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历代咏诸葛亮的诗歌印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历代咏诸葛亮的诗歌印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热播以来,诸葛亮形像更是深入人心。其形像可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即君臣关系的幸者、贤相能将的成功者、忠贞不渝的劳者、功业未成的伤者。这四种形象来源于原小说作者的精心刻画,但不是首创。因为,诸葛亮在后世诗人心目中有崇高地位,他们从自身遭遇及愿望等出发,对诸葛亮多有吟咏。这些吟咏包含着很多诸葛亮的形像,但主要的仍是上面所说的四种

[关键词]诸葛亮;诗歌。吟咏形像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热播以来,诸葛亮的形像更是深入人心。电视剧通过很长的篇幅和很多的舞台表现对诸葛亮做了细致的刻画。在电视剧里,诸葛亮的形像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笔者认为主要有四种,即君臣关系的幸者、贤相能将的成功者、忠贞不渝的劳者、功业未成的伤者。这四种形象的刻画基于原小说作者对诸葛亮的深刻理解和深切同情,但不是首创。也就是说,在小说成书之前,诸葛亮这四种主要形像就已经得到了刻画,其刻画者乃是中国历代诗人。这不难理解,诸葛亮作为…位建立了丰功伟业、最后统一中国愿望失败的历史人物,一直是后世诗人的吟咏对象,从东晋桓温《八阵图》开始,历代歌咏诸葛亮的诗歌就不绝于书,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众多的诗篇。这些众多的诗篇,包含了众多的诸葛亮形像,而主要是以上所说的四种。本文就拟以历代咏诸葛亮的诗歌来印证并详细论述这四种形像。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北方大乱,诸葛亮姐弟四人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辗转至襄阳,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后刘表上疏,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约一年,裴注引《献帝春秋》说:“西城民反,杀玄,”诸葛亮没有了依靠,不得不独立生活,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与弟等到隆中“躬耕陇亩”。在隆中,诸葛亮并非“苟全性命”,而是“未有须臾忘天下事”,他勤读书,广交游,自比管仲、乐毅,希望将来干一番事业。直至建安12年,由司马徽、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了荆、益。诸葛亮又说服刘备,称帝建蜀,他被任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后主,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建兴12年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于定军山。年五十四。谥忠武。

一、君臣关系的幸者

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诸葛亮无疑是幸者中的幸者。他和刘备虽属君臣,却肝胆相照,同舟共济,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关羽、张飞对刘备如此厚爱诸葛亮十分不解和不悦,刘备的解释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可见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而这正是千千万万读书人的梦想。儒家文化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设计了“修齐治平”这样一幅美丽诱人的人世理想蓝图,知识分子要实现这幅美丽诱人的人生理想蓝图,都必须通过架设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君臣相遇”的入仕桥梁。这座人仕桥梁对诸葛亮来说,是如此的平坦、宽广,不知羡煞多少后世文人。

杜甫对此反复咏赞,“屡人武侯祠”,并留下了“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君臣已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等诗句。李白也对诸葛亮与刘备君臣间相处无猜的关系赞叹不已,“小白鸿翼于夷吾,刘葛鱼水本无二”,在这首诗里,李白讴歌了诸葛亮的壮志和雄才,并借他遇明主受顾而成就事业的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渴求用世和怀才不遇的心情。还说“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岑参晚年客居成都,游刘备庙与武侯祠时作了一首诗歌日:“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诗人以二庙合称为题,既是写实,也包含着对刘备、诸葛亮君臣二人情同鱼水的称颂。清李调元也说:“南阳原是一名儒,鱼水君臣万古无。”这样的诗及诗句有很多,由于篇幅,不多引用。

二、贤相能将的成功者

后世诗歌中诸葛亮另一重要形象就是贤相能将的成功者。刘备集团的势力由弱到强,直至建立蜀汉政权,和诸葛亮有效协助是分不开的。诸葛亮的一生表现出了卓越的出将入相的才能,这在他生前及死后就已被人所首肯,包括敌对势力中的成员,如魏国的贾诩说:“诸葛亮善治国”;唐太宗李世民赞许诸葛亮是“贤相”,治国用法“平直”,并且要房玄龄等名臣学习诸葛亮治蜀的经验。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由于多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往往有着强烈的参政意识,有几个人没有把自己说成是具有贤相能将的能力呢?与政治家偏重于“贤相”方面不同的是,文人对诸葛亮“能将”方面所言甚多。“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七擒依算略,一战定蛮苗”,这些诗句极其生动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非凡智略;“指挥若定失萧曹”,这是说他善于指挥艺术;“世称诸葛公,用众有法度”,“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这是说他善于治军;“名功盖三分国,八阵图”,“图开八阵神机外,固定三分掌握中”,这是说他讲究布阵;“握奇如枢运无穷,七纵七擒仍敢攻”,这是说他善于用兵打仗。总之,诗人们通过多侧面的勾画,一个谋略渊深、本领高强的能将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三、忠贞不渝的劳者

