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高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高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阅读,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环。数学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学生学会求知、主动发展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阅读方式;方法;习惯;能力

笔者在从事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不少平时表现好学得认真的学生在紧张的数学考试中,丢三落四,不是已知条件看漏了就是运算算丢了,一下考场经其他学生稍微一提醒老师轻轻一点拨,立刻雾开云散,马上知道自己出错的原因,课下不少学生归结为自己考试时“粗心”。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作了深入的思考,通过细致研究,发现问题之所在是现在的高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关注数学阅读的细节,重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小学到初中,大多数学生都不重视数学阅读,现在的高中生普遍不会阅读数学课本,认为数学课本就是例题、公式的组合。谈到阅读,大家一般都联想到语文、英语的阅读理解,很难与数学联系起来,不屑于数学的阅读。其实,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高度抽象概括精确的语言。数学语言除了文字语言外,还包括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它离不开阅读。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以高度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为依托,用数学的方法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这些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英语课堂中很难学到的,必须通过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阅读理解“先知、先觉”的基础上,轻描淡写地讲解,忽视了学生阅读理解的体验过程。甚至有的教师也认为“我讲你都听不懂,你自己能看懂吗?”但实践恰恰证明,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学得主动且效果好;反之,则学得吃力被动,而且劳而无功。如何落实阅读这一环节,本人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正确处理好教学中读与讲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方式

阅读数学同阅读文章一样,要有侧重点,要选择角度。在培养高中学生阅读数学方式上要从“三读”入手。

1.粗读,即在每节课前对课本内容快速通读,大概了解内容全貌,即分清重、难点和内容的基本结构。

2.细读,是阅读中最有效的一种阅读方式。它主要安排在课内进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环节。为了抓住这一关键,首先,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目标和重难点,出示导学提纲,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本,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做到阅读思考同步。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只有思考中的阅读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阅读。其次,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新内容。尤其是对重、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甚至包括标点符号、题内括注等,都要反复读、反复想,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其内容、含义。对新概念要三番五次地推敲,对新数式、新图形、对数理之间的关系,要再三探究领悟,对新的解证例题要纵横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

3.精读,即在学生掌握了解基础知识,完成练习后,对知识的重、难点、知识要点及知识结构、数学思想方法的再次阅读,对单元、章节的归纳总结。学数学必须注意知识间的数理关系和纵深发展。因此在平时学完或后期复习一章内容后,必须要求学生做书面单元小结。(1)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单元小结后,进行自我小结,小结报告通过小组成员交换评析,力求学生全体参与,全面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2)采用回答式,检查反馈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针对本章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内容,从中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上讲台答问,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情况,出现偏差,及时矫正,查缺补漏。(3)建立知识框图。学生按老师的导向思路图去查看课本完成框图填写。这三种方式学生都感到新鲜,起到了回忆、巩固、深化知识的作用,真正达到了从“学会”向“会学”转化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方法也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笛卡尔曾经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自然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

1.咬文嚼字,逐字推敲,学会找“中心词”或“关键词”,把主要定理的文字叙述划分成若干“意群”,逐次理解每个“意群”的含义。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勾画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标记指示不同的意义:如概念定理用“~~”勾画,关键词用“・”或“”“[]”圈点;难懂质疑处用“?”标记等,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心中有数。

2.对例题的正确思路、解题方法、书写格式,尤其是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要弄懂每一步的依据,还要理解其中有关的数学思维方法,启发一题多解,变换题设条件或结论,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动笔演练,具体做法要求学生做到“做、比、问”,做――就是自己不看书,先做一遍。若实在做不出,可以看一部分,待开启自己的思路后,再合上书做下去。这样,可以检查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比”――就是对比。待自己做完后,与书上的解法对比,找出差距。“问”――就是提问题。只有看说结合,才能保证阅读质量。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阅读中讨论交流,质疑问题能使学生达成正确认识,并能逐步深化认识,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或吃不准的问题时,尽量让其在小组内或同桌间展开讨论,通过生与生、生与师的多项交流,相互联系,相互诱导,相互启发,既可疏通思维,消除障碍,形成正确的要领,又培养了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1.抓好课前预习阅读。课前预习非常重要,要过好这一关,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有非常明晰的学习目标,学生把注意力直接指向预定的学习内容。

2.要认真做好课后复习。复习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帮助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3.要善于挑战课本,挑战权威。敢于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凡是具有以上学习习惯的学生,数学成绩定会稳步提高且学习效率高。可见,阅读习惯的养成显得无比重要。

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读与讲的关系,把力量集中在突破难点上

一般来说,学生主要有以下难点:

1.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

2.对容易混淆的问题弄不清楚,似懂非懂;

3.对新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够重视,搞不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不能掌握知识的结构;

4.对比较复杂的问题难以抓住要领,无从下手。

因此,教师的讲解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使启导思维在前,讲解在后;学生阅读思考在前,听讲在后;使学生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课本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注意数学阅读的关键细节,注重数学阅读的理解过程。通过师生的心理沟通、情感交流,我们就能在数学阅读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数学阅读能力上大有提高和上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考试改革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阅读理解类型题的比例明显增大。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口头、书面的表达能力,还要开发学生思辨、求异、创造等潜能,这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开始,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始,培养祖国需要的新型科学文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