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基础课程辅导答疑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基础课程辅导答疑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12-0069-04

摘要:辅导答疑是基础课程重要的教学支持服务形式之一。现阶段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基础课程的辅导答疑存在学生参与意识薄弱、教师辅导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本文即以提高基础课程辅导答疑效率为目标,对这一现象与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基础课程;辅导答疑;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基础课程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理论性较强,相对于专业课程,学生的重视程度偏低;又因为它必选性、公共性及专业基础性的特征,往往选修的学生人数较多,且程度参差不齐,这在教学、管理与支持服务上需要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花费更多的心力。辅导答疑是教学支持服务的重要环节,解决好这一环节,对提升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1基础课程辅导答疑的重要性

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储备上打下基础,它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教学进程乃至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基础课程偏重具体知识与理论,较为“枯燥”难学,与专业课程相比,学生的认同程度偏低,关注力不够。要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导答疑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

1.1辅导答疑是实现教学服务个性化的必要条件

“因材施教”是教学公平性的体现,它充分兼顾到了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然而在现有的条件下,学生因不同学科既有知识储备的偏差,有着较为明显的“偏科”现象,而在相对注重理论的基础课程教学上这一“偏差”显得尤为突出。如为大学低年级学生开设的计算机文化课程,因为侧重的是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而非一些 “游艺性”操作手段的讲授,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导致某些学生虽然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很强,但在该课程考核中却成绩平平,教学效果不理想。

另外,多数高校在基础课程设置上都较为密集,在课时安排上也尽力压缩。授课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以班级学生的平均接受水平为出发点,精心组织教学,讲重点,讲难点,这样对程度较高或较低的学生就无法满足他们的实际学习需要,加上基础课程选修的学生人数往往较多,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足以让教师多作停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时间一长,那些长期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就只能被越拉越远,直至完全失去学习兴趣。

辅导答疑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后,因为不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地点可以自由选择,实施起来时空自由度大,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帮他将书本中没有理解的知识点逐个分析,同时为他指定一些相对浅显易入门的参考书目,帮助其逐步深入;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则可以为其提供一些能“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学习资料;对少数几个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发展其为学科竞赛后备力量。由此,良莠不齐的学生均可以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1.2辅导答疑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是面授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细致的讲解分析,辅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研讨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与主动探求意愿,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但面授教学效果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要有时间、地点固定,自由度较低;一对多的面授教学无法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那么安排适量的辅导答疑不仅能及时弥补这些制约因素,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还能引领学生学会在课后自觉地多疑多思,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无形中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在时空上加以无限延伸。

1.3辅导答疑是“言传”与“身教”的有机结合

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言传),更在于通过教师的“身教”,以其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人格修养,从言动和情志上示范、引导学生,从而完成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在辅导答疑中,师生可以不用过多地在意课堂教学严肃的氛围和师生间的身份差异,而是以一种类似朋友的身份在宽松的略带生活气息的氛围中自由交流思想、探讨问题,这有助于克服某些学生的自卑或自傲等不良心理,培养师生间的情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加合理高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辅导答疑还因其时空的自由,为教师与学生在探讨课程问题之外提供一个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发挥自己阅历丰富的优势,做学生生活上的指导者,为他们解答一些生活、情感和心理上的困惑,教他们如何将学习与做人结合起来。还可以以自己或著名学者的严谨科学精神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师法的榜样,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身教”的影响,自觉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

1.4辅导答疑是获取教学反馈的必要途径

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离不开高时效、全方位的教学反馈,辅导答疑是教师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举一反三”,学生在辅导答疑中提出的问题与研讨的表现将从正反两个方面间接评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即如果学生在辅导答疑活动中无题可问,或流于敷衍或问得大而无当,实际就暗示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教师就必须认真审定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新知接受水平,重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果学生在答疑中问得富于创见、富于针对性,则很明显从正面肯定了教师现阶段的教学方式与效果。

在问题研讨外,辅导答疑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观察、发现他们在课程认知、课程学习方法等方面上的偏失,并从方法论的角度与学生细致探讨适合其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及时把握课程的学科特点,尽快步入学习正轨。因为辅导答疑大多安排在新课讲授不久,学生多能在其中展现自己对课程的当下学习状况,教师只要细心引导,认真观察,全面总结改进教学,就可以有效保证课程教学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间的有机统一。

