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大学生敬畏教育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大学生敬畏教育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敬畏是一种态度,人类对万事万物有敬畏的态度,才会有所尊敬和崇拜。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敬畏心理,形成对法律法规、学业、师长、社会生活和自我的敬畏心理。对大学生敬畏心理的教育,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敬畏教育;大学生;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24-03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慎,谨慎,不懈怠”,还形容“战战兢兢”之态。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一、大学生敬畏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对万事万物有敬畏的态度,才会有所尊敬和崇拜。敬畏是人类内心对事物的一种自我约束,人类若是对任何事物都无畏惧,则只会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大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8~25岁,他们正处于青年初期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里,由于在生理及心理方面发育将近成熟,他们对事物总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总体上说,大学生的心理年龄还是处于相对不稳定期,很容易产生叛逆、偏激的想法。对于那些法律和道德所禁止的事情,他们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殊不知,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敬畏之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大学生敬畏教育的主要内容

敬畏是人类对万事万物都应有的态度,由于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我认为对大学生的敬畏教育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敬畏法律法规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敬畏法律法规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各种矛盾层出不穷,靠个人努力能解决的纠纷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矛盾需要寻求法律的援助。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敬畏法律的意识,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才能建设成为和谐的社会。但是目前却存在着大学生对法律的神圣性和警示性弱化、漠视甚至缺失的情况,如:复旦大学学生对室友投毒事件,让人感到不解和震惊。不难看出大学生不仅缺乏法律常识的表现,而且法律意识淡薄,从心理上缺乏对法律法规的敬畏。因此,对大学生来说,敬畏法律法规并不是单纯地畏惧法律和学习法律常识,也不是对法律顶礼膜拜,而是发自内心地对法律的尊重,是从心理到行为上以法律法规为基本的道德,同时也是人们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和尊重社会的一种行动上的自觉性。

(二)敬畏学业

学习专业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首要任务,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获得相应的技能和本领,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因此,尊重学业,敬畏学业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大学生对学业敬畏感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缺乏充分地体现在大学生对于学业的不负责的态度。首先,大学生无故旷课、迟到或早退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逃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理由逃课,认为这节课就是不想去上了,没什么理由;二是找借口逃课,很多学生不去上课又担心老师点名影响期末成绩,就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骗取老师的信任;三是选择性逃课,对于老师要求较为严格的课程会去上课,对于老师不经常点名的课程就少去或不去。至于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更是非常普遍。其次,大学生对学业敬畏感缺乏还表现在他们对作业的抄袭和上。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按老师的要求完成课后作业,而是抄袭或让别的同学帮忙。这样就出现了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同一个宿舍同一个版本,同一个班级同一个版本的现象。再次,现在很多大学生本末倒置,认为社团活动和兼职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以逃课行为来换取参加社团活动和兼职的时间。

(三)敬畏师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礼记・学记》中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意思是,在所有做学问的道理中,尊敬老师是很难的。敬畏师长所体现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在教学关系中教与学的和谐,也是师生关系在广泛意义上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到整个校园氛围的建设。如果在一所高校中,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那么双方就能产生良性的互动,在这种关系下,教与学的效果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目前,在各高校中,顶撞教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甚至与教师发生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上课铃声打响后,总有一小部分学生陆续走进教室;课程未结束前,总有一小部分同学偷偷从教室后门溜走。还有一些学生虽然人在课堂上,但却做些与本课程毫无相关的小动作,完全不尊重老师的劳动。

(四)敬畏社会生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公民具有尊重和敬畏社会生活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对公民的素质要求也相应增高,要求公民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等。大学生是社会的高等人才,国家和人民对其要求会比普通百姓更高。但是,当前却有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敬畏意识,如在公共场合随便吐痰,垃圾随手扔掉,乘坐交通工具抢占座位,等等。这些现象表明部分大学生无视社会生活和规则,为自己、家庭以及社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尊重和敬畏社会生活的意识,改变其不良行为是非常迫切的。

