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少与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少与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除应试教育的制约之外,还与教育理念的陈旧关系极大。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处理好“五少五多”,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少虚拟,多真实。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生活情境不真实,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价值的正确判断和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的生活情境常常是虚拟的,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生活情境应该符合生活的逻辑,而有些教师创设的一些生活情境显然不符合生活实际。我们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应尊重客观现实,不能“假造”情境来满足教学的需要。因为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而且由于它往往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感受力去探讨与发现问题,并且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更具有吸引力、挑战性、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听课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喜欢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寻找例子,往往临时编一些故事或数据,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问题》时,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我们学校举行了迎国庆歌咏比赛,下面是评委老师给李倩同学打的分数(分数略),请大家根据这些数据算一算李倩同学的平均得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例子,然而,在听课时,我们听到一位学生质疑:“这是真的吗?”另外一位学生接着说:“这当然是老师自己编的,当时,歌咏比赛没有当场亮分……”因此,教师虚拟情境,一经被学生识破,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创设教学情境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误认为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不是创设教学题情境,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虚拟教学情境现象。

少铺设,多启发。新课前设置复习、准备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二是为新课作好铺垫或者分散新授的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后者。以往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常有铺垫暗示过度,或者人为地设置了一条狭窄的思维通道,有时学生无需探究只要稍加尝试与思考,结论就出来了。这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显然不利。但又应当承认,这种铺垫技术中有很多合理成分。比如,教学循环小数前,很多教师习惯于先以学生熟知的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实例,让学生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周期现象,以此作为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有了这一铺垫,本来很抽象的关于循环小数的描述,通过学生自发的类比,就大大降低了接受和理解的难度。但有些教师为了面面俱到,每堂课的教学环节的过程铺设都尽可能“全”和“齐”,但结果却只重形式而忽视实质,缺少了启发性的引导。为此,我们应该做的是从课堂整体入手,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学习过程。提倡少一些形式化的铺设,多一些启发性的引导。

少提问、多点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课堂问题设计,应抓住教学上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牵一发而动全局”,问题的提出要“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跃跃欲试,争相发言。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越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己质疑的习惯,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唱主角。但是,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提问变成了课堂的一种装饰,不但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而且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也只是随意地应付,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学生迷失了学习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从表面看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却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少一些空泛的作秀,多一些点拨与引导。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当学生给计时法起名之后,老师故意问:“日常生活中多用12时计时法,为什么电视上要标19:00,而不是标晚上7:00呢?”从而创设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其实标晚上7:00也可以。”“不好,假如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怎么办?”“那就中文、英文都标上。”“这样就太长了,在画面上占了很大的位置。”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用24时计时法好,标上19:00,中国人、外国人都看得懂,很简明”。

少讲解、多探究。满堂灌、繁琐的方法讲解,容易使学生情绪低沉,注意力分散。与其“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如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但在听课时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讲到底,总觉得不放心,认为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就能掌握,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学习新知缺少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教师要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与提出问题,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在预设时应给学生留有空白,学生能够讲的留给学生讲,学生不能讲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讲,但不是教师把现成答案先和盘托出,而是让学生思考后尝试地讲一讲;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当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接着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验证。(1)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各类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2)算一算:把三角形的度数加起来,看看是多少度。(3)折一折:把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编上号码对折。(4)拼一拼:把对折的三个内角拼一拼,看拼成一个什么角,是多少度。(5)想一想:把正方形纸板沿对角线对折成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利用正方形的四个内角360度,从而推测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加深了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现象,使教师真正成了“导演”,学生则变成了“演员”,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

少机械,多思考。课堂练习是数学课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数学课的核心板块,是巩固新知、培养能力,锤炼学习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把“巩固知识,掌握新知”作为主要目标。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教师设计的练习往往只注重针对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练习偏多;练习形式单一,设计开放性、拓展性的练习偏少。为此,设计练习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又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新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计算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独立计算,如同桌对口令、查病房、开小火车、竞赛抢答、学生自己编题等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又如教学“元、角、分”之后,给学生设计如下练习题:(1)请你调查下列学习用品的单价:钢笔、圆珠笔、三角板、直尺、小刀、铅笔。(2)你用5元买学习用品,你准备怎么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根据单价作出各种不同、合理的选择,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融西小学)

责编 / 张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