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如何让科学品质深入人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目前电视科普的基本状况和提出了电视科普的宗旨―为人民服务,特别是通过作者制作的科普节目《妙手仁心―吴孟超》,解答了如何突出科普节目的科学品质这一课题。
关键词 电视科普;科学品质;细节;史料
中图分类号 G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3-0137-02
一我国电视科普的现状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正式播出,成为我国现有电视科教频道的领头羊。近年来随着电视频道专业化的推行,全国有近20个省、市、区建有科教频道,不少电视台办有科普节目,为科普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不仅如此,一批频道以及节目形成了特色。
竞争力
总体上看,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的一些科普电视专题节目稳定发展,在栏目、节目阵地稳定的前提下求创新求发展,如中央电视台的专题栏目《科技博览》、《走近科学》,《科学世界》《我爱发明》《状元360》以及科学纪录片《科技人生》等,还有地方武汉电视台的《科技之光》,北京电视台的《魅力科学》等一批优秀的电视科普栏目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同。
中国目前电视科普节目的收视情况不容乐观
我国科普节目占电视播出量的比例还不到6%。这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日本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电视中科教片不应少于15%。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中,科技类节目时间已达到20%。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都是专业化的科普频道,而且各有特色。他们的成功经验已经引起世界的重视和称道。
CCTV网站公布的“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科普类和科教类节目不在前十名之列。再从上海的《广播电视研究》2004年第三期发表的“中国主要电视台节目供需调查报告(2004年)”反映的情况看,节目需求大的节目类型是电视剧、动画片、少儿节目和娱乐类节目。对新闻类和法制类节目也有一定的需求,而科普类节目一再地失宠。
我国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较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科普收视市场较低。有关统计数据反映出中、外公众科技素养的总体差距。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李希光教授介绍,英国《自然》杂志的一个编辑曾经在第三世界国家作过一个调查,发现印度、巴西等国家对科学事件的评价很高,唯有中国人对科学事件的评价在各国中最低。
中国电视科普的发展机遇和前景看好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正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 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有高达93.1%的公众是通过电视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此外,报纸也是我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达69.5%。公众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是致富、健康、卫生保健和教育,比例分别为83.1%、75.1%和69.15%。科学新发现、新技术应用、医学新进展,也是公众感兴趣的科技信息,对这三项感兴趣的公众比例分别为56.8%、55.6%和48.6%。
十几年前,中国最早的电视科普节目,影响力最大收效最好的应该是一档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许多家长在晚饭前给孩子的一道固定加餐。它也成就了许多中国孩子的英语梦。
30年前,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科教电影,被强制安排在电影院的故事片开演之前放映。现在,那个曾经拍摄了中国科教片数量最多的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科教节目制作部门。参与制作了《大家》《百科探秘》《走进科学》等一批优秀的电视科普节目。可见,科普深入人心的方式离不开电视的传播。
曾经几十年的时间里,电视科普节目似乎就是简单地传播科学知识、信息,这实际上将科普的作用和功能自我封闭了。而此时的国际电视领域,深刻体会到科学的意义和魅力,开始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科普题材。有一部日本放送协会制作的关于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白川英树的专题片中,不仅生动地说明了他的科学发现的原理及意义,而且体现了这位老人的轻松充实的生活和诙谐散漫的个性。该节目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动画、漫画手段。此类科普节目将科普性与人文性结合得好,也就不难理解它受欢迎的缘故了。
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本土化趋势的深入,科普节目也越来越体现中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特点。
十年,CCTV-10从点滴几个科普节目,发展成一个收视率稳定上升,品牌推陈出新的有影响力科教频道。
在大众传媒中,科技内容的“开放”应该最易行和最“安全”,争议也是最小的。科教频道,每天有丰富的科技新闻,国内外精彩的科技大片,科技竞赛,发明,科幻电影电视,调动各个地方科技协会的力量,及时网罗最新鲜的科技时讯,收视率也决不会比其他频道差。除了收视率,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更要追求影响力和公信力,力求把科教频道办成一个求真求实,有深度有特色的频道,让科学的品质深入人心。
二 科普节目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明确了这个宗旨,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的受众是大众,而非学生,我们的传播方式是服务型而非说教型。国内科普界不断有人提及一件事,曾经,有一位美国Discovery频道工作人员访问中国时,国内记者问他们做科普节目的经验,而他们回答说,他们不是在做科普,而是在做娱乐节目。于是,一些人就开始由此感慨我们的电视科普节目娱乐性不够。
在电视传播中,速度和效率是第一位的,所以,资讯要快要新鲜,表达方式要通俗易懂,视听感觉应该是愉悦的,这一点突破了传统的科教说教,要求寓教于乐。即使是讲座式的《百家讲坛》,也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讲故事,解读故事背后的“道理”,深入浅出,喜闻乐见。