(五)敬畏自我

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趋向成熟稳定,他们能够对自我做出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评价,能够从多种角度全面地对自我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但是,在个体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制约,他们的自我认识并不都表现得比较成熟,因而这些个体并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存在价值或潜在价值,因而容易出现自杀等现象。大学生具有合理的自我规划意识,就会在现实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存在的不足,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设置符合自己能力的目标,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得到强烈的自我肯定感和他人的认同感,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目前在大学校园里却有部分学生,没有生活和学习目标,整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混过一天是一天。因此,加强大学生对敬畏自我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三、实施大学生敬畏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大学生的敬畏心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成的,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共同的努力。

(一)加强敬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敬畏法律法规的意识和行为

首先,高校应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的教学工作,使这门必修课发挥它的实质性作用。目前一部分高校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古板,缺乏创新性,有些老师甚至把PPT上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读下来,这样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是根本无用的。其次,高校应经常邀请知名专家开展法律知识方面的讲座,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一些法律常识。再次,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一些法律视频和案件,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敬畏法律的意识。

(二)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古诗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学会将知识转变为能力。要想提高自身的能力,把别人的经验、书本知识和成功的做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通过社会实践这个大熔炉进行加工、总结和提高。在实践中可以见世面,出真知,长才干,在创业过程中培养和塑造品德。高尚的品德是成功的基础,过硬的能力是成功的资本,大学生要加强品德修养,重视社会实践锻炼。从目前社会需求来看,加强自身沟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好实践训练计划,通过参观学习,参与实习,校企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开展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感恩之心

第一,高校应把感恩教育视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开展感恩教育,如感恩活动周和感恩活动节等,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和社会对自己的付出,同时也体会自己对于社会应有的责任感。第二,高校要善于利用媒体和其他宣传途径进行感恩教育,如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感恩歌曲,主播讲授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感恩故事;召开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团日活动等;开展以感恩教育为题的诗歌、征文比赛等。第三,加强感恩实践教育活动,如引导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无偿献血、勤工助学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意识,并且把这种感恩意识付诸于实际行动之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实感,体验人间真爱,从而更美好地生活。

(四)理解父母的不易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难体验到为人父母的不易,因此父母可以尝试在家庭生活中开展角色互换的活动,让孩子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在这一角色互换的过程中,让双方彼此体会其内心,从而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理解和配合,让孩子理解到父母的不易,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认可。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大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脆弱,常常处于自豪感与失落感、轻松感与压力感、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之中。针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矛盾,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要经常找学生谈心、开展网络对话、举办心理沙龙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倾向,教育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情感、学业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广泛的课程学习、课外阅读中找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找到自己擅长的或者感兴趣的领域,找到生活的支撑点和平衡点;在反复的自我探索中寻找自己的努力方向,确定人生目标。通过心理沙龙和网络对话,引导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方式疏导积郁的情绪。在生活中,大学生难免会有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的时候,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恐惧、愤怒、妒忌等消极情绪。为此,要培养学生控制消极情绪的能力,提高他们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教导学生通过社会许可的方式,将恐惧、愤怒、妒忌等不良情绪排遣或转移,逐渐摆脱心理焦虑和情感危机。

四、结论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正面临着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由粗放经营向精品战略的转变,21世纪的德育将更加趋于规范和理性。敬畏教育是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推进,我们期待敬畏教育得到更多的重视,更加期望敬畏教育能被写入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大战略,给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育者带来心灵的启蒙。

参考文献:

[1]方益权.关于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体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06).

[2]程东峰.关于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02).

[3]夏春雨.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手段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6,(01).

[4]全思懋,方鹏,石松,赵美芳.剑桥和耶鲁住宿学院制模式对我国大学学生宿舍管理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5,(07).

课题项目: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思政规划类课题,课题名称:大学生敬畏心理教育调适的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周蕾(1986-),女(汉族),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