2现阶段基础课程辅导答疑存在的问题

同专业课程一样,基础课程的辅导答疑工作在很多高校都受到高度的重视;无论是教师的选派,辅导时地的安排,还是辅导辅助设施的配套建设,都被列为学校教学工作安排的重心环节之一,其在辅助教学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以面授为主导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现有教学资源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课程的辅导答疑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辅导答疑方式的单一与辅导答疑效率的低下

师生是辅导答疑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之间能否形成良性的互动直接关系到辅导答疑乃至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现阶段,虽然很多高校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安排了辅导答疑教师,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以面授为主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毋庸置疑,传统的以面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应用在辅导答疑上更易强化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师生和谐互动关系的形成,理应成为辅导答疑的主体形式;但一味依赖面授式的辅导答疑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无疑会让辅导答疑、师生互动走入单一化的死胡同。现代教育注重的是自由而便捷的教育支持服务,将辅导答疑多限定在面授层面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这种限定时间、地点的面授辅导答疑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带来辅导答疑效率的低下。其一是它未能通盘考虑到学生与教师间的时间分配问题。高校学生每学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比较多,这让他们在密集的面授课程安排中很难与时、地相对固定的基础课程辅导答疑统一起来;教师有时间的时候学生恰好面临上课的任务,或者可能因生活上的一些事不能在既定的时间内赶到辅导答疑地点而错过了辅导答疑。其二是虽然面授式的辅导答疑可以很好地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服务,但也会因为个性及辅导结果的不可复制带来整体效率的低下。学生在实际的辅导答疑中往往并不是全体同时参加,面授辅导答疑的过程又不可存录,因而辅导教师就可能面临不同学生的相似学习问题而进行反复雷同的辅导答疑,这无疑降低了辅导答疑的效率。同时,正因为参加的学生多为个体,在辅导答疑中偶然形成的一些好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案例也就不能起到很好的辐散影响作用,不能引起其他同学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共鸣;缺少集体探讨和相互间的启发,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中团队互助意识的培养。

2.2辅导答疑平台建设的欠缺

师生间的辅导答疑离不开必要的支持平台,虽然面授中的辅导答疑场地满足了师生实时交流互动的一定需求,但对于学生非实时的辅导答疑需求则因时间、地点既定性及辅导结果的不可复制性限制而无法得到满足。很多学校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它们将传统面授辅导答疑与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学辅导答疑相结合,并为基础课程的辅导答疑提供了一个远程网络交互平台。在实际辅导答疑工作中,学校在辅导答疑室为教师配备了计算机与网络,以辅助既定时间、地点的面授式辅导答疑。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这一个良好辅导答疑平台的构筑。一者在于平台的硬件建设,即教师虽然具备了计算机,大多数的学生往往并不享有同等的条件。二者在于平台的软件建设,即虽然有了网络,但往往缺少一个符合师生实际辅导答疑需要的高效在线学习平台,这些都成为制约基础课程辅导答疑工作展开的瓶颈。

2.3辅导答疑缺乏必要的效果评估机制

辅导答疑活动同教学一样,是一个需要不断获取反馈信息并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而时下很多基础课程的辅导答疑活动却往往流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勤于职守”的表象;平日里看起来师生交流热烈,关系和谐,问题也多数得到及时解答,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也获得了教师的悉心指导,但一旦涉足期终考核或检测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考查,效果则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辅导答疑效果评估机制的缺失。这种缺失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没有真正对自己的实际困惑和辅导答疑中的接受效果做出评定,而只满足于就问题而问题的短视判断;二是部分教师并没有审慎、细致地考察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学习需要,没有从辅导答疑的实际内容去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更多地将辅导答疑限定在“解惑”的层面;三是教学管理部门没有做好日常的监督工作,缺少对辅导答疑效果的监督与评定意识。失去了实际效果的评定,辅导答疑自然如失去了导向的帆船,虽然能乘风破浪,却可能背离既定目标。

3有效提高基础课程辅导答疑效果的方法

鉴于辅导答疑在现实操作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要提高辅导答疑的实际效率,更好地为课堂教学和教育培养目标服务,就必须对现实工作安排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进。

