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大陆学生的中外合作办学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大陆学生的中外合作办学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陆学生在选择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信息策略,包括信息来源(学生从哪里获得有关学校特质的信息)与信息内涵(学生在选校过程中注重哪些学校特质)两个方面。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学生选校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亲友、学校与社会三个维度,在选校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上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比普通公办高校学生更多采用“海外同学朋友”与“网络社群”两种信息渠道,存在显著差异;其次,选校信息内涵包括“教学理念与资源”、“资助与发展机会”及“设施与生活体验”三个维度,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更看重“教学理念与资源”,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更看重“资助与发展机会”及“设施与生活体验”,均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对“教学理念与资源”信息的重要性感知与实践程度感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是中外合作办学未来发展最应重视与亟待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选择;信息来源;学校特质

一、研究缘起

在国际视域下,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讨论通常属于跨国高等教育的研究范畴。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委员会颁布《关于提供优秀跨国教育的实施准则》(Code of Good Practice in the Provision ofTransnational Education),将跨国高等教育界定为“学生在本国接受教育而由设在另一国家的教育机构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项目、课程和教育服务(包括远程教育)”,其主要以分校(branch campuses)、特许项目(franchises)、衔接项目(articulation)、双联项目(twinning)、企业项目(corporate programs)、远程网络项目(online learn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programs)、留学(study abroad)等七种形式存在。可以说跨国高等教育以项目和机构的国际流动为主要特征,即便“留学”一项关涉人员流动,但仍以隶属于合作项目或机构的学生身份为前提,区别一般意义直接隶属于海外学校的学生留学。从全球来看,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跨国高等教育中扮演不同角色:英国、澳大利亚、美国作为教育资源输出国的先驱,主要以经济获益为导向;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以教育输入为主,通过合作项目学习、模仿西方先进国家;中国香港、新加坡兼备教育资源输入与输出的双重角色;中国、日本正由教育输入国向输出国过渡,从单纯地学习转向关注国家能力建设及向外输出自身特色资源。

具体来说,在中国大陆情境下,跨国高等教育主要表现为中外合作办学,举办形式包括:(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教育机构;(2)不具独立法人资格,依托于中方合作院校的二级学院;以及(3)依托于中方合作院校的项目。与就读普通高校和出国留学相比,中外合作办学逐渐成为中国大陆学生的第三种高等教育选择。不过,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西方优质教育资源与教学管理理念的同时,也存在合作层次不高、师资不到位、学科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保障、学位文凭难认证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利弊相比较的情况下,学生如何做出选择则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在跨国教育选择研究中,国际学者从“消费者行为理论”(consumer behavior theory)与“推拉理论”(pull-push theory)两种理论视角进行过阐释。其中,借助消费者行为理论依次考察了:(1)信息收集过程,即学生通过朋友、亲戚、同学、报纸、招生手册、参观校园等各种渠道获取备选学校信息;(2)条件评估过程,即根据备选学校的具体条件,例如课程、学费、学制、声誉等做出选择;以及(3)消费后的反馈,即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借助推拉理论对影响学生选择跨国教育的学校特质的考察,包括海外文化与海外教学方式、先进知识与理念、提升外语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格、海外深造机会、中方合作大学的学位、外方合作大学的学位、合作项目的地理位置、入学要求、教师质量、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学费、课程设置与教材、项目声誉、校园设施与环境、住宿条件以及合作大学排名等。

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尝试建构“信息策略”作为研究视角,一方面关照到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关照到信息内涵,即信息所反映的学校特质。有别于上述研究,本研究除了考察学校特质的重要性,还进一步分析入学后学生感知到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被实践,即信息实践程度。对信息实践程度的考察,实质上也可理解为从信息策略的视角考察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二、研究问题

现有教育选择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是否想上大学”,“是否申请了大学”,“是否入学”。本研究尝试进一步探讨影响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大学”的因素。以学生选择为因变量(选择中外合作大学赋值为1,选择普通公办大学赋值为0),以学生背景(如性别、专业等)和信息策略为自变量。其中学生选校信息策略包括选校信息来源(学生从哪里获得有关学校特质的信息)与信息内涵(学生在选校过程中看重哪些学校特质)两个方面。

研究问题:(1)在选校过程中,学生认为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什么?选择中外合作办学与普通公办高校的两组学生采用的信息来源是否存在差异?(2)从信息内涵来看,影响学生选校的学校特质是什么?两组学生感知的信息重要性是否存在差异?信息实践程度是否存在差异?(3)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入学前感知的信息重要性与入学后感知的信息实践程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发现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有何启示?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样本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的办学形式、生源与地域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只考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办学机构。另兼顾办学层次、地理位置等因素,研究者以J省作为抽样省份,选取该省唯一1所投入运营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办学高校和2所普通公办高校。上述3所高校地理位置非常接近,拥有较为相似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政策环境;且学生均为高考第一批次录取,学术能力水平相近。

