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叙事视角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叙事视角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重要的叙事技巧,视角问题成为文学批评关注的重要方面。而对于马克・吐温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贝利・费恩》),哈克的视角就是该小说的叙事视角。从他的角度叙事,取得了其他视角所不具备的效果,这是本文力图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儿童叙事视角;现实世界;虚拟世界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96-02

哈克叙事视角的形成受其性格的左右,必然打上“个人色彩”。分析哈克的形象既要看到他与一般儿童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其个性的一面。

一、哈克叙事视角的形成

《哈克・贝利・费恩》中的主角哈克和普通孩子一样顽皮。他总是对老吉姆和莎莉姑母恶作剧。他也很聪明,每次都能得逞。他热爱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夜晚从窗户溜出去,藏在靠近寡妇道格拉斯的房子的树林里――因为汤姆・索亚召唤他一起假扮“海盗”。哈克的想象力丰富,他和伙伴们模仿海盗起来,煞有介事,以假乱真。正是这种角色扮演游戏,这种独特的儿童叙事视角使《哈克・贝利・费恩》这本书读起来充满童趣。哈克厌烦和严厉的华生小姐呆在枯燥乏味的房子里,相反,他热爱在密西西比河上冒险。一般孩子所具备的单纯,哈克也一样有。他单纯所以常常说实话;但也因为单纯而易受环境影响,人云亦云。他协助吉姆(一个黑奴)逃跑。从感情上讲,他对吉姆有无比深厚的感情,而且凭借良知,他也感到奴隶制不合理;但他仍然陷入了道德两难境地,在救与抓两个方向上挣扎很久。“放走奴隶不道德”的观点来自哈克生活的社会环境。哈克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正是当时社会环境下一名普通的少年儿童。

然而作为一部伟大小说的主人翁,哈克有“过人”的一面。哈克“过人”的一面体现在成人般的世故上。他能透视成人内心世界,懂得为人处事的那一套。不仅如此,哈克也相当的博学而勇敢。他对密西西比河非常了解,就像了解一位故知:什么时候涨水,涨水的时候什么样景象……他都了如指掌。有了知识储备,他得以顺利地乘木筏在河上漂泊冒险。而每次遇险,他以乐观的精神和不畏的勇气战胜。

总之,哈克和其他少年儿童一样,顽皮、聪明、单纯,充满想象力。他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和游戏。但是,哈克又不一样,相比自然年龄而言,他的社会年龄远远超越,他世故、博学,非常勇敢。在他身上看得到马克・吐温的童年,马克・吐温的阅历和智慧。从这样的一名少年儿童的角度看世界,别有洞天。

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比

叙事视角的作用就像一面“镜子”:镜子面对的是现实世界,镜子里面的成像是虚拟世界。有时它是一面“哈哈镜”,经过镜子的处理,镜像或变得更美或更丑;有时它就是一面普通的平面镜,如实反映现实世界。《哈克・贝利・费恩》里的“镜子”就是哈克的一双眼睛,通过哈克的眼睛看到虚拟世界,视物变形,或更美或更丑。

(一)更美的一面

首先,《哈克・贝利・费恩》中的虚拟世界有比现实世界美好的一面。以寻常眼光看有些事很可怕,但在哈克看来却变得愉快有趣。如原本在寡妇道格拉斯家里,哈克穿着体面、上着学校。然而他受不了约束逃出来,之后被酒鬼父亲抓住,挨打骂、缺衣食,与之前的待遇相比算得上悲惨,然而他是这样想的:It was pretty good times up in the woods there, take it all around.”这么一来,又算不上“悲惨”,仿佛更自在舒坦些。密西西比河变化多端,比起小镇生活,在这条大河上漂流时刻充满危险。但是借助哈克体验竹筏上的雷暴天气,没有恐惧感而代之以一种令人震撼的美感。借助哈克这个特殊视角,危险的大河恍如仙境。如果不是这么一个勇敢的少年儿童的视角,令人畏惧的事物如何能变得美好而令人向往呢?哈克充满想象力,他和伙伴们扮演“强盗”。在汤姆・索亚的领导下,他们认真制定每一条游戏规则,包括惩戒措施,规定:背叛者的亲人要被处死。结果哈克没有亲戚可作担保,无奈之下他提名华生小姐、那个他避之不及的女人。杀人是一件严肃可怕的事,但孩子们却轻轻松松地拿来玩。根据皮・亚杰的研究,该阶段的孩子对于做错事时的处罚认为应该非常严重的(《儿童心理学》)。“杀死”虽然是最严厉的惩罚,却远没有成人理解的那么血腥,不过“儿戏”。这种把严肃的事情当儿戏的玩法,不禁让人哑然失笑。这种复杂的感受当然归功于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从儿童的叙事视角来读这本书十分特别,原本“丑”的一面被大大地弱化,甚至变成美好的体验。孩童的情绪转换快,而哈克更是一名乐观的儿童,很多糟糕的经历和感受只是眨眼即过。用他的眼睛看到的虚拟世界当然美好的,比现实世界要好。