第一,在意识上提高师生对辅导答疑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教学或学习的重要支持服务手段,辅导答疑并不应只停留在具体疑难的解答上,它同样承担着“传道”、“授业”的任务。学生能否在辅导答疑中积极参与,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议题能否切中课程学习的关键,是否体现了他们积极的思考,将是教师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反映。作为教学施行者的教师,就应把握好辅导答疑这一重要环节,将它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等量齐观。要善于“存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导学生多思多疑,在研讨中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教导他们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树立崇高的科学信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疑难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相长。作为学生,辅导答疑中的表现也是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平台。没有疑问、不会疑问自然反映出自身在学习上的某些偏失;克服解决这些偏失,利用好辅导答疑,则不仅能在学科知识上补缺补差,更能从与老师的交流探讨中纠正不良习惯、端正学习心态、改进思维方式,在方法与意识上为学习提供保障。

第二,学习、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与推进辅导答疑工作。“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坚定不移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1]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正确判断与归纳,是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派生具体教学方法,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理论源泉。作为课堂教学重要支撑及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辅导答疑,也应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师推进辅导答疑工作。学校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学习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教师通过学习把握“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本教育”、“创新教育”及“终身化教育”等先进理念,明了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才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正确定位其在辅导答疑中扮演的角色,保证辅导答疑工作合理、高效地展开。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理解教育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完成由被动的受教育者向积极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化。

第三,在制度上为辅导答疑提供相应保障。学校应将辅导答疑同教学一样,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并为其制定相关的政策,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推进辅导答疑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学校可以考虑定期组织安排教师交流总结辅导答疑经验,鼓励他们撰写相关的心得体会或教研论文,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共同提高整体教师的辅导答疑水平。尽快建立教师辅导答疑效果的评价机制,科学、公平、全面地对教师的辅导答疑工作进行评定,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将教师的辅导答疑同教学一样纳入工作量核算体系,在强调义务的同时保障教师在经济上应有的合法权益。同时,将学生在辅导答疑中的表现作为其课程学习过程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鼓励部分学生在辅导答疑中担任“教师”的角色,负责一般问题的解答,使学生不再局限与“学习者”与“接受者”的身份;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逼迫”他们去认真准备,积极钻研,相互协作,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学习精神,让他们在成功研讨的喜悦中完成由被动去学到主动要学的转化。

第四,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构建自由灵活的辅导答疑平台。首先是改进面授辅导答疑的条件,在时间、地点和教师值勤安排之外,要为教师提供计算机等硬件资源,以及时保存、更新答疑结果,提高单位时间的答疑效率;同时以校园网为依托,建设具有即时数据统计、在线检测等功能的辅导答疑在线学习平台,保证网络对学生服务的有效延伸(如网络进宿舍等),推进辅导答疑的数据化管理工作。通过这一平台,增进师生、师师、生生间的互动协作;教师可以在信息、疑难解答方面彼此共享互助,学生也可以突破时地的限制,及时获取课程辅导的最新知识,进而诱发、乃至回应其他同学的疑问,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自己的主动参与热情。其次是以网络与面授平台为跳板,积极探索运用多种形式的辅助辅导答疑模式。如建立班级QQ、MSN网络聊天群,即时提醒信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个别化非实时答疑辅导;以值班电话,手机校园短号构建通讯平台;组织专家开展专题视频讲座,开辟学生专业学科论坛,上传交流相关学科资料等等。

第五,利用多种实践形式,拓展辅导答疑课堂。实践是教学效果的最佳检验形式,也是推进教学进程的理想途径之一。辅导答疑应贯彻“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不拘一格,积极探求与运用切合学科特点的实践形式,让教师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习兴趣、深化对理论概念的理解、锻炼动手能力。一为内部挖潜,即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条件,组织校内的课程实践活动。如组织课程学习社团,由教师组织,结合辅导答疑内容,定期开展诸如科普知识问答、学科知识竞赛及建模制作之类的社团活动;二为外部拓展,即发掘、利用社会资源条件,组织安排学生结合辅导内容有选择性地开展一些校外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区生活,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等。“书到用时方恨少”,“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贯彻辅导答疑要素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省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增强求知欲,加深他们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灵感”[2],取得一般性辅导答疑所难以企及的效果。此外,辅导答疑还应适当考虑利用一些外在的辅助支持条件,如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调研学生的实际生活发展环境之类。

总之,辅导答疑是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辅导答疑工作的支持与管理,对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程的认同程度与学习积极性,乃至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无疑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温恒福. 探索21世纪中国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引论[J]. 教育探索,2002,(1):5-9.

[2] 陈笃钦. 加强课外实践 推动创新教育[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4):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