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扶余县生态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扶余县生态环境问题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扶余县生态环境状况,合理安排和部署民生工作,按照扶余县人民政府的有关指示,我们组织人力,历时20天,对全市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城市规划与管理的不完善,人口增长过快,环保投入不足等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生态环境;调查

0.前言

生态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球关注的的焦点问题,几年来,扶余县委、市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坚持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及节约资源并重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先后启动了城市建设与环境整治、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大规模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工程,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并且取得较好成绩。截止2006年底城区建设面积达9.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7%,大气环境始终保持国家二级标准,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95%。

1.生态环境现状

1.1城市功能不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滞后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但与之配套的环境保护与管理设施不健全、功能滞后,突出表现还没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没有垃圾处理厂,城市生产生活垃圾、污水,不能很好处理,综合环境质量不高。

1.2农村生态环境脆弱

农药、化肥、农膜不合理的使用和集约化畜禽养殖等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和非工业点源污染严重,农用化学品不合理施用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77万吨,农药施用量为1438吨,平均施用量为62公斤/公顷,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施用量,况且施用农药的60%-70%残留在土壤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及不安全隐患。

1.3水环境污染问题,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问题突出

我县地表水水体主要是第一松花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流域面积达2324平方公里,流经9个乡镇,34行政村,143个自然屯,涉及人口29万,过境总流量约404亿m3/年,地下水蓄积量约为3亿米3,水资源少,利用率低,加之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环境中,无任何处理及污染防治设施,水污染问题不容乐观,分散的屠宰厂、小作坊、小造纸厂,没有任何污染防治设施,污水无规则排放,导致局部环境污染,加之上游来水质污染较重,水源地环境保护问题艰巨。

1.4城市规划与管理须加强

城市商企与住宅楼混为一体,底商的经营活动产生环境污染与环境影响,即造成环境压力又带来环境纠纷。城市歌厅噪声扰民问题、饭店油烟污染问题、浴池锅炉噪声扰民问题、交通噪声等问题突出。

1.5乡镇生态环境须加强

乡镇建设中地面硬化、植被人工化、景观简单化,致使乡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低。村屯建设欠规划、少管理、布局零乱、农村燃料主要以秸杆为主,空气污染问题加剧,农户的一家一户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问题突出,生活垃圾直排环境中,厕所漏天使用,环境污染问题加剧。

2.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及成因

现存及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2.1影响

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各种的开展,由此引发环境纠纷,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面源污染问题,导致生态的退化和破坏,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板结、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作物有数量没质量,加之缺乏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农业生产面临严重的影响。

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水环境污染及水资源缺乏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妨碍了经济的发展,加之上游来水污染严重,导致环境纠纷与环境,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2.2成因

造成我县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讲,主要有:

(1)城市规划与管理的不完善,商企与住宅楼混为一体导致环境问题,重点区域环境功能区划不分明,环境管理工作滞后,导致环境问题的发生。

(2)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过热,导致对资源的开发与对环境的破坏加剧,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

(3)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失衡,“一短二长”的问题突出,“哑铃式”的经济结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在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资金的投入、资源的消耗、产品只局限于初级加工,缺乏高科技含量、高市场份额的高端产品。

(4)群众环境意识薄弱,缺乏环保观念,重发展轻环保,重开发轻治理,“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依然存在,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破坏,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5)环保投入不足,资金缺乏是导致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缺乏治理资金,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不还老帐又欠新帐。

(6)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滞后,缺乏监测仪器设施,缺乏科学规划与严格管理,是造成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由于没有对大气、土壤、水质、农产品定期监测报告的技术支撑,没有对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能力,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

3.几点建议

3.1正确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91%),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农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所以,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3.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建立部门对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目标责任制,逐步形成由多部门的分散管理协调到统一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各乡镇政府要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形成由环保、发改、经济、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以及乡镇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

3.3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城乡环境治理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不断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项目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的主题功能与承载功能。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提高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容量与科技含量,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开发、引进、建设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项目。

3.4强化环境执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工作力度,依法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环境违法行为,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重视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3.5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水平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和科技的支持以及严格的管理。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环保治理资金,依靠科技进步,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污染、能循环、可持续的生态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别是在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城乡环境整治上,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