近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2.2 重视中西方文化比较并权衡取舍。西方精神具有个体性、激进性和科学民主传统。人们标新立异,感情奔放,不拘一格,不怕片面、幼稚、极端,只怕无主见、无性格、僵化和呆板。借鉴西方的人格哲学,人格心理学。则是对我们在儒家传统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格理论的有益补充。但是,在选择时,除了要强调跨文化的一致性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

2.3 无论是理论或实践,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我们把‘传统道德教育’理解为教育发展史上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批判的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价值从而达到束缚学生道德思想之目的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这种模式把学校德育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为社会所认可即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的道德教育过程也就是科尔伯格等人所批判过的: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制儿童去服从各种既定规范的“美育袋”式的“传统道德教育”。概括起来,这种德育模式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接受即定规范,养成与之相符的行为习惯,方法是灌输、管理、训练。迄今为止,这种德育模式尚是我国学校德育中的主流。在这种德育模式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对学生所施加的各种外部影响,亦即各种既定的道德规范。受教育者只能处于接受者和被塑造者的客体地位,他们只能是一根根被灌满了道德规范、概念的“香肠”。正因如此,本来充满了人性魅力的德育,变成毫无主体能动、没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道德教育必须从这种传统模式中走出来。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try”。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的过程中。通过教育,使学生敢想、善思、有识,敢于“标新立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注重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呼唤有个性的教师。教师的个性会强有力地影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讨教材过程中,涌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自然、朴实、纯真、向上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这些美德通过教师的言行,表现在学生们面前,教师的人格就具有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与其自身的事业和生命相伴而行的。在学生面前,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沿着自己选择的目标前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天赋,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义务,懂得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的差异,懂得自我评价与别人对自己评价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影响和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修正和追求自己的理想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因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事业是他们的终身选择。“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家庭、学校和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帮助青少年构建道德人格,使其拥有社会责任感,无忧无惧、不卑不亢、自强不息的个人修养和仁爱之心。同时青少年自身也要与时俱进,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明确学无止境,终身修养的认识。循序渐进,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与未来。我坚信美好的未来一定属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强盛的明天一定会属于华夏儿女。不要怀疑,让我们携起手来,一同创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周险峰,等.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1).

[2]黄明东.中国教育报,2006-12-01.

[3]杨德广.云南教育研究,2004,(4).

[4]曹大文.教育教学.1999,5.

[5]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资料汇编[Z].

[7]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