通过对3所高校、4个年级、6类专业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3份,其中中外合作办学学生98份,普通公办高校学生105份。样本特征如下:按性别,男生占38%,女生占62%;按年级,一年级占25%,二年级占40%,j年级占21%,四年级占12%;按专业,生物化学类专业占17%,电子电气计算机类专业占20%,土木建筑类专业占13%,数学类々业占14%,经济类专业占25%,人文类专业占11%。而从家庭居住地来看,在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中4.3%来自农村,95.7%来自城市;在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中32%来自农村,68%来自城市,存在显著差异。从家庭年总收入来看,在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中,3万元以下约占1.3%,3万-5万元约占1.3%,5万-10万元约占12%,10万30万元约占53.3%,30万元以上约占32%;在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中,在3万元以下约占28%,3万-5万元约占18.3%,5万-10万元约占24.7%,10万-30万元约占26.9%,30万元以上约占2.2%,存在显著差异。

(二)分析方法

(1)应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最大变异法旋转提取学生的信息来源与信息内涵的主因素。(2)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学生在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上是否存在差异,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学生在实际采用的信息渠道上是否存在差异。(3)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信息内涵进行横向比较,分别考察两组学生在信息重要性与实践程度上是否存在差异。(4)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信息内涵进行纵向比较,考察学生在选校阶段感知的信息重要性与入学后感知的信息实践程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四、研究结果

(一)关于信息来源

对信息来源的考察,参考了“高中生对留学海外高等教育的看法和意愿调查问卷”有关信息来源的题项,并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情境进行调整。调整后信息来源的题目共计13项,既测量学生是否采用这些信息来源,也测量学生认为这些信息来源的重要性。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将信息来源重要性分为5个等级:1=非常不重要,2=比较不重要,3=一般,4=比较重要,5=非常重要。

1.信息来源的维度

对样本中测量信息来源重要性的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s球型检验,KMO值为0.858,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达到显著性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3个,可解释项目总方差的71.062%(见表1)。将提取的3个影响因子按其所代表的信息来源分别命名为亲友、学校与社会,其Cronbach'sα系数依次为0.888、0.862、0.828。按项目负荷由大到小排列,亲友信息源包括同学朋友的家长、国内亲戚、国内同学朋友及海外同学朋友;学校信息源包括报考信息指南、大学招生咨询会、大学招生网站、中学老师及中学家长会;社会信息源包括咨询中介、教育行政部门、媒体及网络社群。

2.信息来源的差异分析

表2显示,不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还是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都认为亲友、学校与社会三大信息来源在选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在选择合作办学的学生的信息来源中,学校的重要性均值略低于普通公办高校,而亲友和社会的重要性均值略高于普通公办高校;不过,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另外,通过卡方检验深入分析13种信息渠道的采用情况后发现,选择合作办学的学生比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更多采用了海外同学朋友(23.3%>9.2%)与网络社群(47.1%>31.3%)两种信息渠道,存在显著差异。

(二)关于信息内涵

对信息内涵的考察,参考了“中国高校学生调查问卷”有关学生选择高校的影响因素的题项,并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情境进行调整。调整后选校影响因素共计20项,学生既要评定入学前认为选校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等级,也要评定入学后的实际情况是否与信息相符,即信息实践程度。同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将实践程度分为5个等级:1=非常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

1.信息内涵的维度

为了实现对学生选校影响因素的考察,首先对样本中测量信息实践程度的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s球型检验,KM0值为0.906,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达到显著性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3个,可解释项目总方差的75.04%(见表3)。这三个因子即为信息内涵的三个维度:“教学理念与资源”、“资助与发展机会”及“设施与生活体验”,其Cronbach’sα系数依次为0.946、0.936、0.916。

2.信息重要性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外合作办学与普通公办高校两组学生的信息重要性进行横向比较(见表4),发现尽管从整体上看两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信息内涵的三个维度分析,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认为“教学理念与资源”更重要,而选择公办高校的学生认为“资助与发展机会”及“设施与生活体验”更重要,存在显著差异。

深入分析20项信息内涵的重要性后发现,在教学方面,对“国际化的教学理念”(4.015>3.68)、“全英授课”(3.786>3.147)、“外教数量”(3.591>3.28)及“英文教材”(3.545>3.213)等四项有关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与资源的诉求,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明显高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升学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认为“海外升学机会”(4.126>3.651)更重要,而普通公办高校学生认为“国内升学机会”(3.902>3.621)更重要,存在显著差异。在资助方面,普通公办高校学生比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更看重“勤工助学机会”(3.31>2.788)、“奖学金机会和数量”(3.813>3.299)、“助学金机会和数量”(3.373>2.9)及“贷款机会和数量”(3.061>2.636)等四项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在设施与环境方而,普通公办高校学生比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更看重“校园环境与生活质量”(4.055>3.816)和“图书馆藏书”(3 896>3.576)两项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3.信息实践程度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外合作办学与普通公办高校两组学生的信息实践程度进行横向比较(见表5),从整体看,入学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对信息实践程度的感知明显高于普通公办高校,差异非常显著。从信息内涵的三个维度分析,两组学生在“教学理念与资源”与“设施与生活体验”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资助与发展机会”方面尽管差异不显著,但从均值上看也高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

