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音乐对人的启示和用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音乐对人的启示和用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也离不开音乐,不仅是因为音乐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陶冶我们的性情,而且它还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同时,音乐还可以“超越现实”使我们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音乐给了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音乐对于人们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音乐陶冶;性情审美能力;超越现实;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音乐的世界,音乐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无论是在热闹的商场里、闲暇的娱乐厅、假日的旅途上,可以说世界不能没有音乐,人们离不开音乐。

一、身心健康和陶冶性情的作用

首先,音乐对促进大脑健康发展、成长和保护大脑健康,以及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弹钢琴的时候,两眼要视谱,十指要有不同的动作,两耳要校正音准、节奏,还要进行速度的力度的处理,并分析乐曲所表达的感情等等,在瞬间取得动作的协调与统一。运用这种音乐训练来开发智力的作用,早已被社会所公认。

音乐艺术对于聆听者的心里健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一方面,音乐能培养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因为音乐艺术无论是演唱、演奏和欣赏,它都要求人们精神专注,而且要引起记忆、想象及思维等一系列心里反应;另一方面,音乐培养人的情感体验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和情感传达能力。“音乐可以称做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所理解”。

音乐本身具有使人快乐的属性,音乐可以给人们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通过松弛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神的素养和活力。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从事音乐审美活动可以转换一下兴奋中心,从而使身心得到舒畅。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二、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

音乐艺术用音箱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激动、共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谨慎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音乐家李斯特说:“音乐史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入心脾的最纯的感情与火焰,他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淌着的血液,”这种流通的血液,如果拿美来侵心灵,那么心灵就会因而美化,否则心灵就会变得丑陋。好的音乐,可以触发人们内心积极性情感(如喜爱、快乐、兴趣等),使消极性情感(如悲痛、厌恶、愤怒等)得以宣泄,在优美的音乐中,动听的旋律、精神协调,心境良好。当你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仿佛自己的胸怀也容得下整个世界。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通过感知音箱,体验情感,培养人具有”音乐的耳朵“可以从中得到审美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通过聆听音乐,使人们的”音乐之耳“能对大千世界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和鉴赏力,在对音乐的不断感知和理解中,人们可以感受大自然中森林“交响曲”,感受暴风雨的惊心动魄的力度和音色,更可以享受浩瀚音乐作品海洋中的“玉液琼浆”,从而取得对音乐艺术的体验,使自己在音乐的世界中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所以说,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三、“超越现实”,的作用

音乐艺术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反应,也是人类理想的体现。因此,音乐不仅有反映现实的功能,而且具有“超越现实”的特征。

人们通过音乐艺术可以认识现实,音乐家在作品中将现实加以选择,以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加工,通过象征、模拟、暗示、抽象、概括等方法间接显示显示,听众通过聆听,认识音乐表现的某种情绪和情感,在通过联想及想象,理解音乐所反映的现实。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现实的反映,它还会给人们以追求和想往,而这种追求和想往也正是所谓的“超越精神”,它不但能使我们在困难时想到胜利,在失败时想到成功,而且会唤起愿望,使我们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从上述三方面来看,音乐对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音乐艺术的魅力,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这种教育与影响,不是生硬的灌输,也不是强迫他们接受,而是采取艺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的,是长期熏染及潜移默化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们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中,音乐史启迪人类智慧,完善人类道德的最佳教科书;而在医生眼里,音乐史保健和治疗的有益帮手,对人的健康、情绪与心理都有明显的作用,这些足以说明了音乐的无限魅力和广泛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好多知名人士的事业和生活都离不开音乐,投身音乐并从中受益终生。正如本世纪最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如果没有早年接收到音乐教育,无论哪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这是成功者的共同心声。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张子菁,译.西苑出版社,2003.

[2]舒易红.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及启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2).

[3]范牡丹.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女子教育观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