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分析及战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分析及战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2015年,我国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为6.9%,创2009年以来最低,GDP增速在下降的同时,引发人们对我国GDP持续高速增长了30多年的原因分析,以及高速增长背后所隐藏的宏观结构的失衡。文章站在经济增速下降以及宏观结构失衡的角度上,提出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战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结构;失衡;宏观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80 -03

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在高速增长状态,近几年的GDP增长率也保持在7%的中高速状态,我国的经济之所以保持高速增长,是因为我国是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主导、官商合作。经济的落后状态迫使我国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政府努力创造适合市场发展的环境,为企业和资本创造了良好的盈利环境。

(一)廉价劳动力

我国人口众多,东西部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2014年我国有近2.9亿农民外出务工,大量的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根据刘易斯拐点理论,农村的闲置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工业,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资金成本低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经济发展落后,外汇储备低,我国保持长期的低资金成本,在市场方面保持高储蓄率,吸引大量的外资流入,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同时政府也压低存贷款的利率水平,保持存款与贷款的巨大利率差,促进资本在市场的流动,大量企业发展起来,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资源环境成本低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土地和环境污染的成本都比较低,大量的外企入驻中国,特别是一些高污染性的企业,带动了我国的企业的发展,也污染了环境。另外由于我国有丰富的资源,一些资源密集型产业选择降低资源成本与运输成本,在我国投资办厂,吸引了一批资源外企,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压低人民汇率与资本管制

政府对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进行了干预和管制,这有利于资本的利益,有利于生产和企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生产要素的成本很低,这样会产生相对较高的利润,加速资本的积累与投资的扩张,更进一步加速经济的增长。外加我国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方式,及粗放型增长模式,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

我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高速增长的背后必然会导致生产结构、分配结构和需求结构“三位一体”的失衡,结构在失衡的同时,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有所衰弱,集中表现在需求和供给方面的减弱,整体上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降低。

(一)生产结构、分配结构、需求结构“三位一体”的失衡

1.收入分配结构失衡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导致国民收入分配中工资份额的大幅下降,从1978年的60%左右下降到2008年前后的40%,现在回升到45%左右。同时工资份额在下降的同时,利润份额和政府财政收入的相应上升,从1978年的40%左右上升到2008年前后的60%左右,其中利润份额近40%,政府收入份额20%多点,现在下降到55%左右,其中利润近35%,政府收入20%多点,导致收入分配的失调。

2.需求结构失衡

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与出口,由于我国的一些优惠政策比如低利率和低成本等因素,大量的外企直接来我国投资办厂然后再出口,增加了我国的出口,但是导致我国需求结构的失衡,生产产品的规模和数量进一步增大,由于我国收入分配的失调,人们的主要收入靠的是工资,外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所以人们要有一定的积蓄去预防意外,导致了我国的消费能力不强,最终导致了需求结构的失衡。

3.生产结构失衡

我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使得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是低成本―高利润,同时由于技术层次的相对落后,使得我国的企业又是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增长模式,像日本德国多数都是一些低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我国生产结构的失衡显然不是一种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中国经济增长两大动力的衰弱

1.需求方面

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导致出口的大幅度下降,从2007年到2008年出口下降超过40%,呈现负增长,今年也因为世界经济的衰退、劳动成本上升和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出口负增长。投资方面由于产能过剩,投资的增长幅度从2001年到2010年年均增长25%左右下降到2014年的15%和2015年以来的10%。在消费投资方面,由于经济增长放缓、收入分配差距一时难以缩小,所以消费增速也有所下降。

2.供给方面

经济的发展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和一定量的通货膨胀,生活的成本相应地会提高,劳动力成本也会提升,资源和环境的成本也在上升,企业承担的人力物力和环境成本提升,人民币升值,总体的结合导致我国的生产率有所下降,增长速度放缓,收入有所降低,人民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总体的需求在下降,供给也会下降。

三、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动力与前景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整体经济处于低蘼的状态,我国的GDP增速下降到7%左右,此时政府需要简政放权,让市场来主导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根治腐败,深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一)中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的新动力

1.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根治腐败

由于经济增速下降,近些年政府开始简政放权,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主导经济,政府由主导经济改为服务经济,减免税收,主要通过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减税让利等途径,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限交给市场,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政府开始简政放权,要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从经济发展型政府转向改革管理和服务型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减税减费,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2)深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深化市场化改革,生产要素的改革是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劳动力市场,实施《新劳动法》,加强工会力量,保障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和社会福利的正常增长。土地市场是土地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的场所,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使用的效率。在外汇市场,汇率市场化,放松资本管制,同时让人民币自由兑换。

2.提高制度创新能力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经济想要快速增长,我国的制度必须要适应经济的增长,同时必须对宏观经济的系统性失衡做出大的调整,同时做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分配结构”和“扩大内需”,这三个方面是“三位一体”的,原动力是制度的创新即体制改革,使得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反过来促进我国制度的改革,提高制度的创新能力。

(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

1.经济增长的五大因素影响力下降

经济想要做到长期增长,必须考虑到资本、劳动力、资源、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五大方面,我国外资减少,储蓄率降低,人力资本上升,人口红利渐渐地消失,新增劳动力减少,资源环境对企业的发展约束力进一步的增强。改革开放只是富裕了一小部分人,多数人还是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的红利。我国产品的自身的技术含量不高,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品牌效应。

2.内需增长的两大动力的影响力加强

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在世界整体经济持续低蘼的情况下,扩大本国的内需无疑是一条捷径,主要是消费、投资两个方面,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提高人们的消费率,纠正内部的失衡――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同时增加人们的工资,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进一步释放人们的消费能力。2014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超过了资本形成的贡献。下表2011到2014年“三驾马车”(最终消费、投资形成、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投资方面,我国央行多次降低准备金率,促进货币在市场上的流动,进一步地促进资金的周转,增加民间的投资。

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一)区域发展战略

加快形成区域的发展,像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发展,促进我国各个省市的联系,我国与国外像中东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联系更加密切,同时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也相应的得以解决,大量的钢铁水泥得以解决,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加速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调整和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进北京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城镇化战略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解决我国内外需失衡、投资消费不协调、产能过剩压力过大等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发展将创造高铁、地铁、机场、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设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资需求,投资增长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出来。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5%,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今后十年要解决我国人口的城镇化问题,城镇化率达到2/3,农村大量的土地得以闲置,对土地实施机械化、规模化管理,产生规模效应,增强我国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鼓励企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战略

我国的土地成本在上升,资源的价格也在提高,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也渐渐地丧失,环境的处理成本也越来越大,很显然资源丰富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难以在我国持续地发展下去,所以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我国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在2012年,我国科技研发人员总量就已达320万人,居世界首位,这为我国创新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作者简介:

[1]谭丹,黄贤金等.中国土地市场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问题,2008,(01):14-18

作者简介:

乐冬,男,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