深入分析20项信息内涵的实践程度后发现,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认为“全英授课”(3.975>2.789)、“英文教材”(3.913>2.9)、“国际化的教学理念”(3.815>2.848)、“开拓国际视野”(3.679>2.957)、“外教数量”(3.663>2.857)、“提升学术能力”(3.61>2.946)与“教师专业水平”(3.475>2.923)等七项关于“教学理念与资源”的学校特质的信息实践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其次,尽管总体上看两组学生感知到“资助与发展机会”的信息实践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海外升学机会”(3.506>2.967)与“就业机会”(3.235>2.968)两种学校特质上,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感知的信息实践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在有关“设施与生活体验”的学校特质中,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认为“校园环境与生活质量”(3.549>3.29)、“国际交换交流”(3 469>3.121)、“课外活动”(3.457>3.176)与“实验室配置”(3 392>3.087)的信息实践程度明显高于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

4.信息重要性与实践程度的比较分析

从表6可见,以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为样本,在20项有关学校特质的因素中,存在六项均值大于4的影响因素,即代表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六项因素,按其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学术能力”、“开拓国际视野”、“海外升学机会”、“就业机会”及“国际化教学理念”。其中排前三位的均属“教学理念与资源”。与之相比,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就业机会”(4.287),其次是“教师专业水平”(4.133)、“提升学术能力”(4.107)及“校园环境与生活质量”(4.055)。表6中重要性均值低于3的因素即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认为不重要的因素。从表6可见,重要性最低的是“贷款机会和数量”,其次是“勤工助学机会”与“助学金机会和数量”。而前文数据显示,上述三项因素仍是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的重要考虑因素。

另外,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6),尽管从整体来看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选校阶段感知的信息重要性与入学后感知的信息实践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过,在“教学理念与资源”维度上,信息重要性与实践程度之间存在差异(P

五、研究分析与建议

(一)通过考察信息来源可知,不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还是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都积极运用了亲友、学校及各种社会信息渠道搜集有关大学特质的信息,其信息来源呈现多元化。尽管从信息来源上看,选择两类高校的学生群体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发现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学生更多采用了海外同学朋友和网络社群两种信息渠道,表明在选校阶段寻找信息源时,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显现出跨越本土,开拓更为广泛的桥梁式网络关系的倾向。

(二)通过考察信息重要性发现,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前六项因素依次为“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学术能力”、“开拓国际视野”、“海外升学机会”、“就业机会”及“国际化教学理念”。其中排前三位的均属“教学理念与资源”,可见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最看重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的国际化程度。与之相比,虽然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也非常重视“教师专业水平”与“提升学术能力”两项因素,但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的仍是“就业机会”。另外,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看来并不重要的“助学金机会和数量”、“勤工助学机会”及“贷款机会和数量”因素,在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看来均为重要因素。之所以出现这一差异,主要因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家庭具备较强的经济支付能力,学生在学费与生活费用方面不存在太多顾虑;而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家庭相比普遍偏低,学生在选校过程中难免更多权衡高等教育所能带来的经济资助与回报。

(三)通过考察信息实践程度发现,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整体上感知到的信息实践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公办高校,尤其是“教学理念与资源”与“设施与生活体验”两个维度。其中,“全英授课”、“英文教材”、“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开拓国际视野”、“外教数量”、“提升学术能力”、“教师专业水平”以及“海外升学机会”等因素的信息实践程度高于普通公办学校,说明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接受国际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其国际化办学特色发挥了应有的优势。

(四)通过纵向比较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的信息重要性与实践程度发现,重要性排名第一的“教师专业水平”、第四的“海外升学机会”以及第五的“就业机会”因素的重要程度均明显高于入学后感知的实践程度。尽管考察信息实践程度的数据显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认为上述三项因素的实践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但其实践程度仍然远低于学生自身对其的重视程度,可见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对学校的期望与现实情况之间仍存在较大落差。此外,学生认为“宿舍配置”、“实验室配置”、“图书馆藏书”及“国内升学机会”因素的实践程度也明显低于重要性。不可否认的是“英文教材”与“贷款机会与数量”因素的信息实践程度高于重视程度,可见英文教材的使用颇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贷款因素则是因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所以对贷款并不太重视。

总而言之,上述信息重要性较高但实践程度较低的因素,正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最应重视与亟待改进的方向。在“教学理念与资源”维度上,如何保障教学质量,引进海外优质教师,组建一支专业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中外合作办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资助与发展机会”维度上,即便“海外升学机会”、“就业机会”及“国内升学机会”因素在学生期望与现实之间都存在落差,但兼顾落差大小与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提高“海外升学机会”与“就业机会”更应作为首位努力目标。在“设施与生活体验”维度上,建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硬件设施配置与建设方面增加投入,予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