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黎族传统教育对当代家庭教育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黎族传统教育对当代家庭教育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黎族是居住在海南岛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由于受到地理因素制约,海岛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因而受内陆影响较小,岛内土著民族的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黎族人民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保留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家庭传统,至今仍值得借鉴。

一、海南黎族传统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夫妻关系友好和睦,家庭氛围融洽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夫妻之间有事都互相体谅,关系很和睦。在黎族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通过协商共同处理家庭事务。黎族经历过漫长的母系氏族时期,因此遗留下来的一些尊重女性的传统使得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较高。女性的地位没有因为性别而受到影响,反而把女性作为家庭的财富,不论夫家还是娘家都保留对女子的地位。女子出嫁之后,更加得到夫家的尊重和认同。夫妻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关系是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基础,孩子成长在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其身心会健康发展。夫妻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实在的教育因素。丈夫爱护妻子,妻子体贴丈夫,会给家庭尤其是孩子带来良好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充满人情味,使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懂得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家庭气氛和谐愉快,这是孩子各种能力得以充分发展的最佳环境;夫妻之间相互爱护、相互帮助,感情融洽,就能够在多方面进行交流,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容易充分协商,建议要求,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措施。

(二)尊重子女,重男轻女的观念不突出

因海南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早年岛内黎族受汉族传统文化影响较少,重男轻女的观念并不突出。黎族人对生儿育女非常重视,把它看成是家、寨、族里的一件喜事,不管生男生女,都认为对家庭有利[3]。女儿一样有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即使已出嫁,但只要时间允许,都会回娘家看望父母。黎族家庭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养育,将子女视为家庭的财富。父母爱护子女并不娇惯孩子,他们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就对其进行某些观念的灌输和影响,教育他们要勤劳诚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和礼貌待客。黎族家庭的父母尊重孩子,总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允许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尊重孩子的隐私。黎族的“隆闺”正是父母为子女自由恋爱所建造的场所。

(三)敬老爱幼、与人为善,为子女树立学习榜样

黎族民风淳朴、恪守信誉、团结互助,只要寨中或族里有人遭受灾难,全族都给予赈济;一家的丧葬嫁娶,全族人都会赶来帮忙。他们利己观念淡薄,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邻里乡亲总会互帮互助。父母这种朴实善良的传统美德,对子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子女学习的直接榜样。黎族的“和亩制”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则,但对非主要劳动力的老人和小孩却“区别对待”,会分给相当于一个成人劳动力一半的食物。黎族家庭认为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的责任,如果子女不孝敬赡养老人,则会受到族人的指责。黎族父母也将养育子女当做自己应尽的职责,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而辛勤劳动。

二、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父母工作节奏较快,家庭意识淡薄

现今社会竞争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年轻父母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多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幼儿。他们或是将幼儿托付给家中祖辈或亲戚,或是送到寄宿制学校,让长辈或学校承担照顾幼儿和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却忽略了照顾和教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年轻父母花在家中的时间和精力极少,对家庭不够重视,家庭意识淡薄。在教育子女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共同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上,仍有约10%的家长强调个人繁忙,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幼儿与父母聚少离多,难以从父母那体会到关爱和保护,心理归属和依恋感难以建立,长此以往,会引发人格缺陷和多种心理问题。孩子在认识和价值观形成阶段较少得到父母的帮助和影响,使得孩子在成长的路程上出现了偏差,其家庭意识和责任感日渐淡薄。

(二)现代父母与子女沟通较少,相互理解不够

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少,具体表现在交谈时间和谈话内容方式两方面。据有关人士调查研究,家长在晚上8点以后才回家的占到1/3,父母回到家以后,有一半的家长和孩子交谈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交谈方式多是父母问孩子答,以封闭式的“好不好”之类的问题为主,孩子很少主动与父母谈心,而交谈的内容也以学业问题为主,情感交流偏少。两代交流与沟通减少,使得互相理解不够。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够关心,不理解自己,从父母那得到的情感温暖不足,感觉不到家庭的温馨;父母则会觉得孩子不体谅自己,没有学会感恩。父母缺乏对孩子身心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难以对孩子进行全面科学的家庭教育;子女不主动配合父母,也会使得家庭教育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缺乏沟通和互相不理解会导致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和对抗的情绪,不利于子女情感、情绪和社会化的发展。

(三)空巢老人趋为主流,传统美德淡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观念也随之变化,因此不少年轻父母摒弃“父母在,不远游”的旧观念,离开故土去别的城市谋生,家庭结构也随之变成了空巢家庭,空巢老人趋为主流。年轻父母远在他乡工作,无法承担孝敬家中老人的责任,也就没能为幼儿建立一个直观的学习榜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父母给幼儿呈现一个好的榜样,幼儿经历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之后会在相似的情景下做出相应的好的行为。而在空巢家庭中,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不能成为良好的“教材”影响幼儿。

(四)重知识技能教育而轻视德育教育

有的家长在认识或实践上存在偏差,往往将较为容易被评价的学业成绩和艺术技能等级视为家庭教育的重点,而忽视了家庭德育。学业成绩固然可以反映出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对儿童的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知识、技能的教育,还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的父母意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却很少能真正落实。中国集团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宝祥曾做过一个全国性的调查,结果表明,有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最重要,但在一系列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这一结果表明,家长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与行为脱节。

三、黎族传统家庭教育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从以上黎族家庭教育的特点,联系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借鉴黎族家庭教育中的有益因素,对匡正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无裨益。

(一)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基础

父母应该处理好各种家庭关系,做到像黎族夫妻关系那样和睦相处。健康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沃土。如果家长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并想尽可能地教育他们,他们就应该尽量不使彼此之间的不和睦发展到分裂,从而不把孩子置于最困难的困境。父母应该认真履行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不应将之推给另一方或长辈或学校。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起着无人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需要发挥它特有的作用,即父母要严于律己、自我规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为他们创造的家是最舒适、最温暖、最安全的地方,让孩子对家有依恋感、归属感。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二)加强理解与沟通,为孩子提供独立的生活空间

哈特的研究表明,在孩子大约2岁左右时,其自主意识就开始萌发。孩子开始区别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当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时,孩子更加渴求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6]。父母和子女两代人成长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在思想和观念上必定会存在一定的分歧甚至冲突。父母应当充分关爱和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加强亲子沟通,给予孩子充分发挥自我的独立空间和机会,不要过多地束缚孩子。要充分地相信孩子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情况下给予相应的支持。

(三)重视德育教育,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期。真正落实道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这种影响是持久的、全面的、渗透性的。父母应重视对幼儿的道德教育,促进孩子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如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即使年轻父母因为工作等各种客观原因而无法在身边照顾老人,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年轻父母关爱老人,不仅仅是对养育之恩的回报,同时也是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品德榜样。班杜拉认为,观察到的他人的行为结果能够以与直接经验的结果同样的方式调节人们的行为。可见,父母的榜样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四)提倡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养

“活到老,学到老”所言,家长应多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父母应树立科学的育儿态度,多关心和爱护幼儿,并形成相应的教育行为和教养方式,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用鼓励和赞美来评价幼儿的进步,协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和良好的个性。父母可以加强和学校的联系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积极参与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了解幼儿在学校的情况,全方位地把握幼儿的特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施予科学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