近期,湖南卫视新版栏目《百科全说》,主创人员把它定位是“生活智慧脱口秀”,栏目形式是演播室的访谈和互动,它的话题以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为主,既有娱乐色彩,又有科普的实质性内容,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值得借鉴。节目收视处于同时段的卫视节目前五位,多期节目拔得收视头筹。分析它的收视看点,就是解释了很多生活常识中的“误区”,让观众有新鲜的顿悟感。其实,它的选题有很多也是“老生常谈”,但如何从老话题中挖出新意,是我们都要面临的问题,不能炒冷饭,更不能哗众取宠,本着科学为大众服务的原则,求真求新,“破解误区”,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因为很多误区已经被我们当作常理了,节目主创多方求证,通过数据和验证,通过专家的解读,让事实说话,这也是科普节目的一个独特表达。
三 科普节目如何突出科学的品质
首先,科普节目是有用的
科学的魅力在于它的实用性,那么,电视科普作品就应该立足生活,为人民服务。这一点,《科技博览》《走近科学》就是从百姓的疑问开始,科学地解答生活中的诸多难题疑惑。
回顾参加2003年第五届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奖评选的上海电视节目共6件,取自多个频道及节目。其中,反映“自制玻璃粘纸”和“橘子皮去异味”的节目来自生活时尚频道;“怎样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防治美洲斑潜蝇”来自纪实频道;“转基因―魔鬼还是天使”来自财经频道;而“纳米技术和21世纪产业革命”和“数字地球”则来自新闻娱乐频道。这些节目内容均未出自姓“科”的专门节目,而是渗透于生活、纪实、经济等专门节目。这体现出反映出科学的魅力,也说明科普题材是许多电视制作者乐于为之的。再如,在大量的新闻节目里,作为科技新闻的背景挖掘不可缺少。特别在报道我国“神舟”成功发射,奥运高科技的重大事件以及“非典”“甲流”“地震”等重大突发的社会事件时,及时、通俗的知识背景介绍不仅深受受众的注目,而且可帮助观众深入了解新闻事件本身,凸显了科普节目的科学品质。科普节目,在重大新闻事件的背景解读中,彰显了公信力和影响力。
其次,科普节目应该是好看的
电视科普要发展,要赢得本土受众的注意力,除了核心内容外,需要秉持一种异质化的创新思维,对节目形态进行探索、创新。除了娱乐化元素,科普节目深入人心,尤其要把握科学的本质和内涵,求真求实,要用细节和故事打动观众,引人入胜。因此,故事形态的叙述尤其适合科普节目的电视表达,既有深入浅出的特点,又有影像纪录的优势。《走近科学》在十年时间,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普及科学常识,弘扬科学精神,已经成为电视科普表达的一面旗帜。
国内不少电视节科普目的节目形态“不拘一格”,重视多种体裁、手段的运用。如题材上有纪录片、专题片、谈话类节目、直播节目、竞赛、辩论会、情景剧、论坛、讲座等;手段方面,有纪实、再现、参与、体验、直播、表演、演示、模拟、追踪、调查、幻想、动画、字幕等。
上述所有的制作手段都是为了充分考虑受众的各方面需求,尽可能顾及受众的审美习惯和接受心理。随着观众对科学世界的需求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电视科普新的节目形态将会不断涌现。仅以电视直播这一形态而言,好的科学题材如科学考察活动,未解之谜科学调查,以及考古现场解密,这类难得的题材加上适时采用的电视直播,就可以使电视资源价值倍增,也是现今科普节目一个重大亮点。
下面,就我制作的一期获奖节目进行详细分析。
这是2007年5月,《科技人生》栏目开播的一个节目《妙手仁心----吴孟超院士》,该节目曾获得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相比以往的纪录片,该节目善于在“人”深度挖掘,有以下几个创新点:
1 尊重事实:
人物纪录片的重要元素是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格魅力。《妙手仁心――吴孟超》的主人公是一位医学家,85岁高龄,救治过近两万名患者,主人公本身不喜欢宣传自己,为人低调。为了掌握真实的故事线索,作者找到了几个典型病例――有最棘手的病例,最年长的病例,最年幼的病例。通过这些病人的痊愈,将吴孟超院士的精湛医术介绍给观众,有说服力,同时还将吴孟超院士在肝胆外科方面的创新成果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观众,发挥了良好的科普作用。
2 挖掘情感:
人物纪录片中的人物,要给观众留下感人和励志的效果,所以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描述吴孟超院士对患者的仁爱之心,节目抓取了吴老为一位花季女孩做手术的故事,通过紧张危险的救治过程,把一位老人对年轻生命的爱护与责任刻画得十分感人,当痊愈后的女孩为学生们讲解“生命感恩”的单词时,观众无不为之动情,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3 现场同期:
吴老查房训斥学生不带听诊器以及手术过程,都是现场全景纪录,声音虽然有些嘈杂,画面虽然有些抖动,但内容完全是来自于主人公一线的真实现场,所以独具感染力。
4 情境采访:
在采访主线以及副线人物时,尽可能追问到当时的情境,“您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真实想法”这样的问题,会激发人物最真实的想法,回答不空洞,不说教。
5 放大细节:
吴老亲吻病人的额头,吴老是一位身高只有 1米62 小个子老人,站在手术台前,经常踮起后脚跟,一站就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手术后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出来,在食堂吃着简单的一碗稀饭,这些细节对塑造一位大科学家的形象很有意义。
6 善用史料:
30年前,吴老曾作过一例高难度的手术,国际影响很大,为了寻访那位当事人,作者赶赴安徽,找到还健在的那位患者,请他回忆,这段30年前的资料不仅仅是几张照片,而是寻访到了30年前的患者。这个点在节目中虽说只是1分钟的故事,但作者费尽周折,结果是使得故事更加饱满,生动。旧为新用,是人物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手段。
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相信科普节目的表达是越来越多元化的,在强调发展科普传播的多种节目形态时,不必担心科普与娱乐与故事的结合会降低科普的水准。恰恰相反,几类元素的有机融合,可以使科普的传播更为生动有效。当然根据不同收视对象和传播指向,科普的娱乐化故事化,各自比重会有所不同,会有“度”的不同。之所以要强调科普与娱乐与故事的结合,因为电视的休闲娱乐特质是非常明显的,它的这一功能符合最广泛大众的文化习惯和收视心理。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普路在何方(新世纪周刊)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08-09-24 23:52.
[2]《电视科普节目娱乐化探析》.
[3]《电视科普节目调查》.
[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