(二)更丑的一面

根据J. 皮亚杰的理论,十三岁左右的孩童处于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新阶段。和早阶段不同,他(她)已经获得道德感,但还没有完全独立于成人的判断(《儿童心理学》)。哈克对黑人,宗教,家族冲突和政客都有相对独立的看法,但同时又摆脱不了旁人观点的纠缠。哈克起初和其他人一样,认为黑人对任何事没有观点和感受,更不懂得爱护亲人。长期相处,他发现了吉姆身上可贵的品质,但儿童哈克对于自己当初顽固的成见很难摒弃,经过多次观察和谨慎思考他才敢提出质疑。

(三)近似的一面

有时哈克的态度公正平和,,对于所见不做变形或加色处理,保持原样,仿佛没有对错。有一幕:小镇的人们对Boggs的死怀有极大的兴趣。枪击事件的目击者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围观者听得津津有味。这桩惨事让讲述者与听众都获得了极大的娱乐和满足。人群对不幸者的麻木令人齿寒。但是哈克仍然用平静的态度观察这一切,客观地讲述出来。以不带主观色彩地视角反映虚拟世界,就像平面镜里的影像,是现实世界的“翻版”。哈克按照原型不加评论、不动感情地、如实记录,这种冷静的视角为读者留出较大的反思空间。

三、儿童叙事视角的功能

(一)强化主题

马克・吐温借哈克・贝利・费恩之口表达对现实不满。他厌恶保守的生活模式,支持构建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马克・吐温自传》)。从哈克独特视角看去,险恶的事物被美化,通过展示这种令人向往的自由生活,更有力地呼吁打破现实中不合理、令人窒息的状态。从哈克这个独特的叙事视角,某些阴暗面被强调、丑化,这种丑化使教化功能加强,更发人深省。有时哈克如实记录发生的事情,原汁原味地呈现,这种不动声色的态度给读者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独立消化,激起强烈的反思。

(二)强化幽默与讽刺

有的讽刺像火或匕首,燃烧或杀死邪恶;而有的像阳光,清除病菌却不伤害人。对日常琐碎的讽刺采用的正是温和的方式。哈克常常将人们隐秘的心机披露出来,只淡淡地嘲弄一番。例如:女主人对客人假意抱怨菜肴不够美味,实际提醒宾客夸赞她的手艺。这种抱怨虽然虚伪,却不值得大力攻击,从一个孩童的角度,轻轻地讽刺一下,却带来极大的幽默效果。而对于大是大非,例如黑人的不公平遭遇,则采用尖锐的讽刺。对白人阶层来说,黑人奴隶渴望自由是不道德的,而盲目顺从才是规范的。以一个纯洁的孩童的视角,哈克的这种认识被夸大,更加反衬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从而使讽刺更加辛辣。由此,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透过哈克的叙事视角,视物有所变形,使温和的讽刺幽默有余,尖锐的讽刺则更加辛辣。

四、总结

哈克的个性在构建哈克叙事视角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叙事视角的功能像一面“镜子”:有时它是一面“哈哈镜”,镜像或变得更美或更丑;有时它是一面平面镜,如实反映现实世界。《哈克・贝里・费恩》中,这面“镜子”就是哈克的眼睛,读者通过哈克叙事视角看世界。该视角发挥着两大功能:加强主题和加强幽默与讽刺的效果。借助儿童叙事视角,这本小说老少咸宜;得力于它,读者拥有欣赏这本小说的一面最适合的“镜子”。

参考文献:

[1]【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儿童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80.

[2]【美】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自传[M].许汝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