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静脉留置针早产儿中的应用体会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早产儿

早产儿生活能力弱,体内储备能力少,胃肠功能不完善,吸吮能力差,经口喂养不能满足其基础热卡需要。常需要全静脉营养疗法或部分静脉营养疗法的支持,选择一种稳定的静脉输液途径尤其重要,早产儿头皮静脉及四肢静脉表浅细小,连续输入静脉高营养液容易发生外渗,造成局部皮肤坏死。picc置管技术要求较高,不能被广泛应用。近年来我科采用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至2008年1月,我科将腋静脉留置针应用于30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其中男18例,女12例;胎龄28~37周;体重1 000 g~1 500 g 14例;1 500~2 500 g 13例;<1 000 g 3例。

1.2 穿刺材料

统一采用美国bd公司24g静脉留置针,3m透明敷贴,5 ml注射器,0.9%氯化钠溶液。

1.3 操作方法

将患儿置于治疗台或红外线辐射台上,需两名护士合作,取平卧位,头偏向穿刺肢体对侧,使穿刺侧上肢外展110~145°,使患儿腋窝水平暴露,在上臂内侧近腋窝约0.5~1 cm处可见腋静脉穿刺部位[1],局部常规消毒,待自然干后,助手左手固定患儿的手臂,右手用中指及食指按压腋静脉进针点上方2~3 cm处,起到止血带的作用,操作者左手拇指及其余四指轻握该侧三角肌下缘,使腋窝处皮肤绷紧,另一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0~15度角进针,见回血后边退针芯边送套管,用3m敷贴固定。将患儿手臂恢复自然位置,并注明穿刺时间。

2 结果

30例穿刺失败2例,因外渗重新穿刺3例,误入动脉1例,其余均顺利完成输液,静脉留置时间3~5 d。

3 护理体会

3.1 腋静脉是贵要静脉和肱静脉汇合而成,解剖位置相对固定,在体表投影相当于上肢外展90°,自锁骨中点至肘窝中央的连线上1/3即为腋静脉,此位置比较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经x线观察即使手臂下垂留置针也不会打折[2],液体通透性较好。操作者应熟练掌握腋静脉的解剖位置及穿刺点,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3.2 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由于大部分腋静脉只能隐约可见,进针速度易慢[3],穿刺进针角度为10°~15°,并触摸有无搏动,以免刺入腋动脉。动作要轻柔,不可用力拉伸,以免造成意外伤害。穿刺过程若误入腋动脉,应迅速拔出,此处无骨性组织遮挡,容易止血,针眼处按压5 min,方可重新穿刺。若误入腋神经鞘,但不会损伤和影响其功能,导管入腋静脉时受阻,此与导管和静脉并过于垂直有[4]。

3.3 严格掌握无菌操作,防止感染。由于此部位位置隐蔽,汗腺丰富,患儿哭闹后容易出汗,应加强皮肤护理,穿刺侧肢体外展与胸外侧之间垫一软枕,以增加局部透气,每天2~3次,每次30~60 min。留置针敷贴隔天更换1次。

3.4 密切观察,重点交接。每班设立观察卡,密切观察局部有无渗液、脱管,静脉炎,堵管。腋静脉位置相对隐蔽,腋窝组织松软,少量渗液时不易发现,因此要经常对比,触摸两侧腋窝、腋下至腰际间范围的质感,以便及时发现漏液,每0.5小时观察1次并签名。各班重点交接并做记录

3.5 正压封管,由于腋静脉相对较粗,靠近大血管,在输液完毕时用5~10 ml 0.9%氯化钠溶液正压封管,使留置针内充满封管液,防止回血,起到抗凝作用,输入脂肪乳后封管采用推一下停一下的方法,使封管液在肝素帽内形成小漩涡,有利于残留的药液冲入血管内,若操作不当,易形成血栓,导致堵管,静脉推注时避免用力过猛,使血管局部压力骤增,管壁通透性增加,液体外渗。如导管堵塞,不可挤压套管或加大输液压力将凝固部分的血液压回血管内,以防造成栓塞。

腋静脉管腔粗大,血流快,持续输入静脉高营养液可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保持了血管的完整性,药液不易外渗;腋静脉位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留置时间长,减少了护理工作量,腋静脉留置针为早产儿输入静脉高营养液开辟一条方便、安全、稳定的液路,正确的操作,细心周到的护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啸.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四川解剖学杂志,2000,8:201?202.

2 赵京雷,王醒梅,姜红,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腋静脉穿刺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7.

3 甄毅贞,陈泽红,黄美清.小儿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分析与对策.实用医学杂志,2002,8:337?338.

4 张凤飞,黄淳淳.腋静脉留置针在颅内出血患儿中的应用体会.安徽医药,2007,11:65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