诸葛亮是蜀汉忠臣,也是千古忠君的典型。无论对先君刘备还是后主刘禅,他都忠心耿耿。他受刘备三顾之恩,“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当时,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赤壁大捷,夺荆州,破汉中,取西蜀,三国鼎立;后有他受托孤之重,辅佐后主刘禅,“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然“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绝不像曹孟德、司马仲达那样觊觎帝位。他既无篡位之意,又无贪财之心。他身居高位,出将入相,权倾内外,然其直至病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在三国所有“顾命”大臣中,诸葛亮的担子最重,困难最多。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的局面,寻找发展的出路,诸葛亮日夜思索,绞尽脑汁,施展计谋。他对各方面工作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除全面担负全国的军政事务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他大事小事都抓,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说“躬自校簿书,流汗竞日”。诸葛亮不怕劳苦和染上疾病,亲自领兵南征,深入不毛之地。在他领兵出发前,王连诚恳地劝谏说:“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诸葛亮认为平定南中,事关重要,不考虑个人安危,没有接受这一劝阻。在长期北伐过程 中,诸葛亮更是日理万机、兢兢业业,终于积劳成疾,最后病死于军中。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死后,西南地区各族人民都怀念他,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日:“百姓巷祭,戎夷野祀”,蜀国人民思念他,数十年不曾稍减。孙樵说:“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诚如苏轼所说:“武侯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诸葛亮的忠贞不渝的品节,历来为统治阶级褒扬,也为文人推重,杜甫就对此赞扬不已,写下“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千古名句。很多诗人用饱含激情的笔墨写到:“仓猝扶危败军际,毕生尽瘁受遗时”,“三顾恩义重,两朝心力殚”(朱瑞图《武侯祠》),“鞠躬尽瘁王师老,一片忠忱贯古今”(赵孟若《书汉丞相诸葛亮》)等等。诸葛亮北伐前所写的《出师表》,更是凝聚着他忠体国是、励精图治的精神品格,诗人们对此大加颂扬:“莫因成败论高下,三代英才信可方”,“两篇忠告慷慨辞,字字中间有涕零”。朱熹也曾说:“论三代而下,以义为之,只有一个诸葛孔明。”这样,“臣节应为百代宗”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四、功业未成的伤者

壮志未酬,抱恨终天。从公元227年到234年,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俗称“六出祁山”),终归失败。诸葛亮未能实现其终生抱负,原因很多,但他谋求统一的坚定信念以及为此所作的不懈努力却深深感染着人们。后人对他的这种未竟之志,表示出深切的惋惜之情。

杜甫在锦城定居之后,便走谒武侯祠堂,写下一首《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满怀对诸葛亮的崇敬,向武侯祠堂寻来。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但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再往近看,阶前碧草、叶间黄鹂,周围环境竟是如此寂寞荒凉。对其辅佐刘禅,竭忠尽智,殚精沥血,却宿志未酬,遗恨长眠,不由感慨伤怀,老泪纵横。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感人肺腑的诗句引起后人深深的共鸣:“莫恨流星堕渭滨,出师未捷已沾巾。”,“中原未复星先坠,长使英雄慨古今”,“志决身歼遗憾在,至今忍诵出师文”,“英雄不可为,临风泪如注”,这既是对一个壮志未酬斗士的叹惋,也是对一个失败屈命的英雄的挽歌。人们读到这些感情真挚强烈的诗句,怎能不长久为之共鸣?这的确是“千古憾难收”啊!

下面有必要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后世诗人对诸葛亮如此念念不忘、反复吟咏。

诚如前言,古代封建知识分子,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往往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辅佐明主,作帝王师;出将入相,功成身退,是古代知识分子理想化的人生设计。然而,仕途的崎岖坎坷,人主的天威莫测,使得很少有人能够功德圆满。于是,理想往往化作泡影。于是,诸葛亮就成为了他们理想的寄托。他们用了很多笔墨来写诸葛亮,从他们的歌咏中我们也能看出他们自己理想的影子及理想化作泡影后的失望及痛苦等情感。而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他对诸葛亮形象的刻画才与其他诗人有惊人的一致!

[作者简介]曾毅(1975-)。男,重庆开县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