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大学生角度解读《士兵突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大学生角度解读《士兵突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能提供给大学生及教育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启发:一、剧中主人公的形象是大学生心底自我的外化,二、剧中宣扬的“勤能补拙”,顽强坚韧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大学生,三、剧中主人公从生命的绝境寻找生活的支点的信念感染了大学生,四、剧中人物成才促使大学生反思自己的成才观,五、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及途径的启示。

[关键词]《士兵突击》 大学生

自《士兵突击》热播以来,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热评、好评不断。公众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部没有明星、没有女人、没有爱情的“三无”军旅电视剧上,而大学生对此剧的关注,尤其引人注目。北京某大学校园内的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几乎完整地看完了《士兵突击》,各大高校BBS、博客、贴吧等大学生经常关注的网站是大家表达对《士兵突击》喜爱的一大阵地。而在校内网上,竟有不少同学将“士兵突击”或“许三多”作为自己的昵称,对该剧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剧中男主人公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青年成长为一名坚韧优秀的士兵,其经历的艰辛和光彩的品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能打动众多大学生的心,除了情节感人,制作精良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商品意识盛行的现实社会中,其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能提供给大学生及教育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启发。

一、剧中主人公的形象是大学生心底自我的外化

许三多,一个农村的土孩子,一个突然的因素,进入了最为需要像成才那样聪颖、灵巧的年轻人的部队,也将许三多推入生命的绝境。这样的绝境,对于大学生来说似曾相识。有多少人没有过这样的生命绝境呢?许三多的形象之所以如此受到认同,就在于他是大学生心底那个隐藏已久的深度自我――渴望成功、渴望尊重的自我的外化。

近年来,对“80后大学生”的评价成为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话题。从王朔重出江湖、炮轰“80后”,到美国《时代》周刊称“80后”为“MeGeneration”(以自我中心的一代),“80后”的学子们一直在饱受非议。的确,“80后”有很多缺点,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后,没有吃过苦;多为独生子女,比较自我中心……然而,将“80后”的大学生贴上“空虚的一代”、“物质功利的一代”的标签。说他们出现了信仰和道德困惑,也是个不公正的评价。

大学生热捧《士兵突击》现象让这个伪命题不攻自破。“80后”并不是“物质功利的一代”,他们也很重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追求:“80后”也没有信仰空虚和道德困惑,在商业化浪潮中,他们并没有迷失方向,瞧,他们正向许三多看齐!“80后”也并不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也注重团队精神。向往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士兵突击》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追求和抱负,社会应该改变原来的偏见,寄托着民族希望的“80后”的成长,需要更多的信任和空间,而不是现在的批判和怀疑。

二、剧中宣扬的“勤能补拙”,顽强坚韧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大学生

《士兵突击》不仅在大学生中获得较高关注和喜爱,更是融入了他们的生活。电视剧中许三多本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哲学,朝着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在战友们的关爱、帮助下,终于从一个懦弱的孬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兵王。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梦。“天道酬勤”的古训是这个“中国梦”更古老、也更言简意赅的版本。毫无疑问。《士兵突击》最吸引当代大学生的。是那句“不抛弃、不放弃”及其所代表的持之以恒、团结拼搏的精神。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称其为“中国梦”,他指出:“没有个人能力的发挥。一个社会就不可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掌握先机,所以我们必须‘不放弃’。但同时这个社会需要关怀它的所有的成员,期望我们成为一个‘守望相助,互相扶持’的社群。让所有人感受基本的保障和社群的关爱,于是。我们同样必须‘不抛弃’。”

《士兵突击》以其特有的形式,将深深埋藏在当代人心底,尤其是那些本来“一无所有”的大学生心底中的这个梦想激发了出来。

三、剧中主人公从生命的绝境寻找生活的支点的信念感染了大学生

与其它的影片不同,这部描写军队生活和军人情感的片子,打破观众的思维定式,以一个与“英雄”相悖的形象出现在荧屏。许三多曾经是一个胆小鬼,他不敢上坦克,他害怕战场,极为恐惧枪炮声。身为一个军人,除了内勤优秀其它兵练项目都很差的小人物,却靠自身骨子里蕴涵的永不抛弃的“固执”跑进了特种兵部队,在严酷、残忍的训练面前,许三多用“傻劲”赢得了尊重、尊严及友情。

面对生命的绝境,坚韧地好好活――从生命的绝境寻找生活的支点,寻找生命的呼吸。许三多就这样一步步走了过来。而支撑这一信念的,就是好好活,而要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这样的场景,令许多大学生热泪盈眶,因为这样的经历,他们曾经有过:因为这样的经历,他们正在经历。在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总有艰辛,困境甚至绝境的一天,或迟或早。每一个人就应该如许三多那样,对生活永不抱怨,对周围的任何人都抱有好感,能够承受一切不解。能够接受一切现实。永远对生活充满信心,永远相信自己,永远相信其他人。永远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付出,不一定有收获。而你持续的付出,你必有收获!因为。追求成功,不是要让你变成别人,而是坚持真我的风采,做最好的你自己,持守你的信念、经营自己的长处,挖掘你内心的力量!

四、剧中人物成才促使大学生反思自己的成才观

《士兵突击》中的成才,积极进取,聪明上进,他各项技能指标都达到优秀,他也知道怎么打理好人际关系,知道怎么笼络上下级,可谓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如果把20出头的成才放到社会上,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个目标清晰并会主动为目标奋斗的好青年。大学生欢不欢迎成才,大学要不要成才式的很功利的勤奋,要不要成才式的社会化,甚至大学是不是应该培养像成才这样传统认为高智商高情商的学生,是这部电视剧和成才这个人物带给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大学生们也通过这两个撞入内心的荧屏角色反思自己的成才观。“大学学生干部”作为副产品登台也成为对应的讨论热点。

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的学生干部都被“妖魔化”,刻板印象是圆滑、世俗,审时度势,善于拉关系走近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老师阿谀对同学不真诚。无论学生干部是否被“妖魔化”,至少说明了一点:大学生们不喜欢类似成才的学生干部。因为成才虽然很勤奋,但是在取舍的天平上,他只把自己的利益当做唯一的砝码。成才很懂人情世故,但是他只是在表面上和每个人都能处得很好,而并不是真正与他们做朋友。

大学生越了解社会、越适应社会,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但关键是大学生社会化必须符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能失去自我身份的认同。弄得大学生不像大学生。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和成才一样。来自偏僻村庄,他们有向上进取的渴求。但也有自卑,有各种复杂的想法,如果这种关键时刻,不去引导他们,不去帮助他们,严重的就会走上歧途。大学不是要培养像成才这样的人,校园的意义在于改造成才,就像军营对成才人生的意义,是改造他。

五、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及途径的启示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形式与内容脱节、收效甚微的困境。其中,缺乏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符合他们特点的教育方法是产生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空洞的说教、无味的灌输,让现在的大学生逐渐远离德育,远离正确的善恶是非判断。然而。《恰同学少年》、《士兵突击》受到大学生热捧告诉我们:没有差学生,只有蹩脚老师。将那些空洞无味的道德说教变成生动形象的文艺作品,会更受大学生们的喜爱:而这样,教育效果也会更显著。据报导,浙工大之江学院经贸管理分院的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教育,组织大学生看《士兵突击》成第一课。不采用原有的“说教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更易接受的视听模式,因为这些新生大多出生于1990年左右。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有逆反心理,不接受那些过于严肃、死板的东西。最后也呼吁影视工作者,应该创作更多像《士兵突击》之类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学生在轻松的娱乐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