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回归文本――培育学生自主阅读的土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回归文本――培育学生自主阅读的土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以学情来研究教学,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让学生获得自主阅读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makes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studied teaching with learning situation, activated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n language learning, autonomous learning habits, and created a good self-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and contact between the text and students,so that the students could obtain the ability of reading independently, thereby learning to learn.

关键词:回归文本;自主阅读;土壤

Key words: return to the text;independent reading;soil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94-01

0引言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回归文本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基于这样的认识,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以学情来研究教学,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让学生获得自主阅读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

1创设情境,走近文本

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德塞认为,只有当人们认为一任务是值得从事并且觉得颇有乐趣的时候,人们才真正把它视为己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

【案例一】《台阶》一文,父亲为了拥有一座高台阶的屋子,用了大半辈的时间筹备;“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作者这样动情地描述,作为三十好几的笔者深深被感动了――因为我目睹了我父母为筹建新屋的艰辛也不亚于文中的“父亲”,可学生对这是漠然的,他们根本理解不了“父亲”的这些怪异行为,“父亲”的行为在学生的眼中成了“捡破烂”的了,在他们看来“父亲”的这些行为是不可思议。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内心泛起情感的涟漪呢?在这课之前笔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回家与你的父母聊聊你们的爷爷是如何建房子的?用了多长时间筹备?用了多长时间建造?同时我还印发了课外读物――《娘啊,我的疯子娘》,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大家为了填饱肚子而付出的努力。第二天上课伊时就让学生交流《爷爷造房子的故事》。讲着自己爷爷的故事,他们理解了“父亲”的艰辛,因为此时的“父亲”仿佛成了他们口中的“爷爷”了,作者李森祥所演译的“父亲造房子的故事”几乎成了学生口中“爷爷造房子的故事”了――他们入情了!他们浸染在作者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了。如此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想学”的欲望,他们走近了文本,可见“感人者莫先乎情”!

2朗读品味,走进文本

“学习语文,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读。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是速读还是慢读,是粗读不是精读,总之是先要读。可以说,没有读就没有语文学习”。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法。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感性的声调起伏中更好的理解语言的深层信息,让学生动情,使学生“能学”。

【案例二】在上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一文时,学生在反复朗读、反复品味的基础上,走进了作者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了:第8自然段中“他于是慢慢地,从容地,毫不激动地,或者至多也是抱着一种极偶然的兴致,顺着这条奇怪的河的流向,向天际望去,只看到它注入一片明亮光辉的大海。”第10自然段中“那片光辉的大海就是北冰洋。”第16自然段“太阳亮堂堂地升了起来,这一早晨,他一直在踉踉跄跄地朝光辉的海洋上的那条船走去。”第18自然段“他可以活下去,把它带到光辉的海洋里那条船上。”学生纷纷说到――这四个自然段反复提到了“光辉的大海”,其实四处的含义是一样的,都象征着对光明的追求,对希望的追求,对理想的向往。因此读到“光辉的海洋”时应该读出“绝境逢生”的喜悦;应该让眼睛发亮着读……又有一学生提到:第24自然段中“这种要命的疲倦,很像一片大海,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到他的意识。”此“海”非彼“海”――此“海”与彼“海”刚好形成鲜明对比:一个象征光明。一个象征黑暗,从而把主人公对光明的渴望的程度又推进了一步。……学生正是通过朗读品味,找到了作者笔下“海”的多种意象,以此为契机找到了解读文本的独到之处。可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有如此多的意外收获呀!

3借助想象,放飞文本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思维过程有了想象的参与,智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中很多插图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画面意境,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透过画面内容想象到隐含在图画背后的情蕴,能够使画面上的形象活起来,放飞,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案例三】借助《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插图,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意境,作者的“廖阔大地,我主沉浮”的天人合一的情感自然移入了学生的视觉之中。于是学生不禁发问:“晚上八点左右的时间去游西湖,如何能看清湖上影子、长堤、湖心亭呢?”一幅插图带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他们走出文本,查阅大量的资料,于是他们明白了――原来作者张岱是心游西湖,寻找心灵的归依啊!真可谓是‘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啊!惟有大自然的胸襟才能洗涤他们内心的孤寂啊!“这样借助想象穿透插图的解读,正是学生“移情”的外在体现啊!――放飞文本,他们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味。

一幅幅小小的插图,竟然成了学生引经据典的依据了。运用插图,借助想象学生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辩、判断是非等情感移入插图中了。在让插图“动”起来的过程中,也让文本“动”了起来――他们不仅延伸了课文内容,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自己的想像力,真正走进了文本,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了和作者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呼吁,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可见回归文本是阅读能力形成的最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语文教学与研究[M].2002,10.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方案[M].北京:学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