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实践有三种类型: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带有自然学习性质;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潜藏着特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作为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更应该强调后面两类“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实践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大量的实践证明,语文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离开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就无所谓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了。因而,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活动。

1 增加实践的量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吕叔湘先生也说过:“凡是习惯都是要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所以,只有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才能逐渐达到熟练程度。而当这种熟练在实践中慢慢巩固下来之后,才是养成了习惯。习惯养成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大量的语文实践。因此,必须增加语文实践的量,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亲自实践,以保证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扩展语文实践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立足课内,面向课外;立足课堂,面向生活;立足本学科,面向多学科,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扩展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如我们围绕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了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前针对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组织学生或亲身实践或收集资料或是自读感悟;课后则又可以引导学生或进行扩展性阅读,或进行随文练笔,或是发展学生的特长。笔者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课前就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发芽、长叶、长出“脚”向上爬的生长过程。定期写观察日记,记叙自己在观察过程中新的发现和感受。在学了《晏子使楚》一文之后,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晏子、楚王、春秋战国等资料。这些活动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同时,我们还要重视日常生活这一大课堂,学生每天都会收看电视、阅读报刊、与人交谈等,其实这都是学生学习并运用语文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并适当的加以指导,这样又会为学生扩展出新的学习实践的空间。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无论是哪一科的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自然也就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因而我们也同样不能忽视这一领域,只要指导到位,同样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空间的扩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语文实践的领域,为习惯的养成创造了条件。其次,还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每一堂课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舍弃那些无重点的、无层次的、无深度的串讲串问。老师指导讲解的时间,最多只占上课时间的三分之一。课外,科学地设计作业及实践活动。摒弃传统的作业模式,设计实践性强的作业。但还要本着因人而异的原则,使学优生有发展,让学困生有信心。笔者在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时,就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好学生不但要求他们查找资料,还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整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而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是查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2 定好实践的标

如果说增加实践的量,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量的保障,那么定好实践的标则是对实践提出了质的要求。首先,实践的方法要科学、正确。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因为很多学习方法经过规程化以后,本身就成了一种习惯,像“读书贵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等等。如果方法不够科学、正确,不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会出现负效应,形成坏的习惯。因此,学生在实践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实践的方法、目标、要求,使学生心中有方法,行为有准绳。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践结束后,教师还要做好总结工作,好的要继续发扬,坏的要及时改正。其次,实践的着眼点要从细节入手。良好习惯的培养,贵在根据需要,结合可能,有的放矢,具体明确,从一点一滴抓起,从细节抓起。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着眼于细节,以达到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细节到整体地全方位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的。

3 鼓起实践的情

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实践动力,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第一,科学地设计实践内容,激发学生实践的意愿。只有当学生有实践的意愿时,他的实践才会是自主的行为活动,也才最具有生命力。如在设计课前的实践活动时,笔者强调了一个“趣”字,趣味实践,轻松自然;在课堂内的实践活动中,强调了一个“引”字,引发意愿,自主实践;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强调了一个“扩”字,扩展实践,乐趣无穷。第二,用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实践。几乎可以肯定,多数学生会由于好的行为习惯而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要特别留心去发现这种情况,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加以鼓励,这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每一次“成功”都会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第三,树立榜样,引发实践。青少年喜欢模仿,而且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这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树立榜样,让学生时时向榜样学习,从榜样身上吸取力量,自我激励,使这产生强烈的自我教育的要求,在自我教育中引发实践。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

[2]教育学与心理学[Z].

[3]语文课程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